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52%,对民生会造成什么影响?

2.重要矿产资源的主要供应国

3.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自今年3月以来首次突破3千美元,欧洲这个冬天怎么过?

4.美国对德国出售天价天然气费用,会对德国造成哪些影响?

5.德国天然气价格大跌原因

德国天然气石油价格多少_德国天然气进口量

欧洲今年的冬天只有两个过法。一是向俄罗斯求助,大量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二是自己多砍点柴,好在冬天可以烧柴取暖。

先来说第一个,这个是欧洲目前最好的出路。那就是找俄罗斯求助,从俄罗斯大量进口天然气。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爆发矛盾之前,俄罗斯本身就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而且俄罗斯给出的价格也是最便宜的。但是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问题,欧洲大部分国家直接就切断了和俄罗斯的天然气贸易。然后,欧洲的天然气缺口就进一步增大,天然气价格飙升,你说搞不搞笑。虽然欧洲主动从俄罗斯之外的地方购买天然气,但因为不是管道运输,再加上运输距离的问题,欧洲购买天然气的价格暴涨,而且就算是全世界的LNG船都给欧洲运输天然气,也满足不了其要求。所以说,欧洲今年的冬天,最好就是去找俄罗斯了,只要?北溪-2?号一开,欧洲的天然气缺口能减少一大半。

再来说第二个,不是我看不起欧洲啊,是真的欧洲要是不向俄罗斯求助,进口天然气,那么冬天就真的应该多准备木柴,好在那时候烧柴取暖。欧洲的两个领头羊,法国和德国的电价在这个月中旬就突破了500欧元/兆瓦时,也就是3.4元一度电左右,并且还在持续上涨。如果还是这种情况,到冬天,真的,欧洲没几个人可以承受得住这个电价。毕竟欧洲人基本上什么都用天然气的,所以我才说,如果欧洲不肯向俄罗斯求助,进口天然气,那么就多准备点木柴吧,只有这玩意才能帮助欧洲过冬了。

总的来说,在我个人看来,欧洲今年的冬天,如果求助俄罗斯,那就是可以很好过;如果不求助,那么就等着冬天烧柴取暖吧。

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52%,对民生会造成什么影响?

因可替代能源的紧缺,目前欧盟对俄罗斯原油的禁运预计将继续推迟,直到寻找到新的供应来源。

分析称,如果欧盟实施禁运,俄罗斯原油产量将会降至18年来的最低点,这将对近段时间的全球能源供应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在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拒绝大幅提高产量的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预计仍将高位运行。

截至目前,沙特阿美石油再次从苹果手中夺走全球市值最高公司桂冠,显示传统能源在当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继对波兰和保加利亚停工天然气之后,俄罗斯正在削减对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德国子公司的天然气供应,此前该子公司已经被德国方面宣布没收接管。

对此德国方面表示,已找到替代者,德国天然气供应不会受到影响。

不过,从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价格波动来看,市场的反应较为剧烈。

周四欧洲基准荷兰天然气近月期货跳涨13%,达到每兆瓦时106.60欧元。

英国天然气期货一度跃升34%,德国电力价格应声飙涨,近月合约涨幅超过20%。

针对目前能源和环境问题,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目前已投票支持2035年在欧盟禁售燃油车,为应对欧盟这一新规,德国大众汽车已宣布将在2035年前停产全部燃油车,预计在能源替代的概念下,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金属市场需求会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

当然,就短期市场而言,目前全球经济面临下滑风险,随着新一轮加息预期的增强,市场价格面临回调风险。

另有数据显示,欧盟是俄罗斯能源的主要出口目的地,近段时间随着欧盟进口量的下降,俄罗斯也在积极开拓亚洲市场,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因疫情及通胀影响,导致亚洲地区需求不及预期。

目前,沙特等石油输出国已经下调了6月对该地区的原油官方售价。

此外,尽管近期部分俄罗斯大宗商品出口数据不再透明,但来自俄罗斯的分析师认为,目前印度通过折扣价购买了大量的俄罗斯原油。

根据此前公告,印度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在2021年达成了多达200万吨乌拉尔原油的采购协议。

