澳大利亚油价下跌_澳大利亚油价贵吗
1.美元走势弱,对黄金,原油和外汇有何影响
2.迪拜世界会引发金融危机吗?
3.历史上的美苏粮食大战
4.以史为鉴:冷战时期的大国经济博弈
5.现在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有战争,死亡、受伤多少人?
6.10吨的大豆食用油生产设备需要多少投资
美元走势弱,对黄金,原油和外汇有何影响
货币和黄金相关性
在我们明确货币走势和黄金的关系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一点,美元和黄金契合度并不是非常高。
通常,美元升值,金价下降。反之亦然。
传统的逻辑是当经济不稳时,投资者会卖空美元,而选择黄金。
不同于其他资产,黄金能保持它的固有价值,或者说它自身有闪光点。
现今,美元和黄金之间的反向关系依然存在,尽管其背后的作用力发生了改变。
因为对美元安全港的偏爱,当美国或世界经济陷入困境时,投资者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美元。
而增长迹象出现时,会出现相反的情形
目前,澳大利亚是世界第三大淘金者……我们是指世界黄金生产国,每年卖出价值约为50亿美元的黄金。
历史上,澳元/美元与金价的相关度高达80%。
在世界范围内,瑞士货币瑞郎与黄金有很强的联系。把美元作为基础货币,当金价下跌时,美元/瑞郎通常会走高。
相反,当金价上涨时,美元/瑞郎会走低。与澳元不同,瑞郎同黄金走势相同的原因在于,瑞士发行的25%货币是靠黄金储备支撑的(想了解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全球外汇之声”)。
?美元和石油相关性
现在让我们来聊聊另一种金……黑色的那种。
你也许知道,原油又被称为“黑金”或我们喜欢的称谓“黑可卡因”。
一个人可以没有金子,但是如果你有毒瘾,你就离不开可卡因。
石油是一种作为全球经济主要能量来源,在全球经济静脉中流动的药物。
世界产油大国之一的加拿大每天向美国出口约200万桶石油。这使得它成为美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商。
这意味着加拿大是美国最主要的黑可卡因经销商。
由于总量巨大,美国需要大量加元用以购买。
同样,要注意加拿大的经济是依靠出口的,其出口总量的85%是向它的南方兄弟美国的,因此美元/加元走势可能会受到美国消费者因油价变化而做出反应的强烈影响。
如果美国的需求上升,制造商要订购更多的石油来满足需求。这将导致油价上升,美元/加元走低。
如果美国的需求下降,制造商将会减少需求,因为他们不用生产更多的产品。石油需求可能会下降,同时可能会打击对加元的需求。
因此,下次你给车加油时,若看见油价上升,你可以好好利用这条信息。它可能意味着你要卖空美元/加元。(想了解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全球外汇之声”)
迪拜世界会引发金融危机吗?
在金融海啸爆发一年后,人们以为危机已经结束。然而,迪拜2009年11月26日宣布,将重组其最大的企业实体迪拜世界,并将把迪拜世界债务偿还暂停6个月。消息令全球金融市场气氛逆转,引发风险资产市场资金快速出逃。受此影响,日股跌0.6%,A股跌3.6%,港股跌1.78%,欧洲股市开盘至少下跌2%。
迪拜债务违约风险,警示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类似迪拜的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爆破危机,在全球随时可能再现。而且,旧的泡沫未撇除干净,新的泡沫又在迅速聚集。由于全球太多的刺激经济方案,热钱泛滥,令金融市场回升,但当各地部署退市时,热钱催谷的泡沫又可能破裂,实体经济亦可能遭受重大冲击,投资者宜提高风险意识,亦应未雨绸缪。
崛起在沙漠上的迪拜,近年来一派繁荣,成为世界奢华之都。迪拜雄心勃勃,要把迪拜打造成世界级观 光和金融中心。海湾地区充足的石油美元在迪拜聚集,令迪拜的金融、贸易、房地产、旅游业飞速发展,许多外国人涌入迪拜,好莱坞的**明星、体育界的球星抛巨资到迪拜购置房产,一时间迪拜引来无数亿万富翁。随着金融危机横扫全球,严重依赖外资的迪拜骤然失色,金融地产泡沫迅速破裂,许多人的财富大幅缩水,甚至负债累累,仓皇出逃。
迪拜世界的欠债约为590亿美元,而整个迪拜的欠债亦只有800亿元,即迪拜世界占去了超过一半欠债。要求延迟还款的消息传出后,迪拜世界的违约交易掉期升至历来最高水平,令迪拜成为全球第6个最大机会破产的国家投资公司。迪拜世界的债权人,包括汇丰控股、巴克莱、莱斯和苏格兰银行等。若迪拜破产,将对全球金融市场生成冲击,令尚未摆脱金融危机阴影的世界再添阴霾。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人们所担心的金融系统全面崩溃的情况不但未出现,而且全球股票市场强劲上涨,但迪拜债务违约风险,说明不宜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前景过分乐观。欧美可能还会有第二波的金融冲击,因为高失业率会带来更多的拖欠,其潜藏的危机不亚于次贷。而且,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脆弱,不足以承受退市政策的后果,但越迟退市,金融泡沫滋生的风险越大。香港是一个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体系,欧美等市场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本港经济。危机尚未结束,无论是和市民,都应保持警惕
——负债4573亿 恐爆最大主权基金违约
沉寂一时的金融危机可能再次爆发。负债累累的迪拜前日宣布,将重组旗舰控股公司迪拜世界(Dubai World),并与 控等债权银行商讨,请求把迪拜世界的债务偿还暂停6个月,消息震惊投资者,触发信心危机,或拖累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迪拜世界一旦无力还债,将成为自2001年阿根廷违约以来,全球最大主权基金违约。
投资者忧虑迪拜世界债务问题,欧洲银行和中东投资者恐受波及,加上美元兑日圆续跌至14年低位,拖累环球股市下挫。
债权人 控等或要撇帐
迪拜财政部前日宣布透过发债,从阿布扎比持有的两家银行筹集50亿美元(387亿港元),但负债590亿美元(约4,573亿港元)的迪拜世界未有受惠,财政部要求其债权人允许“暂停”偿还债务,至少延长到明年5月30日。
迪拜世界最大债权人是阿布扎比商业银行和阿联酋NBD PJSC,其他人包括 丰控股、巴克莱银行、莱斯银行、苏格兰银行和瑞信集团等。分析指 控等银行可能要为此撇帐。
暂停偿债行动将立即影响到迪拜世界旗下房地产子公司棕榈岛集团(Nakheel)一笔35亿美元(约271亿港元)下月到期的伊斯兰债券。
插手选人 领导重组
穆迪和标准普尔随即大幅下调众多迪拜相关机构的债务评级,令它们失去“投资级”评级,部分更降至垃圾级。投资者对迪拜还债能力信心大跌,大幅推升债务违约保险价格,前日从116个基点急升至434个基点,比冰岛还要高。迪拜世界的信贷违约掉期价格更急升破纪录的163个基点,至522个基点。
迪拜已指定德勤来牵头对迪拜世界进行重组,并任命该公司一位高层担任“首席重组长”,意味迪拜世界的现有管理团队将靠边站。迪拜世界董事长苏莱姆将会留任。
分析指,迪拜世界如要卖产还债,也有不少选择。它持有迪拜世界港口公司,其经营的港口和运输集团业务遍及全球。迪拜世界亦投资于美国的集团,并持有纽约百货公司Barneys约10亿美元(约77.5亿港元)股权。如果卖产,将出现西方投资者拯救阿拉伯企业的罕见处境。
迪拜世界的债务问题昨晚还是波及油价
虽然美元跌至逾15个月低位,但迪拜世界的债务问题昨晚还是波及油价,伦敦布兰特期油价格至今晨12时50分报77.1美元,下跌1.31美元。油价上日劲升2%,主要受美元大跌及美国石油库存增幅少于预期所致。纽约周四1月期油下跌0.43美元,报每桶77.53美元,周三结算价升1.94美元,至77.96美元水平。
交易员表示,在基本层面上,很难估计油价会升至哪一个水平,即使冬季寒冷,石油供应仍没有问题,因为市场对石油的需求不及两年前般高。
据路透调查显示,2010年美国原油均价料在每桶75.4美元,但有分析师称全球供应充足将抑制油价的短期涨幅。
