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金价和大洋的区别_民国金价和大洋的区别在哪
1.清末民初一两银子和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差多少?
2.民国时期的金条值多少钱?
3.民国时期对于金条有统一的体积或重量的标准吗?
清末民初一两银子和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差多少?
在清朝电视剧之中,我们动辄听到主角们一出手就是几十两,几百两银子,完了还说不要找了,拿银票出来就像拿一沓一块钱一样。一两银子在古代到底多值钱呢?到了晚清是否大幅度贬值?和民国时期的大洋相比哪个更值钱呢?
在古代,一两银子的价值其实随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唐朝和汉朝,经济发达,银子的价值比较高,相对来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到了宋朝以后,银子的价值渐渐贬低。但是总体来说,重金属的价值还是相对稳定的,没有贬值到随便一顿饭都要吃几十两银子的地步。
古代中国银子还是比较稀有的,根据古籍记载,在清朝初年,一两银子的价值还是十分可观,可以换到制钱一千二百多文。到了清朝末年,当时的一斤猪肉(差不多是现在的1.2市斤),百姓们用20文钱就能买到,一亩田地的价值保持在10两银子以下。
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下儒林外史这部,虽然这部的历史背景是在明朝,但成书时间是在清朝,对银子的价值描写更加贴近与清朝人们的生活。范进想要和岳父胡屠夫借钱,惹恼了胡屠夫,他开口就骂范进:?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
这虽然胡屠夫随口骂的一句话,但是也能看出两点信息:第一,当时的普通人家一年收入也就只有几两银子,也能马马虎虎养活一家子了;而有一技之长的胡屠夫来说,杀一头猪也没有一钱银子,一年收入可以到30多两银子,也怪不得范进会找他来借钱了。
到了清朝中期,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银贱铜贵的现象,到了清朝末年,银价更低。史料记载,在光绪二十五年时国外列强争相购买中国的制钱,为本国积累铜。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庚子赔款本来是以银子来赔款的,但列强随即就意识到了?吃亏?,强迫清改为金货债务,并将已经用银偿付的赔款按金价折算。此时,大量的白银又回流到了中国,再一次加剧了银子的贬值。在民间富商之中出现了抛售白银的现象。
另外,银子的价值还需要看成色。十九世纪,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子有碎银子、银元和银锭三种,成色不一,不好笼统地计算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1884年北京,一两银子可以买70多斤的大米。如果租房子的话,在当时的北京闹市区租六间房、占地半亩的四合院,一个月也就用一两多银子。看来当时的食品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比较高,而租房也到了便宜到我们羡慕嫉妒恨的地步。
在抗日战争之前,我国的物价相对比较平稳。拿上海来说,当时的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在20个银元左右,教师大概每个月有50元左右的工资,记者医生可以拿到月薪上百元,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大作家,一个月能拿到上千元的稿费,收入相当高了。而在当时,如果收入低于10元的家庭,都算是困难户。写到这里,大概大家可以明白为什么生活困窘的依萍在看到如萍20元的手链时顿时失控了。
再说在北京,在1911年-1919年之间,一个银元大概可以买到30斤的大米,8斤猪肉。后来因为社会动荡,银元贬值,十年后一个银元差不多能买到16斤大米。在30年代,人们依旧可以用一块大洋请朋友吃一顿涮羊肉,或者带着女朋友去吃一顿西餐。
和清朝一样,当时在北京租个房子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月大概只要5到10元。可以看出,一块大洋在当时的购买力还是比较强大的。而现在的资料大部分是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数据,如果在小城市或者比较偏远的农村,大洋的购买力则会更强一些。
由此可见,大体上来比较,一两银子比一枚大洋的价值还是高了许多。
民国时期的金条值多少钱?
民国时期的金条大概一千多一条。
在很多民国戏中,台词“黄鱼”屡屡出现,每当发生战争,那些大门大户的有钱人不是带大量钞票出逃,而是带上足量的“黄鱼”,这个黄鱼基本意思大家都懂,就是金条嘛,在任何朝代任何年景那都是硬通货,毕竟钞票真的是纸,一旦发生战争,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唯有这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才是值钱货。
以民国北平(现在的北京)房地产为例,1924年,咱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在北平看中一个四合院,从房东手中以大洋800块成交,当时的兑换大概是一两黄金能兑30块银元。
也就是说,3条大黄鱼包重新装修足足够了,黄金不要太值钱哦!家里有个10条大黄鱼就是如今的千万富翁了。
我们看电视时,经常会看到“大小黄鱼”,是的,当时金条有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数种,但是当时最流行的金条规格,主要就是“大黄鱼”和“小黄鱼”。“大黄鱼”指十两一根的金条,一般是比较富贵的人家购买。
民国时期对于金条有统一的体积或重量的标准吗?
解放前中国最流行的金条规格,主要就是“大黄鱼”和“小黄鱼”。“大黄鱼”指十两一根的金条。按旧制1斤16两,1两=500/16=31.25克,这个份量跟今天所说的1盎司黄金相差无几。所以,“大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本来“大黄鱼”是通行的规格,富有家庭通常会存几根金条作为压箱底钱。但后来金贵银贱(民国的法币是银本位,最早一元法币就是按一枚银圆定价的),普通百姓也纷纷想买黄金,而“大黄鱼”显然太贵买不起。所以金店就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合今天的31.25克),俗称“小黄鱼”,中产家庭一般玩这个。当然还有其它重量的金条,但那就不是主流的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