据悉,目前印度在大量进口原油的同时,也在扩大其出口市场。

数据显示,今年3月印度出口欧洲的柴油和其他炼油产品达每天21.9万桶,创历史新高。

据悉,两者之间的折扣差额至少达到30%。

此外,目前印度仍在讨论关于卢布支付的问题,而进口商们更是早已准备好增加购买量。

消息人士称,如果俄罗斯同意印度的价格要求,印度国有炼油厂每月可以获得约1500万桶石油,约占其总进口量的10%。

除此之外,印度还在评估收购英国石油所持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股份的可能性。

就国内市场而言,目前依旧面临着能源保供和需求刺激的双重压力。

据悉,日前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口煤应急保障中长期合同补签录入工作的公告,要求不得将现有应签甚至已签、已衔接的国内年度中长期合同资源转为进口煤应急保障资源。

据来自人社部的最新消息显示,对于受疫情严重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中小微企业,将按照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人数,按每人不超过500元的标准直接发放补助,助力企业挺过难关、留住岗位。

近日,针对被曝毁约校招生一事,理想公司回应为业务调整,对于没有合适岗位的校招生,将提供赔偿一个月工资的补偿。

其他方面,下周国内成品油将迎来新一轮的调价周期,按照相关机制测算,预计仍将继续上调成品油零售价格。

重要矿产资源的主要供应国

欧洲天然气价格直接飙升了52%,而这个事情的发生,对于欧洲的很多市民来讲,是一个打击非常大的事情。而且价格的上涨,必然是导致很多贫困的市民无法去使用天然气了。欧洲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如果没有天然气的话,那么,很多的人民都会受冻,也是无法扛过冬天的寒冷。虽然说相关的国家对群众进行了天然气方面的补贴,可补贴也是九牛一毛,完全是没有办法让大家的生活维持下去。

一、天然气对于欧洲的影响。

在冬天的时候,欧洲的天气可以说是非常寒冷的,如果没有天然气的话,那么,很多欧洲的人民就会直至的被冻死,就跟我们国家的北方地区一样,冬天可以说是非常寒冷的。我们国家的北方冬天也是必须要有地暖,还有暖气才能够生活下去。而欧洲的人民也是如此,这一次,欧洲天然气的价格直接飙升了52%,也让很多的人民无法接受。价格的上涨必然是引起了很多人民的不满,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一件事情。

二、会对人民的生活带来哪些营销?

首先,欧洲的很多人民在冬天的时候是必须要使用天然气的,如果说天然气的价格上涨了很多,那么必然也是会导致大家的生活受到影响。在平时没有办法肆无忌惮的去使用天然气了,而且很多欧洲的人民在极寒冷的天气当中也是没有办法去进行工作的,所以这肯定也是会对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总结。

欧洲有一些国家为了能够稳定住明星,就表示对大家的天然气费用会进行一部分的报销。但大部分的人民还是觉得,即使是报销了,也没有办法让自己像之前一样使用天然气,因为天然气的价格确实是上升了很多。

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自今年3月以来首次突破3千美元,欧洲这个冬天怎么过?

比较而言,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主要供应国较为集中,重点是中东地区、澳大利亚、周边国家、非洲和中东等,以下对16种重要矿产资源分别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2.2.1 石油:进口地区结构已有明显优化

2005年中东地区仍为我国原油主要进口地区,从中东的进口量占全国总进口量的47.2%,为5985.1万吨;其次为非洲,占全国总进口量的30.2%,为3834.2万吨;再次为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占全国总量的11.1%,为1407.0万吨;从亚太地区的石油进口量为969.0万吨,占7.6%。

位居我国原油进口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沙特阿拉伯(17.5%)、安哥拉(13.8%)、伊朗(11.3%)、俄罗斯(10.1%)和阿曼(8.5%),2005年合计进口量为7752.4万吨,占全国总进口量的61.2%。其他的重要进口国还有:也门(5.4%)、苏丹(5.2%)、印度尼西亚(3.2%)、越南(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0%)、科威特(1.3%)、哈萨克斯坦(1.0%)。2005年从南美进口我国所需石油的3.4%,来自欧洲的占0.4%,来自澳大利亚的进口量占0.2%。