28名被访分析师参加是次调查显示,油价预估已是连续第七个月上升,今年4月时,受访者对2010年原油均价的预估为每桶65.95美元。
迪拜主权债务的违约,表明全球进入了一个广泛质疑诚信的时代。迪拜主权债务的违约风险,也将引发我们对地方债务的质疑。
迪拜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
受到阿联酋迪拜酋长国25日宣布重组迪拜主权投资公司迪拜世界集团、并将迪拜世界的债务偿还期延迟6个月的影响,连日来,全球各大股市纷纷下挫。中东经济分析人士警告,迪拜的债务危机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
重创全球市场
受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27日,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等亚太各国股市继续下挫。而此前一天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欧洲三大股票市场指数暴跌均超过3%。美国纽约股市在感恩节期后的“黑色星期五”也下跌了1%以上。中国大型上市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也立即澄清均不持有迪拜世界的债券。全球金融市场对迪拜债务危机的担忧显而易见。而就此次债务危机,迪拜最高财政委员会艾哈迈德27日表示,他理解市场对这一问题的担忧,迪拜世界集团将会在下周公布对债权人提出“延期还债”的具体内容。他还说,对于“延期还债”带来的短期周转资金将用于裁员和企业重组。有媒体分析,迪拜官方之所以在下周公布具体内容,主要是因为从26日开始,穆斯林国家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宰牲节,包括阿联酋在内的很多阿拉伯国家将放5天。而迪拜官方可能希望在这5天内观察市场和国际舆论对该的反应,以便在节日过后取进一步的应对措施。
辉煌已成过去
近几年,迪拜因房地产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而名声大噪,现已成为整个中东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再加上源源不断的石油,迪拜成了财富和奢华的代名词。像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阿拉伯塔、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还有棕榈岛、世界地图岛、世贸中心、室内滑雪场等等都成为迪拜引以为豪的名片。而且在去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迪拜仍在大张旗鼓进行房地产开发,让全世界看到了海湾产油国的豪气。
作为业务范围横跨房地产和大型港口的超大型企业,可以说“迪拜世界”是造就迪拜辉煌的一个重要的功臣。它最重要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就是填海造出的棕榈岛。包括英国球星贝克汉姆、美国影星布拉德?皮特在内的不少世界巨星富豪都在棕榈岛购置了房产。此外,据说棕榈岛上的2000多栋豪华别墅曾在一个月内销售一空。但是现在,由于过度开发,迪拜世界集团已经是债台高筑。不得已取了延迟偿还债务的措施。贝克汉姆等明星的投资也将被严重套牢。
房地产成始作俑者
有中东媒体认为,迪拜此次爆发债务危机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房地产业的过度开发。在迪拜,工地遍布全城,而且动辄就是“世界最高”、“世界独有”或者身价百亿的项目。为了进行这些项目,迪拜与其所属开发公司在全球债券市场大举借债,筹措投资资金。而这些投资无数的项目却难以在短期实现盈利,最终让迪拜一步步走上债务危机的道路。
其次,迪拜近年来大举投入国际金融业,在金融危机持续的影响下,迪拜的投资出现严重亏损,给债务危机埋下隐患。2007年,“迪拜世界”斥资51亿美元,购入美国业巨头米高梅公司近10%的股份。但后来,米高梅的股价一度从当时的84美元降至16.8美元。还有,迪拜其它投资公司花费近30亿美元购入了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的股份,但这两家银行的股价也大幅缩水。
另外,迪拜执行的本国货币迪拉姆与美元挂钩的政策也使此次迪拜的债务危机“火上浇油”。从去年到今年,美元的贬值导致迪拜和海湾地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连续数月高达两位数。美元的贬值引发迪拜经济的衰退,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此次债务危机的“帮凶”。
历史上的美苏粮食大战
苏联注重以国防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要大炮不要黄油”,造成其它产业特别是农业发展严重滞后。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粮食产量甚至不及二战前的一半,苏联被迫从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进口大量的粮食。
1963年,苏联从美国进口1200万吨粮食,美国迫使苏联向其低价出口石油。由于美国对粮食出口作出诸多限制,两国的粮食贸易基本上处于断流状态。
进入20世纪70年代,粮食危机频频爆发。为了摆脱粮食危机,苏联只好又从老对手美国那里加大粮食进口。
秘密协定
12年是一个糟糕的年头,苏联的农业严重歉收,出现规模空前的粮食危机。
美国早就听说苏联粮食减产的消息,可苏联对外宣称,当年可能是苏联近20年来最大的丰收年。奇怪的是,美国人从卫星照片上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苏联广袤的土地上,麦田一片金黄,风吹麦浪,到处是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一些奉命考察苏联粮食产量的间谍传回的消息也是如此。
毕竟是一笔大宗生意,美国还是不放心,决定派官员实地考察。抵达苏联粮食主产区黑海沿岸,看到的同样是一望无际的金**麦浪,于是这些官员向美国农业部门发出秘密电报:“苏联粮食丰收,建议迅速抛售仓库的粮食。”
美国迅速调整国内农业生产与出口对策。此时,苏联已经派出代表团前往美国,准备大量抢购美国粮食。
由于小麦品种及气候的原因,苏联的麦子看起来穗大饱满,实际上大部分颗粒都是中空的,实际产量极低。
苏联派出的秘密购员们迅速与美国粮商展开秘密交易,小麦、大麦、玉米、燕麦、黑麦和大豆等都在购之列。
12年7月,白宫对外宣布,已同苏联签订了一项信贷协定,苏联统一在今后3年内购买价值7.5亿美元的美国谷物,美国同意随时提供5亿美元的,专供苏联之需。
实际上,苏联暗地里抢购了1800万吨美国小麦以及其他杂粮。与苏联购商交易的美国公司是“大陆谷物公司”,双方达成秘密协定,苏方同意购400万吨小麦外加450万吨饲料谷物,“大陆谷物公司”负责游说美国农业部,通过补贴等手段,维持先前的粮食价格。
美国以为苏联是在购饲料谷物,苏联人却低价买走了美国三分之一的粮食,获得美国的农业补贴,美国因此少赚30亿美元。
由于苏联买走了大量粮食,美国的粮食库存严重下降,当年的小麦价格翻倍上涨,连带玉米和大豆价格也翻倍。美国的猪肉、牛肉价格上涨36%以上,同时带动世界各国粮食价格上涨50%。
17年,苏联又把这个戏法玩了一次,美国重蹈覆辙。
粮食禁运
19年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争霸开始进入高潮,两国关系再次转冷。
1980年1月4日,卡特宣布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取消1700万吨粮食贸易的出口合同。出乎美国人意料的是,这次粮食禁运并没有达成他们想要的效果,反而打击了美国国内的农场主。
