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油历史最低价格_2009年棕榈油价格行情
1.三大食用油价格上涨,食用油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2.中国油脂行业是怎样逐步被外资控制的83
3.印度尼西亚商务法律对中国的启示?
三大食用油价格上涨,食用油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近期,出现了国内食用油价格持续上涨的行情,这也表明,我国对食用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不过从食用油的生产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食用油还需要进口,食用油的市场紧缺和需求提升,导致价格出现上涨,那么我国食用油上涨的原因有哪些呢?接下来一起了解下吧!
一、三大食用油价格上涨
目前国内出现了三大食用油价格上涨的局面,它们分别是菜籽油、豆油、棕榈油,价格出现上涨,由此可以看出,食用油的安全性正在通过价格来保障,整体上来看,食用油的价格基本突破了50元一桶,而且价格上涨的态势非常明显,以菜籽油为例,由于产量和含油量的限制,加上没有政策保护价收购,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产量徘徊不前,菜籽油只能保证基本的需求,受进口菜籽油影响,价格出现上涨,今年进口各类食用植物油合计为1152.7万吨,数量也是比较大的。
二、为何食用油价格会上涨?
1、多种食用油相互影响
以棕榈油为代表的全球食用油供需趋紧,很多油料作物出现减产,带动油菜籽、菜籽油报价持续上涨。
全球油菜籽减少了5万吨的产量。
2、土地和劳动力受限
国内食用油增产空间有限,主要是因为很多种植油料作物的土地开始荒废,劳动力大大减少,导致生产出来的油料作物产量低,食用油市场供应减少,价格自然上涨。
3、进口食用油品质难以保证
我国进口食用油是比较谨慎的,前期由于国内进口的油菜籽油中曾检出有害物质,这就导致国内的油菜籽油注意以去库存为主,市场供应总体偏紧,也驱动了菜籽油价格上涨。
综上,关于三大食用油价格上涨及上涨原因的介绍就到这里了,现在国内的食用油价格虽然出现了上涨的行情,不过需求短期内难以改变,也不排除后期价格出现回落。
中国油脂行业是怎样逐步被外资控制的83
中粮集团是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官方代表,最初的发展靠的是计划经济所赋予的特权。中国油脂行业的发展和逐步与国际接轨要从曹万通掌门的时代说起。随着中国的改革,中国的油脂行业也需要深化,满足老百姓更多的食用油需求。借助外资成了一条捷径。中粮在80年代中期开始与嘉里集团接触,并在80年代末与嘉里集团在香港合资成立鹏利公司(其中嘉里51%,中粮49%)。由鹏利公司与中粮在国内合资(鹏利80%,中粮20%)建立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从资本结构上中粮控股。南海油脂仅仅是一个精炼厂,投资规模小,在深圳蛇口保税区内以精炼进口大豆毛油为主。但南海油脂赚到的钱却是投资的无数倍,或者说嘉里粮油通过这个厂赚到了大把的银子。途径是走私。
因为当时国内外油脂差价非常大,国内大概买到3.5---4元每市斤,而国外当时的油脂价格大概在4000元每吨,也就是2元左右每市斤。而棕榈油更是只有2000元不到每吨。南海油脂由于处在保税区内,其进口毛油精炼后如果在境内销售就必须补交高额的关税,而出口则可以免征关税。
举个例子:进口一吨4000元每吨的毛油,精炼费200元么吨。成本是4200元每吨。如果在境内销售需要交40%左右的关税,而出口的话则一分钱不用交。走私的利润就在这40%的关税。如果交了关税,批发到零售的差价在国内就是正常的。
南海油脂将毛油精炼加工后,报关出口,出口给嘉里粮油在香港或者其他地方的公司,而实际上这些油在蛇口港装船后根本就是在海上兜一圈就回到一些偏僻的海边,由事先联系好的境内走私人员卸货,然后在国内销售。当时的走私规模是空前的,一些广州的农民主要是潮汕和新塘地区的农民通过走私成了亿万富翁。而参与走私的还有当时国营的各省市油脂公司,他们从走私贩手中购买走私油,然后再内地各省市批发零售,赚取差价,获利不菲。走私油脂的高峰在94年前后,南海油脂造就的走私千万富翁无法统计,也就是在那几年,因为走私油猖獗,内地的榨油厂无法与之抗衡,纷纷停止生产转而成了走私油的精炼厂或者中转地。而当初山东河南一些种植大豆的区域逐步放弃大豆,以至于到今天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已经很难看到有大豆种植,而这里在90年前曾经有着规模的大豆种植。
为什么作为国有企业的中粮不制止这种损害国家利益的走私,因为南海油脂虽然中粮控股,但经营权实际上是一致在嘉里集团手中。最初掌门人郭孔峰(郭鹤年的侄子)后来成为新加坡威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如今是国内最大的大豆进口商。后期掌门人李福官也为南海的发展付出了几乎是自己的半生。功过无法评估,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本身就不是黑和白那么简单。而南海油脂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中国油脂贸易行业的创始者,曾经一年销售50亿在95年排在北京吉普和贝尔电话之后名列中国合资企业第三名。中粮对于南海油脂的失控最终导致了嘉里集团的走私失控以及金龙鱼品牌的所有权丢失。