与2000年相比,我国原油进口地区结构已有明显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总体依赖程度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对中东地区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而从非洲的进口量大幅增加。

2)来自北线俄罗斯的原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占全国总进口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不到1.0%增加到2005年的10.1%。同时,开始从中亚地区进口原油。

3)来自欧洲、拉美这些相对遥远地区的进口量呈现下降趋势。来自欧洲的原油进口量占全国总进口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3.6%降低到0.4%。

但比较而言也有一些不利的层面,主要是来自亚太地区的原油进口量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5.0%降低到2005年的7.6%。但来自越南的石油进口量呈现增加趋势。

2.2.2 天然气:开始进口液化天然气,管线天然气的进口正在谈判中

在2005年之前,中国不进口天然气。从2006年起,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深圳海关发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1~10月深圳口岸进口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154.1万吨,同比增长17.5%,价值7.43亿美元,增长30.3%。其中,进口液化天然气32.5万吨,价值5558万美元;进口液化石油气121.6万吨,下降7.3%,但受价格提高影响,进口价值6.87亿美元,同比仍上升20.5%。目前,深圳口岸液化气进口结构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进口出现此消彼长态势。二是液化天然气进口价格较低,液化石油气进口价格略有回落但仍然较高。液化天然气进口均价较低,仅170.9美元/吨,但液化石油气1~10月进口均价高达564.6美元/吨,是液化天然气进口均价的3倍多。三是进口来源的趋向分散,但仍以中东和澳大利亚为主。

目前中国正在沿海建设6个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预计未来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将大幅度增加。预计液化天然气的进口来源主要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阿曼等。同时,建设中俄和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线的谈判也正在进行中,预计到2010年后还将从俄罗斯和中亚通过管线进口天然气。

2.2.3 煤炭:主要进口国是澳大利亚、越南和印度尼西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并且也有相当多数量的煤炭出口到东亚等地区,但是,我国南方相对缺煤,因此从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向我国南部省份出口煤炭。2005年中国煤炭进口量约260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1.3%,预计2006年进口约4000万吨。

煤炭主要从东南沿海各口岸进口。我国进口煤炭的省份主要在东南沿海以及长三角地区,进口的品种主要是动力煤和炼焦煤,进口来源国主要是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朝鲜、俄罗斯等国。中国是越南煤炭出口的主要市场,占越南出口量的82.0%,主要进口地区集中在南方沿海城市,从越南进口煤种主要是无烟煤。2006年1~10月我国从越南共进口无烟煤1587万吨。印度尼西亚是全球主要的煤炭出口国,2005年中国进口印度尼西亚煤炭约260万吨,2006年1~10月份进口达329万吨。澳大利亚生产的煤炭75.0%以上供出口,目前日本在澳大利亚煤炭市场占47.0%,韩国占12.0%,中国台湾省占9.0%。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主要是动力煤和炼焦煤,2006年1~10月进口总额为552万吨,其中动力煤392万吨,炼焦煤160万吨。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澳大利亚的炼焦煤在中国将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2006年1~10月中国共进口朝鲜无烟煤194万吨。2006年1~10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煤炭约78万吨。预期今后我国还将从蒙古大量进口煤炭。

以2006年1~10月测算,中国煤炭进口的地区结构为:越南53.0%,澳大利亚19.0%,印度尼西亚11.0%,朝鲜6.5%,俄罗斯2.5%,其余国家8.0%。

2.2.4 铀矿

2006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签署协议,在今后10年内从澳大利亚进口约2万吨铀矿。