先说外部,美国虽然拉拢欧盟、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组成统一阵线,但这个阵线并不牢固,各国对美国阳奉阴违,在苏联开出高价收购的攻势下,不肯错过一桩买卖。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甚至美国国内的粮商也通过各自的海外分公司,将粮食转出口到苏联。
最终,粮食禁运的效力连一年都没维持到,统一阵线就在事实上分崩离析。美国国内的形势也不妙,粮食禁运后,美国粮食市场出现巨大混乱。
还有一个直接后果,卡特总统因为直接的粮食禁运政策,在连任竞选中败给了里根。
1981年4月,里根入主白宫,几个月后宣布解除禁运,终结了这次 历史 上最大规模的粮食贸易战,同时开始新型对苏战略,逐渐对苏联实行粮食贸易自由化,加深苏联对外部世界的粮食依赖,最终将苏联卷入西方的贸易体系中,逼得苏联在油价下跌的时代拼命开石油,赚取外汇,以购买粮食,最终大大加速了苏联的终结。
1989年至1990年全球农业歉收,谷物(尤其是小麦)价格上扬,让本来就负担沉重的苏联雪上加霜。负债达670亿美元的苏联无法如期给进口粮食的外国供应商付款,导致很多粮食进口中断。在国内,人们为了购买蔗糖、奶油、米、盐和其它基本食物,在商场前排起长队,后来有人描述说:“面包店不是关门上锁,就是货架空得吓人。”结果,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闹起独立,最终造成 社会 和苏联瓦解。(来源|《读者报》 资料原出处:《都市资讯报》 作者|赵涛 刘挥)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
以史为鉴:冷战时期的大国经济博弈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作家乔治_奥威尔(GeorgeOrwell)在一篇文章中首次使用了"冷战"一词描绘了一个核武器阴影下的世界。
在奥威尔的描绘中,受破坏性武器的相互制衡,大国之间直接战争得以避免,但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徘徊在危险边缘的敌对行动:间谍、诡计、权谋......世界就此陷入一个“没有和平的和平”(peacethatisnopeace)。
一语成谶。
随着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相继出台,一场彼此猜忌和怀疑的"不信任漩涡"将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卷入了一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抗,这主宰了20世纪下半叶的国际政治。
在这期间,美国对苏联展开了除军事行动外的一切遏制,从贸易管制、经济制裁、联盟对抗、技术围堵到围绕粮食和石油的经济战,苏联也一一接招,取了反制措施。
在20世纪70年代,两大集团的较量中,苏联还占着上风。但或许正是这段时期相对的繁荣掩盖了苏联经济中的根本性问题,包括重工轻农、片面发展军事工业的畸形经济结构和过于依赖石油的外汇收入来源。
忽视了这些问题的苏联继续将大量的投入到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星球大战"中去,最终导致社会动荡,走向解体,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落下了帷幕。
经济封锁:孤立和拉拢
在经济方面,美国一方面利用贸易管制、经济制裁等手段将苏联孤立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之外,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援助的方式对欧洲实行经济援助,拉拢西欧国家,共同遏制苏联集团。
贸易管制:1947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对苏联集团各国实行贸易管制,无限期停止向苏联国家出口美国短缺物资和有助于增长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次年3月,美国开始实行新的贸易管制制度,禁止向苏联、东欧国家出口美国贸易管制清单内的各种物资。
1949年2月20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战后的第一个《出口管制法》,把对苏联国家的贸易管制战略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美国的贸易管制清单包括全面禁运类和限制出口数量类,当时杜鲁门认定,贸易管制的广度和深度必须能够影响苏联的整个生产体系。
在贸易管制的影响下,美国对苏联的出口迅速下降,从1952年时的2700多万美元锐减到1.5万美元。
在双方抗衡的四十多年里,美苏贸易局势也随着双方关系忽冷忽热。在矛盾激化的时期,美国对苏联实行禁止贸易、出口配额、中止投资等严厉政策,甚至还要求第三方国家对苏联相关领域的出口必须经过美国的许可。
贸易管制严重阻碍了苏联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断绝了其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直接导致苏联被割裂,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几乎与资本主义世界隔绝,苏联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遭遇掣肘。
苏联的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处在2.6%-4.2%之间,直到1988年还处在5%之下。80年代贸易出口额占GNP的世界均值为21.8%,而苏联仅仅为7.7%。苏美两国在贸易领域的差距一直相当显著,苏联的出口额平均只有美国的1/3。
经济制裁:美国最爱使用的经济制裁大棒在冷战期间自然也不会缺席。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1945年以来,大约三分之二的制裁都有美国参与。在1960年-15年期间,美国曾26次威胁或实施经济制裁。
1981年12月29日,里根以苏联支持波兰军事管制为由,宣布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
具体经济制裁措施包括:中断苏联航空公司对美国的一切飞行;命令关闭苏联购委员会;停止签发和延长向苏联出口电子设备、计算机和其他高级技术器材的许可证;推迟举行新的长期谷物协定的谈判;暂停签订新的美苏海运协定的谈判;向苏联扩大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设备将需要得到批准;命令停止签发向苏联出口这些设备(其中包括铺管机)的许可证;不延长应于近期续订的美苏之间各项交流协定,其中包括能源、科学和技术协定,并将对其他所有的美苏交流协定进行全面的审查。
此时,两大集团的冷战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已是微乎其微,苏联在相当大程度上也不再依靠西方技术和资金,但这样的制裁对于当时已经是风雨飘摇,处于“解体”前夕的苏联来说,依然是一场雪上加霜。
例如,1982年,通过切断切断苏联在西伯利亚修建的新的天然气管道以及与日本合作开发能源所需要的大部分技术,使得苏联外汇收入锐减,由此损失了150-200亿美元收入。
援助盟国:在美国的战略中,对苏联国家的遏制政策和对西欧国家的扶持和拉拢政策是一对孪生兄弟。
在八千字电文中提出“遏制战略”的乔治·凯南在1945年5月起草的一份备忘录中阐明了复兴欧洲的观点,他认为欧洲的经济困难会给苏联造成可趁之机,是欧洲的经济失调趋势才使得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得以盛行,美国的复兴就是要克服这种趋势,因此援助欧洲是美国遏制苏联和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必要措施。