南海油脂事件让曹万通的中粮学到了一些国际油脂贸易的规则,也培养了一批人才(中粮曾经派过一批人在南海油脂工作,后被嘉里系人马驱逐),而且当时的中粮仍没有与国际农产品巨头也就是大豆贸易商有直接的合作关系。于是最终在香港成立嘉银国际(实际是中粮在香港的子公司)并与中粮合资在天津塘沽成立北海粮油,从而开始直接面对国际上的贸易商。并注册福临门品牌,开展小包装销售。
随着与国际大豆商的接触和国内市场的日益膨胀,以美国政府为背景的国际农产品巨头开始了中国的布局,中粮成为其中一枚重要棋子。此时的中粮已经进入周明臣时代。中粮被国家推入市场大潮中,进入市场的中粮首要任务是赚钱,而只有精炼车间的北海粮油远远不能满足中粮对于利润的追求。而国际大豆商也需要中粮的背景展开在国内的布局,于是双方一拍即合(ADM和中粮),成立了后来巨无霸的东海粮油张家港有限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榨油工厂。由于中粮没有榨油厂管理经验,新加坡威尔玛公司作为合资一方承担了工厂初期建设和启动的管理方。(威尔玛公司的老板就是南海油脂第一任掌门人郭孔峰)。
不过这一次中粮没有重蹈南海油脂的覆辙,在企业刚刚进入正常运转的1999年(工厂97年开始投产)就安排张东风接管了工厂的管理权。而东海粮油也成为中粮油脂项目最赚钱的投资。也是周明臣在中粮难得一见的亮点之一。而周明臣此时并没有看出国际大豆巨头的险恶用心,在第一轮的布局完成后(收买了嘉里集团和扶植威尔玛作为其进入中国的一个代理人以及打着合作的名义完成将中粮转换为其国内代理人),开始了第二轮的布局(横扫国内中小型榨油厂,然后进行并购),于是有了2002到2003年的大豆暴涨暴跌行情。当时中国榨油行业几乎全军覆没,除了中粮船大抗风浪,在巨亏之后扛住以及九三集团因为大部分原料为东北大豆外,全部崩溃。如果不是中国政府临时成立转基因办公室限制转基因大豆进口,从法律上给予国内大豆商赖账的理由,恐怕国内大部分进出口贸易商都要跳楼。而此时,中国政府乃至中粮才开始有所觉察。而周明臣的下课与此恐怕不无关系。
宁高宁在04年空降中粮开始了中粮的宁时代,选择宁高宁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其美国留学经历和香港华润的操作基本能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但单从宁高宁入主中粮以来的所作所为,证明外行指导内行毕竟还是有些问题。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产业。宁高宁的高调并不足以弥补其在战略上的失误。
1. 国内中小型油厂被威尔玛(国内的益海集团)收购。其实在02-03危机之后,中粮有足够的资本和机会去收购国内的中小型油厂,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而中粮的裹足不前(也许是根本没有认识到)为威尔吗和国际农产品贸易商提供了机会。在03-05年两年的时间里,威尔玛收购了国内不下30家中型油厂。
由于前期的巨亏,这些油厂为了生存亟待有资金的注入盘活。而威尔玛公司几乎用很小的代价(甚至一些工厂只需要威尔玛提供原料作为启动资金就可以转让股权甚至管理权)。一些国际大豆商也借机收购了一些油厂开始直接进军中国市场。
而这些本来是中粮扩张的机会。因为地方政府可能更愿意与中粮这样由政府背景的企业合作。
在去年和今年这一轮的涨价过程中,威尔玛和如邦吉这样的大豆商已经可以在国内市场施展影响力,推动价格不断上涨。从而为国际价格上涨制造借口(中国需求)。07年10月,发改委曾经联合中粮希望能平抑油价(发改委补贴,秘密进行),但中粮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够从而使那次价格干预直接流产。
此次涨价预计对中国的影响不会是最大的,但绝对会影响到国内小型油厂,为国际大豆商在中国的布局创造第二次机会。而此次中粮的应对似乎仍盯在具体的商业操作行为上。
印度尼西亚商务法律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尼西亚的贸易投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大陆法系国家基本的《贸易法(修订)》、《海关法》、《外国投资法》、《外国投资法(修正)》、《公司法》等法规均有完备的立法。此外,其它还有《关于股份份额的政府法规》、《公共健康法》、《精神药品法》、《品法》、《环境保护法》、《投资法(2007年新)》也具有代表性。《2007年关于有条件的封闭式和开放式投资行业的标准与条件的第76号总统决定》和《2007年关于有条件的封闭式和开放式行业名单的第77号总统决定》是重要的单性法规。