2.2.5 煤层气

不存在进口问题。

2.2.6 铜

参与贸易的各类铜产品非常丰富,包括铜材、铜合金、粗铜、精炼铜、铜精矿、废杂铜等,总共大约包括72种铜产品;铜市场相对透明,主要在LME交易。我国铜精矿进口额在整个铜产品进出口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大,铜精矿进口来源相对分散,自30多个国家进口,其中主要包括智利、澳大利亚、蒙古等。从贸易方式看,我国铜精矿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占总量的83.0%以上,小额边贸也占一定比例。2004年中国铜精矿的主要进口国为:智利(29.1%)、蒙古(20.1%)、秘鲁(12.5%)、澳大利亚(9.1%)、哈萨克斯坦(7.7%)、墨西哥(7.4%)、加拿大(3.4%)、伊朗(3.3%)、巴布亚新几内亚(3.2%)等。

精炼铜进口来源也比较分散。主要包括:智利、日本、菲律宾、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

2.2.7 铝土矿

铝土矿矿石本身不是贸易的产品,我国进口的主要是中间产品氧化铝,但同时还出口一部分电解铝。我国电解铝行业投资迅速增加导致氧化铝的供求缺口拉大,推动了氧化铝的进口增长。进口规模由2001年的188.0万吨扩大到2004年的587.0万吨,年均增长46.2%,2005年进一步增加到701.6万吨,同比增长19.4%,进口价值26亿美元,增长27.0%。我国氧化铝进口大部分以现货贸易为主,目前进口数量已占到世界现货贸易总量的60.0%以上,我国进口量的变化对国际氧化铝价格影响非常大。中国30.0%的进口氧化铝以及80.0%的出口原铝都与来料加工有关。为节省电力以及增加国内市场原铝供应,从2005年7月1日起废除有关氧化铝来料加工贸易的政策,此外,商务部已不再发放氧化铝来料加工贸易的许可证。我国氧化铝进口来源基本稳定。2005年我国自澳大利亚进口392.4万吨氧化铝,增长20.0%,占当年氧化铝总进口量的55.9%;自印度的进口大幅度增长,进口100.5万吨,增长37.0%;自牙买加进口56.7万吨,下降24.7%;自美国进口57.1万吨,增长7.3%。自上述4个国家合计进口占总进口量的86.5%。

2.2.8 铅

我国铅矿砂及精矿的主要进口来源是:秘鲁、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土耳其、纳米比亚、伊朗、韩国和朝鲜等。

我国精炼铅的主要进口来源是: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朝鲜和加拿大等。

2.2.9 锌

我国锌矿砂和精矿的主要进口来源是:澳大利亚、秘鲁、伊朗、印度、越南、智利、缅甸等。

我国精炼锌的主要进口来源是:哈萨克斯坦、朝鲜、比利时、韩国等。

2.2.10 铁矿石

“十五”期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从2001年的9231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7500万吨,增加1.83亿吨,增长197.9%。200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75亿吨,是1990年的19.3倍,是1996年的6.3倍。

近年来我国铁矿石主要进口来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首先,澳大利亚一直是我国最大的进口国,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量近年来大幅度上升,从2000年的327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1218万吨,增加了242.8%。但是,澳大利亚对中国铁矿石的出口量占中国铁矿石总进口量的比例,却有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46.8%下降到2004年的38.0%,但2005年又增加到41.0%。印度超过巴西成为中国铁矿石第2大进口国。2000年中国从印度进口1100万吨铁矿石,占中国进口量的15.7%,但是到2005年,中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数量达到6855万吨,占当年中国总进口量的24.9%。从2000~2005年,中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数量增加了5.23倍,占中国总进口量的比重,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印度本来是我铁矿石第3进口国,并且长期以来作为平衡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的铁矿石价格的一个手段,但现在我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进口来源,并且不仅量增,而且价格的增长幅度还大于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石。巴西是我国稳定的铁矿石进口国。巴西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量稳定增加,从2000年的148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5471万吨,增加269.2%,并且自2000~2003年,占中国铁矿石总进口量的比重也连续增加。2005年与2004年相比,尽管巴西对中国铁矿石出口量增加,但由于来自印度进口量的增加,所占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南非一直是我国第4大铁矿石进口国,每年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量大约在1000万吨左右,并且近年来有略微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南非对中国铁矿石出口量占中国总进口量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11.5%下降到2005年的3.8%,但仍然是中国第4大进口国。以上4个国家,占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比重,2005年为90.0%。2001年,这一数字为95.8%。秘鲁、智利等也是中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国。2000年,中国从秘鲁进口173万吨铁矿石,2001年进口184万吨,2002年进口198万吨,2003年进口220万吨。目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每年200万吨左右。2002年中国从智利的铁矿石进口量为123万吨,2003年为164万吨。除此之外,中国还从其余近20个国家进口铁矿石,但数量不大。