1947年6月5日,时任美国卿的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正式提出马歇尔(TheMarshallPlan),又称欧洲复兴(EuropeanRecoveryProgram)。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九四八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正式启动,持续到1952年6月。
在这段时期内,欧洲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接受了美国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
依据国际开发总署(Agency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统计,马歇尔主要参与国家及份额为:英国(24.7%)、法国(21%)、意大利(11.7%)、德国(10.8%)等。从援助的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美元援助、技术协助、担保金以及对等基金等。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提供援助的条件,美国对欧洲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即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
《一九四八年对外援助法》中第115条,规定西欧国家必须与美国签订多边与双边协定,才能取得援助;受援国输出的主要商品和经济,都必须由美国为执行马歇尔而设置的机构—经济合作总署(ECA)同意;必须用美国的一部分资金,生产美国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必须撤销关税壁垒或减低关税率以利美货倾销;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并为美国储备战争工业所需的战略原料;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监督等等。
有分析认为,欧洲在“经济一体化”后对美国的依附,一方面有助于美国对苏联和德国进行“双重遏制”,使得美国有效承担起大西洋联盟中的领导责任和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美国在欧洲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取消欧洲国家间关税壁垒的做法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面对西方的经济围堵,苏联也推出“莫洛托夫”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援助东欧经济发展,并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
但“莫洛托夫”虽然极大地促进了战后苏联和东欧的复兴,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但却制约了东欧国家和西方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也是导致苏联、东欧严重背离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因素之一,东欧经济发展越来越落后于西欧。
技术遏制:美苏博弈的核心领域
在冷战阴霾下,科技是美苏博弈的核心领域。
为了在技术方面围堵苏联,在美国的提议下,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CommitteeforMultilateralExportControls),又称巴黎统筹委员会(巴统,CoCom)于1949年正式成立,并于1950年1月开始活动。
作为一个不公开对外、没有正式条约的非正式国际组织,巴统集结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腊、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十七个成员国。
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
此外,为了防止盟国对禁运政策的抵制,美国国会于1951年通过了《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MutualDefenseAssistanceControlActof1951),通过削减援助等方式逼迫西欧和日本进入共同防卫的轨道上来。
20世纪70年代后,为增加贸易收入,美国开始利用巴统“例外程序”,扩大出口禁运物资,但限制高新技术转移仍然是“缓和时代”不可突破的障碍。
16年2月,国防部国防科学局研究小组向国防部长提交一份题为《对先进技术输出管制的分析》报告,系统论证了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重点从战略物资禁运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的必要性和涉及的一系列政策问题。
19年,美国《出口管制法》正式将限制高新技术转让作为出口管制的特殊重点,并将军事方面重要技术清单作为美国商品管制清单的组成部分,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型计算机系统技术,软件技术,瞬时处理信息自动控制技术,集成材料、防务材料处理和制造技术,能源开技术,大型集成、特大型集成设计、制造技术,军事仪器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诱导和控制技术,超短波构成技术,军用车辆引擎技术,高级光学(包括光纤)技术,传感技术,海底系统技术等15种技术列为禁运范围,后来又将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工作母机、电子复合硅、激光装置增补列入对苏联的禁运清单。
1982年11月,美国建议在巴统管制清单中新增种类100余种,最终巴统成员国同意将其中58种纳入管制清单,包括浮动船坞、宇航船、太空登陆器材、超导材料、机器人、机器人控制系统、特殊合金生产技术和设备、海上油气开技术等。此后高新技术的开放和禁运范围虽有微调,但阻止高新技术流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总趋势不变,甚至得到了强化。
苏联注重发展和吸收对军工发展比较重要的重工业技术,在航空航天、潜艇等军工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处于世界顶级的水平。
但片面发展军事重工业的苏联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畸形的经济结构。1940年,苏联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生产总值的61.2%,1955年上升至70%,1960年高达72.5%。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国家机器制造业产品中60%以上是军事商品,而耐用消费品只占5%-6%,国家发展科学的拨款中75%用于军事科研。
当时苏联轻工业技术落后,甚至无法满足国民生活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在技术输入遭到围堵断绝的情况下,事关民生的轻工业无疑成为了与美国较量中苏联的一大薄弱环节。
面对严格的技术封锁,苏联转向东欧工业国家大量购,或者花更大成本通过中立国进口西方禁止对苏联出口的技术设备,甚至通过地下渠道和商业间谍来获得先进技术。