关税管理制度1973年颁布的《海关法》是印尼关税制度的基本法律。现行的进口关税税率由印尼财政部于1988年制定。自1988年起,财政部每年以部长令的方式发布一揽子“放松工业和经济管制”计划,其中包括对进口关税税率的调整。印尼进口产品的关税分为一般关税和优惠关税两种。印尼关税制度的执行机构是财政部下属的关税总局。
为了实施东盟自贸区协定税率,印尼政府修订了关税表,宣布自2007年9月14日起,将其中部分产品的约束关税税率下降到20%至45%之间。这些产品包括线材、钢链、铝箔以及汽车零部件。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自2007年起,印尼对自中国进口的产品关税降至8%。中国与印尼双方还相互承诺,在2010年前,将逐步削减进口关税,对绝大多数进口产品实行零关税。
2008年5月22日,为推动国内汽车组装业发展,印尼财政部发布新的条例,即在2010年前,将整套汽车散件(CKD)的进口税率从目前的5%~40%下调至5%~15%。2008年上半年,印尼政府根据市场行情调高了棕榈油的出口关税税率,其他商品关税税率无重大调整。
进口管理制度印尼的进口管理主要靠《1934年贸易法》来规范。印尼贸易部(原印尼工业与贸易部)是印尼贸易主管部门,其职能包括制定外贸政策,参与外贸法规的制定,划分进出口产品管理类别,进口许可证的申请管理,指定进口商和分派配额等事务。
印尼政府对某些产品实行进口许可管理制度,包括自动许可和非自动许可。实施进口许可管理时,主要采用配额和许可证两种形式。
2008年1月21日,印尼财政部长签署2008年第一号条令,宣布自1月21日起,正式取消10%的进口大豆关税。而在此前,印尼政府已取消了进口大豆的增值税。
2008年5月8日,印尼贸易部表示,印尼政府将重新调整数项纺织品进口条例与规定,并于2010年放宽纺织品进口。
2008年9月3日,印尼工业部长表示,因国内白糖供应过剩,政府将停止白糖进口,工业部已向政府提议停发粗糖和精制糖的进口许可。
2008年10月31日,印度尼西亚贸易部部长于10月31日签署第44/M-DAG/PER/10/2008号条例,规定自2008年12月15日至2010年12月31日,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的电器、鞋、儿童玩具、饮料、食品及服装等六项消费产品须由已合法注册的进口商进口,并在指定的雅加达丹绒普禄、三宝龙丹绒埃玛斯、泗水丹绒北腊、棉兰勿佬弯及锡江苏加诺哈达等5个港口或者其境内的所有国际机场进口。
出口管理制度印尼工贸部1998年第558/MPP/Kep/12/1998号部长令和贸易部2007年第01/M-DAG/PER/1/2007号法令则是印尼出口管理的基本制度。上述法令将出口货物分为4类,并规定企业及个人出口货物必须持有商业企业注册号(TDUP)/商业企业准字(SIUP)或由技术部根据有关法律签发的商业许可,以及企业注册证(TDP)。
2008年5月9日,印尼贸易部宣布,为打击走私活动,提高矿产品出口监管力度以遏制非法贸易活动,同时提高印尼矿产品出口质量,便于国家掌握更精确的相关数据,印尼政府从2008年7月5日开始对矿产品出口实施更严格的审查程序。审查程序包括出口商向监管部门提供矿石产地、数量、质量、船运情况等一系列信息。审查对象则主要为煤、石墨、铜、镍、钒土、锌、金等具有战略价值的金属矿。
2009年1月开始对向中国出口的印尼产水产品实施注册制度,有关质检、检疫问题由两国的相关部门按照商定办法实施。
投资管理制度2007年4月26日,印尼颁布第25号《投资法》,取代1967年《外国投资法》和1968年的《国内投资法》,成为一部统一规范国内外投资的法律。根据此法律,国内外投资者可自由投资任何营业部门,只有在交通、采矿、传播和武器装备等4个领域,因关系国家稳定和机密而有所保留,对外资设限。此外,外资只能在与交通有关的公司和项目中持有最高达45%的股权,在传播领域方面则不能拥有超过20%的股权。
2007年7月4日,印尼颁布第25号《投资法》的衍生规定,即《2007年关于有条件的封闭式和开放式投资行业的标准与条件的第76号总统决定》和《2007年关于有条件的封闭式和开放式行业名单的第77号总统决定》。规定25个行业被宣布为禁止投资行业,仅能由政府从事经营,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主要包括无线电广播与电视广播、公路设备安装、经营机动车辆定期检验、含酒精饮料工业、糖精工业和黑锡金属工业等。另外,有43个行业鼓励中小型企业投资,36个行业为有条件开放的投资行业。
2007年8月,印尼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始实行投资审批一站式服务。实行一站式服务之后,每个部门都会派代表到投资统筹机构办事处,以便加快办理审批手续。2008年,印尼首都雅加达专区实施简化投资手续后,执照办理过程由156天缩短为38天,申请许可证的程序也相应地由19项减为8项。
最近的贸易投资保护措施主要有第25号《投资法》及2008年28号总统令,有4项税务激励措施将于2009年正式生效。据此,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将有望得到印尼政府的重点扶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