2.2.11 锰矿石

近年来我国锰矿石进口量不断增加,主要通过广东口岸进口。我国锰矿石进口来源主要包括以下7个国家:澳大利亚、加蓬、加纳、缅甸、巴西、印度、南非等。从这7个国家进口的锰矿石占我国全部锰矿石进口总量的95.0%。从澳大利亚、加蓬、加纳这3个国家进口的锰矿石,均占全国进口总量的2/3。

2005年中国进口锰矿石457.8万吨,主要进口来源包括:澳大利亚34.3%,加蓬13.4%,加纳12.1%。3个国家合计占59.8%。

2.2.12 镍

2005年,中国共进口镍(未锻轧镍)89580吨,主要来自于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2.2.13 钨

钨是中国优势矿产,大量出口。

2.2.14 锡

锡是中国优势矿产,大量出口。

2.2.15 钾盐

2005年中国进口钾肥883.4万吨,进口来源主要为:俄罗斯46.2%,加拿大25.6%,白俄罗斯19.3%。这3个国家合计占全国进口总量的91.1%。

2.2.16 金

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黄金约200吨,其中90%用于首饰制造。我国黄金市场已放开,进口来源广泛。

美国对德国出售天价天然气费用,会对德国造成哪些影响?

我认为欧洲要想度过本年度的冬天,只能够高价购买美国的天然气以及石油。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与俄罗斯和谈,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障天然气和石油的供给。

天然气是非常重要的矿产资源,各个国家都离不开天然气。但是地球上的天然气储备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充足的天然气。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所有国家都需要向国外进口天然气。当然地球上也有部分国家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天然气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居民的日常出行以及生活,都能够看到天然气的声音。

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首次突破3千美元。

自从乌克兰与俄罗斯爆发军事冲突以来,欧洲的石油以及天然气价格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欧洲地区的天然气价格,呈现一路上涨的趋势。截止目前为止,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已经突破了三千美元。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这从侧面说明了当地天气的紧缺状况。居民的日常生活已经得不到保障,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的短缺,会直接导致欧洲国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向美国购买高价的天然气以及石油。

欧洲国家要想度过此时冬天,我认为可以选择向美国等其他国家购买高价的石油和天然气。只不过是相比以往的价格而言,要贵上许多。大概很多欧洲国家是根本不会允许的,毕竟此次俄乌战争爆发的最大受害者其实就是欧洲国家而言。

也可以选择与俄罗斯和谈。

如果不愿意购买高价的石油和天然气,也可以选择与俄罗斯和。俄罗斯之所以切断欧洲的石油以及天然气管道,归根结底是由于欧洲国家向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因此要想真正和谈,首先必须停止向乌克兰支援军事装备。

德国天然气价格大跌原因

它明明可以去抢的,居然还送天然气,它真的,我哭死(表示“感动”)。近日德国副总理哈贝克公开指责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友好”国家,趁火打劫高价出售天然气。虽然哈贝克这么说挺大胆的,但也确实没错,在天然气方面,美国的确不厚道。

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必然会对德国这样的现代化工业大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很多,我主要总结了四点:1.在经济上,物价上涨,通货膨胀;2.在民生上,以木带气,烧火取暖;3.在工业上,产业转移,寻找能源平替;4.在国际上,影响国际局势。