70年代,由于局势的缓和,苏联加大了向西方购机械设备的力度,化学、汽车、能源开设备以及计算机等都是苏联引进的对象。但有限的技术引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帮助苏联成为真正的技术强国,反而如饮鸩止渴,削弱了苏联加大自主研发的动力。
随着前苏联1991年解体,1994年4月1日,“巴统”正式宣告解散。但西方国家的技术出口管制并未就此消失,1996年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签署了《瓦森纳协定》,接棒“巴统”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
直击七寸:石油和粮食
苏联石油丰富,是其获取硬通货的主要来源。上世纪60年代,向西方出口石油的收入每年占苏联外汇总收入的40%,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石油出口。
但成也石油,败也石油。
13年,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不到3美元涨至超过13美元;19年,由于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以及随后的“两伊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再次从每桶14美元飙涨至35美元。
飙升的油价引发了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却为苏联送来了巨额的外汇收入,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提供了经济基础。
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国家油价随着世界经济连续衰退而开始走软。1985年8月,沙特石油出口从不足200万桶/日猛增到约600万桶/日,年末更达到900万桶/日。当年11月,国际石油价格从30美元/桶一路下跌,在不到5个月之后跌至12美元/桶。这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
按照苏联能源部官方统计,1985-1988年世界油价下跌,从年的212.6美元/吨下降到1988年的93美元/吨,下降了129%,致使该国四年间共计损失400亿卢布。
与此同时,美元贬值使苏联每年减少大约20亿美元收入。这令本已问题严重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并成为了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导致油价急速下跌的沙特增产的背后力量一直被认为是来自美国。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里根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提出针对苏联的隐蔽经济战,其核心是通过对一个国家经济体进行研究,找到它的脆弱性,找到其咽喉命脉,并针对这种脆弱性,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打击,削弱其国力。
中央情报局研究结果发现,苏联国民经济体系对油气出口的高度依赖。“在部分年份中,石油和天然气所赚取的硬通货占据苏联全部硬通货的60%-80%,并且这些收入成为苏联经济体制的一个支柱。苏联虽然从西方赚取硬通货,但它需要用这笔钱从西方购买粮食和技术,以维持经济体制这个庞然大物。”
于是里根决定从国际原油入手,一方面加强出口管制,通过禁运钢管和管道设备的措施,迫使西欧放弃与苏联业已签订的大口径管道出口协议,要求它的盟友减少对苏联集团石油贸易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为沙特提供安全保障,并提供最先进的预警机和毒刺式导弹,与沙特结成反苏同盟。
(来源:中国经济网)
美国还通过限制苏联天然气出口数量、向苏联转让有误技术来破坏苏联经济。美国鼓励西欧国家利用各种替代能源,减少对苏联天然气供应的依赖。
此外,1983年,美国还将一项协议强加给了国际能源机构,限制欧洲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比例,规定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量的30%。这项协议于1983年5月在威廉斯堡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正式签署,它切断了苏联从西欧获取硬通货的渠道。
除了能源领域,美国还盯上了苏联的另一个软肋——粮食进口。
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苏联对农业投资甚少,农业产出无法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苏联成为世界最大粮食进口国,而美国正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吉米·卡特于1980年1月宣布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中断1500万吨对苏出口粮食,并协调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美国传统盟国参与这次粮食禁运,保证它们向苏联出口粮食不超过“正常和传统”水平。
为应对“粮食禁运”,苏联取优先从多国进口的方式减少对美国的过分依赖。1980-1981年苏联从阿根廷粮食进口量超过了美国,成为了苏联第一位粮食进口国。与此同时,苏联还扩大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的粮食进口量。
1981年里根上台后,在3月24日部分取消长达15个月的对苏联粮食禁运,3个月后恢复对苏联大量出售粮食。虽然美国重新向苏联出口粮食,但苏联粮食从多国进口的政策仍在继续。美国的禁运使苏联和美国均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冷战的终结
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散、苏联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这一系列重大被看作是冷战时代结束的标志。
美国对苏联的缓慢绞杀过程中,经济方面利用贸易管制、经济制裁和拉拢盟友的方式,阻碍苏联贸易发展,断绝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技术领域,联手西方国家实施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的管制政策;此外,美国根据苏联是粮食进口大国以及对石油出口依存度高的特点,针对性地对苏联经济贸易的痛点及弱点进行突破。
虽然苏联也取了一些反制措施,例如拒绝批准“布雷顿森林协议”,不允许东欧各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推出“莫洛托夫”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但效果并不显著,经济结构的失衡与经济体制的不灵活制约了其反制美国的能力与空间。
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两大集团的较量中,苏联还占着上风。当时苏联经济总产量相对美国缓慢但稳定增长,钢铁等特殊产品的产量超过美国。在苏联出口中占巨大份额的能源和黄金价格都大幅度上涨。
而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却陷入动荡,15年经历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布雷顿森林体系陷入混乱,滞涨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政策困境。