德国副总理哈贝克

一、在经济上,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德国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第二产业(工业)发达,比很多国家都早用上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也更依赖天然气。天然气不仅可以用来燃烧发电,其中的丙烷和丁烷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美国是真的霸道,仗着自己是欧洲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商,卖给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的天然气的价格贵得出奇,不仅是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价格的3倍,更是美国国内的天然气价格的7倍。由于美国的“生意头脑”,天然气价格上涨了,它的衍生品(电、合成纤维、塑料等)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物价上涨就成了必然,手头上的货币的购买力会因此下降,通货膨胀也会随之而来

虽然德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但是天然气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也会影响普通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民间希望结束对俄的制裁的声音并不小。美国这样卖天然气,很有可能会失去德国民众对它的好感,甚至影响到德国的立场。

二、在民生上,以木代气,烧火取暖

德国的冬天很凛冽的。早在今年的六月份,德国的民众就开始囤积木材了,锯木厂的生意也因此好的出奇,大家都在为冬天取暖做准备。不得不说,德国人的危机意识还是很强的。俄乌冲突,很有可能会导致能源危机,保不准俄罗斯就不供给天然气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可能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想到这一天会到得这么快。两条“北溪”(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同一天泄漏,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恢复的。因此欧洲想要天然气,就不得不在美国那里高价入手。

因为天然气价格上涨幅度很大,拿天然气取暖就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此德国普通百姓只好回归从前的生活,用木材取暖了。可能和传统有关,作为德国木材的供应商,芬兰就选择用煤炭来度过寒冬(也有可能是因为木材要卖给德国)。

三、在工业上,产业转移,寻找平替

由于天然气这种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原料价格上涨,工厂们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死磕到底,要么跑路(产业转移)。

先说跑路。为了保障利益,那些能源依赖性的产业就只能选择转移了,比如说去美国发展,因为生产成本低。自从能源危机爆发后,一些美国在德国的企业就跑回美国了。

一般来说,能转移的工厂,底蕴都不会太薄,而那些没法转移的企业,只能勉强坚持,或者遗憾离场了。坚持也有两个途径,一是用高价天然气,勉强维持;二是努力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商(比如我国)或者其他替换能源。世间能源千千万,之所以喜欢天然气,还是因为它“价廉”物美,不过“价廉”已经成过去式了。不使用天然气,还可以使用传统的能源,比如石油和煤炭。但这两个途径都不是能短期实现的,因此美国还是能发一笔横财。

四、在国际上,影响国际形势

德国和众多欧洲国家都是北约成员,作为“大哥”的美国将天然气价格大幅提高,无异于是一种“失道”的行为。这种哄抬物价的行为,无异于是把欧洲各国往对立面送。欧洲的各个国家,有可能会迫于压力,和俄罗斯的关系缓和下来,就算不和俄罗斯打交道,也可以找我国,或者其他国家寻求帮助。而共同经历过危机后,欧洲各国的凝聚力也会更强。

北溪管道被炸后的漫画

虽然两条“北溪”管道都很凑巧的在同一天泄漏了,但俄罗斯表示自己还有备用管道(北溪-2有备用管道)。话里面暗示和“威胁”的意味挺明显的,只要肯低头,能源少不了。从长远看,美国的这种行为,不太明智。

美国之所以敢卖天价天然气,和“北溪”天然气管道同一天泄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美国成了欧洲各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在这个事件中,美国和俄罗斯表示自己很无辜。美国指责俄罗斯贼喊做贼,试图继续勒索欧洲,而俄罗斯指责美国是幕后黑手,因为美国才是最大的受益方。目前天然气管道的泄露的真相还在调查中,无论事实是怎样的,欧洲这个寒冬,不太容易度过。

从德国的能源危机中,我们也能得到这么一个道理:无论是能源,还是其他资源,只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不会受到他国的牵制,也才能不怕他国的制裁。

根据查阅相关公开资料德国天然气价格大跌原因,德国天然气存储监管方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上周,德国天然气储气量已达到总容量的81.78%,有望提前实现储气85%的目标。德国天然气储备速度比预期快,导致天然气期货价格大幅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