但或许正是这段时期相对的繁荣掩盖了苏联经济中的根本性问题,包括重工轻农、片面发展军事工业的畸形经济结构和过于依赖石油的外汇收入来源。
忽视了这些问题的苏联继续将大量的投入到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星球大战"中去,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松动,走向解体。
参考资料:
崔丕,2002,美国《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1951)》的形成及其影响
王荆杰,2015,浅析马歇尔的作用与影响
刘林元、聂资鲁、周显信,2003,论马歇尔的战略眼光
欧阳向英,2018,冷战期间美国是如何遏制苏联的
东北证券沈新凤,2018,由美苏冷战反观中美贸易摩擦——从经济角度出发
华泰宏观李超,2018,美国历次贸易摩擦胜利了吗?——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二)
_望智库,1980年代油价暴跌拖垮苏联是美国的阴谋吗?
梁孝,美国的经济战、苏联解体及其对中国的警示
韩冬雨,莫洛托夫对东欧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Cooper,RichardN.2008.EconomicaspectsoftheColdWar,1962-15.WCFIAWorkingPaper2008-0018.
现在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有战争,死亡、受伤多少人?
权威回答: 海湾战争是指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参战方(包括伊拉克)为35个国家:阿富汗、阿根廷、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国、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麦、埃及、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洪都拉斯、意大利、科威特、摩洛哥、荷兰、尼日尔、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南韩、西班牙、叙利亚、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和美国。以及伊拉克。 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美苏之间结束长期冷战状态,保持长达40多年的两极格局迅速解体,世界战略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换。旧格局的瓦解引起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失调,造成了局部地区力量真空和失衡,一些地区性强国跃跃欲试。伊拉克为了解决与科威特的边界纠纷和石油争端,于1990年8月2日出动10万大军侵入仅1.78万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科威特,从而引发了海湾危机。海湾危机是伊拉克和科威特争端激化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 1、领土纠纷。事实上,伊拉克和科威特本是同根同种,历史上两国同属于一个国家。公元8世纪,科威特是以巴格达为首都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71年科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行省的一个县。后来伊,科同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23年英国策划分别建立伊拉克王国和科威特埃米尔王国。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伊拉克拒不承认。长期以来,两国领土纠纷一直不断。尽管科威特不时用金钱“孝敬”伊拉克,但伊朝野上下始终认为科是伊领土的一部分,科分离出去是因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一心想早日收回来。 另外,伊科之间120公里长的陆地边界有一段生产石油的沙漠地区尚未画界。伊拉克指控科威特在属于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盗价值24亿美元的石油。科威特认为该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内,属科领土。 2、关于石油政策。伊拉克指控科威特伙同阿联酋 超产石油,导致油价下跌,使伊拉克蒙受140亿美元的损失。 3、债务问题。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科威特,阿联酋 及其他海湾国家300亿美元债务。伊拉克提出与伊作战保卫了阿拉伯民族,要求正式免除欠科威特50亿美元的债务。科威特,阿联 等国认为难以接受。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可避免地同在海湾存在巨大战略利益、而且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美国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上海湾地区一直是美国和西方的生命线(美国进口石油的20%、西欧的35%、日本的70%都来自海湾),为了控制海湾的石油,从经济和军事上打垮伊拉克,维持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势力均衡,并显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的支配地位,美国便打着“维护正义”和“解放科威特”的旗号,迅速出兵。 海湾战争的特点: 海湾战争是一场高水平的高科技战争,是一场主要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和以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而进行的现代化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样式,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投入了大量高科技武器装备,战争一高技术物资设备作为支撑;一是运用了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相适应的作战方法,整个战争面貌焕然一新。即:使作战理论,编制体制,战略战术,指挥原理和后勤保障等个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表现在: (1)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表明战略空袭和反空袭是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有时甚至是惟一的战争样式(如同科索沃战争一样)。 (2)电子战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磁优势将成为现代战场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 (3)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4)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海湾战争不仅是冷战时期向冷战后时期的转折点,也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的重大转折点。有人评价海湾战争是“信息化的第一场战争”,现在看来应当认为是由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转变中的最典型的一场战争。海湾战争保留了机械化战争的最先进样式。连续38天的空袭是以空中力量为主配合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对敌人的远程攻击,是一种非线式作战,没有前后方、没有明显的战线划分,开辟了许多新的战争样式。应该说这是在核威慑下的20世纪最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的影响: 海湾战争中,美军亡390人、伤3336人、被俘21人、失踪45人,损失飞机34架、直升机22架、坦克35辆,2艘海军舰只触雷负伤;英军亡36人、伤43人、失踪8人、被俘12人,损失飞机7架;其他国家军队亦损失轻微。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36~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8.5~10万人,被俘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飞机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军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达2000余亿美元;美国耗资600亿美元。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广泛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战争节奏快、烈度高、立体性强。战争表明,掌握电磁空间的控制权,对取得战争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战略空袭已成为战争的独立阶段,空中战役的时间占整个战争的十分之一,对战争进程影响很大;在地面战斗中,实施战役欺骗、加强海空协同、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对方重兵集团,对迅速达成战役目的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作战方式,如构筑坚固的地下掩体和人防工事,大量布设水雷、地雷和开展心理战等,在现代条件下仍未失去其意义;高技术武器装备虽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但如果没有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世界多种矛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海湾战争对美国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反伊联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现出其处理国际事务的“领袖”作用;它把苏联撇在一边,无视许多国家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建议和呼声,执意发动战争,充分暴露其支配、领导全球的野心;它仅以死亡286人的代价换来了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军事上重新恢复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影响自己的“越南战争综合症”,使其干预国际事务的信心大增。海湾战争后,美国制定了“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新的地区防务战略,克林顿上台后更加快了独霸全球的步伐。 海湾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它打破世界格局,这场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苏联在海湾危机和战争中的表现说明,它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已名存实亡,昔日的超级大国只能听任事态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苏联。海湾战争后,苏联最终解体,为两极格局画上了句号。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没改变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10吨的大豆食用油生产设备需要多少投资
肯定要涨,理由如下:
今年以来,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国际市场食物油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豆油、菜籽等期货价格不断创出新高,批发和零售价格也紧随而上。不少食物油出口国在分享上涨带来的红利同时,也出现了本国市场价格高企所引发的通胀的隐忧。
1.国际期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连创新高,近期价格处历史高位。
今年以来,美国芝加哥期货(CBOT)豆类品期货、加拿大温尼伯商品期货(WCE)油菜籽期货、马来西亚衍生品(BMD)毛棕榈油期货等国际上有影响的食物油期货价格指数出现了大幅上涨趋势。
大豆是食物油的基础产品,也是最重要的期货品种。而菜籽油、棕榈油等在国际市场都是被看作为替代品。因此,这里以CBOT大豆市场为例来说明价格走势。从1月3日开市,到7月13日,开盘700.7,最高948.3,最低671.3,收盘948.1,上涨257.6(单位均为美分/蒲式耳),涨幅36.7%。其走势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月10日CBOT大豆指数的最低点671.3美分/蒲式耳(1蒲式耳大豆=27.100公斤)一直炒至2月22日的最高点813.5美分/蒲式耳,最大幅度为142.2美分/蒲式耳。主要炒作因素是美国职业农场主组织(Pro Farmer)在其间抛出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新产季大豆的种植面积可能急剧减少860至940万英亩。第二阶段:从4月24日的最低点732.2美分/蒲式耳开始,一直爆炒至6月18日的最高882.4美分/蒲式耳,最高幅度达150.2美分/蒲式耳,而这一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天气。天气因素炒高了100多美分/蒲式耳。第三阶段:从6月22日的最低点817.4美分/蒲式耳一直炒作到7月13日的最高点948.3美分/蒲式耳,其最大波幅为130.9美分/蒲式耳。期货价格创下了三年来的新高。这主要是因为6月29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一份令所有市场人士大跌眼镜的报告,即:美国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为6408.1万英亩,较三月份的数据大幅削减305.9万英亩,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测的6783.8万英亩的平均值(预测区间为6600—6900万英亩)。当天CBOT大豆各合约一度涨停开盘。
经过市场有地进行播种面积——天气状况——播种面积的三个阶段炒作,使得CBOT大豆上升近260美分/蒲式耳。值得注意的是,以前CBOT大豆是上涨——种植面积增——下跌——种植面积减少——再上涨的循环模式,而现在出现了新情况是上涨——种植面积减少——再上涨——再减少种植面积的恶性循环模式。
7月,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月度供需报告,预计全球2007-2008年度大豆产量达到2.221亿吨,低于6月预测的2.253亿吨,也低于2006年的2.361亿吨。事实上,除了巴西之外,全球其他几个大豆主产国的大豆产量均有程度不等的减少,其中美国大豆产量调低至7140万吨(6月预测7470万吨,2006年为868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预测为4700万吨(2006-2007年度为4720万吨)。中国大豆产量预计为1560万吨,也低于2006-2007年度的1620万吨。不过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达到6100万吨,和6月预估值持平,也高于2006-2007年度的5900万吨。
从需求面看,全球大豆用量略微调低到了2.342亿吨(6月预测为2.343亿吨,2006年为2.252亿吨)。全球大豆出口预计为7550万吨,和6月预测持平,2006年为7050万吨,其中阿根廷大豆出口预计提高到1020万吨(6月预测860万吨,2006年为800万吨),巴西预计为20万吨(6月预测20万吨,2006年为2460万吨)。美国预计为2780万吨(6月为2940万吨,2006年为20万吨)。这也将导致2008年9月底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降低到5187万吨(6月预测为5400万吨,2006年为6417万吨)。
总体看来,报告印证了市场近期对全球下一年度大豆供应吃紧的担忧,这也使得市场对于任何可能导致美国大豆单产降低或者南美大豆播种面积降低的因素都极为敏感。从最新的气象预报看,美国西部玉米种植带可能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而7月底和8月份正值美国大豆关键的结荚期和灌浆期,炎热干燥的天气将会导致大豆单产潜力受损。除了天气因素,美国大豆价格的上涨也是为了鼓励巴西农户增加播种面积。一般预计巴西新豆播种面积将会比2006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但是从雷亚尔汇率持续走强来看,这显然不利于巴西大豆种植收益提高,因为巴西大豆主要是用来出口,所以美元相对雷亚尔越是疲软,农户换回的收益就越少。现在雷亚尔汇率位于近7年来的高点,1雷亚尔可以兑换0.53美元,年底之前可能达到1美元兑换1.8雷亚尔。因此,在南美大豆播种季节开始前(也就是未来三到四个月里),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维持高位运行的几率很大,特别是如果美国中西部出现炎热干燥天气的情况下,以便能够鼓励南美农户尽可能增加大豆播种面积,弥补美国大豆产量下降带来的全球供应缺口。
加拿大WCE油菜籽期货、马来西亚BMD毛棕榈油期货等价格基本上与CBOT走势相同。自从2006年以来,马来西亚粗棕油期货价格飙升近80%,现货价格创下了8年来的新高。
2.三大因素支撑国际棕榈油价上涨
7月以来,国际棕榈油市场大幅上涨,24度棕榈油近月装运港船上交货(FOB)价格为每吨(下同)7.5美元,较前一周上涨22.5美元;33度棕榈油FOB价格为792.5美元,上涨22.5美元;44度棕榈油770美元,上涨10美元。
国际棕榈油市场上涨的主要支撑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CBOT大豆市场大幅上涨的带动。美国农业部大幅调低2007年美国大豆播种面积数据,导致CBOT大豆市场大幅上涨,对BMD棕榈油起到支撑作用。第二、近期纽约商业(NYMEX)原油大幅上涨,使得棕榈油在生物燃料行业的需求前景改善,吸引投机资金做多。马来西亚到2008年时强制要求在传统燃料中掺混生物柴油,并且打算提供补贴,确保生物燃料项目获得成功,这也对BMD棕榈油市场形成支撑。第三、印尼调高棕榈油出口基价,增加了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出口竞争力。印尼将毛棕榈油的基准出口价格由此前的每吨(下同)622美元上调至676美元;24度棕榈油基准出口价格由676美元上调为746美元;33度棕榈油基准出口价格由此前的652美元上调至737美元。印尼上调棕榈油出口价格有利于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出口,对BMD棕榈油市场有利。
3.全球油菜籽供应趋于紧张,整体价格趋势保持向上。
据德国《油世界》预计,2006/07年度全球10种主要油料作物的消费量预计将达3.96亿吨,高于3.92亿吨的同期产量。2007年全球油菜籽产量预计为5160万吨,高于上年的4720万吨。其中欧盟油菜籽产量预计达到1780万吨,上年为1610万吨;中国产量预计为1100万吨,低于上年的1270万吨。加拿大产量预计提高到980万吨,上年为850万吨;澳大利亚产量预计提高到140万吨,上年为51万吨。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全球油菜籽消费量增长明显,预计为5220万吨,上年为4910万吨。油菜籽加工量预计为4900万吨,上年为 4610万吨。从期末库存来看,预计今年为470万吨,上年为530万吨,库存对用量比预计为9.0%,上年为10.9%。可见,今年全球油菜籽供应趋于紧张,整体价格趋势持续向上。
造成供需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市场对生物柴油的炒作,从而预期菜油、豆油、棕榈油需求将可能大幅增加,供需基本面将偏紧。这一点在去年末的市场反应中较为明显,在德国,随着能源价格下挫、植物油价格相对坚挺及2006年8月开始实施的每升9美分的能源税造成生物柴油生产利润下降等,导致了生物柴油消费量下降,菜籽油和油菜籽价格出现了短暂的下跌。今年以来,由于豆油、菜油、棕油价格的大幅爆涨,如此高的成本已失去了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意义。但是,不断有新的预测调高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这无疑将给油菜籽供应带来逼迫的气氛,为其价格居高不下提供依据。
4.周边国家食物油价格上涨带来供应紧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剧。
棕油是印尼人的主要食用油,但由于作为烹调油和生物燃料的棕油价格飞涨,很多印尼人因为买不起,只能改煮无油之炊。已经迫使很多印尼穷人改吃水煮、而不是用油炒食物了。
作为世界最大棕油生产国之一,印尼会从油价上涨中获利,但是因为国内食用油价格也水涨船高地上涨了三分之一,造成千千万万的印尼普通百姓负担不起。另外食用油价格上涨,也让经济政策官员担心会对通货膨胀带来冲击。未加工食品包括食用油价格今年6月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0%,是构成消费物价指数的商品和服务篮子中,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块。
印度是主要的植物油进口国,每年食用油需求的一半要靠进口来满足。由于今年油籽预计减产,这也使得印度对进口植物油的依赖性提高。印度食用油价格上涨,原因在于本地油籽产量降低,而且国际棕榈油价格创下数年新高,也带来明显的支持。
印度植物油价格近期持续走强,带来了国内通涨率指标的继续高企。到3月底,印度批发价格指数比一年前提高了6.39%,印度为了平抑通涨压力,已经将毛棕榈油的进口关税从70%调低到了60%,把24度精炼棕榈油的进口关税从80%调低到了67.5%。相比之下豆油进口关税仍然维持在45%。由于用于计算关税的基础价格依然维持在2006年7月份的水平上,这有助于降低这些食用油的进口成本,也有利于进口增长。
总体上说,国外食物油价格仍然处在上涨趋势之中,除了种植面积减少及天气因素以外,美元持续贬值、全球面临通胀威胁以及投资基金在期货市场兴风作浪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预计CBOT大豆市场很有可能达到1065美分/蒲式耳或1116美分/蒲式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