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经济反转难见曙光 普京还能硬撑多久

2.利比亚最大油田恢复产油,对全球石油产业有何影响?

3.就事论事,私人加油站的油品究竟可不可靠?

4.油价上涨利好哪些板块与个股

5.急需 经济危机前后 美国的各项经济指数 以及 前后政策的变化

6.任泽平:未来货币政策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油价下挫_油价下跌曙光初现

澳大利亚新政府执政后,首先就重组了工业、资源与旅游部,将其改名为资源、能源与旅游部,强调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并大力着手进行能源市场改革,筹划制定能源安全新政策和能源安全新战略,进行未来 5 年、10 年、15 年国家能源安全评估 ( 由资源、能源与旅游部负责进行) 等。在资源、能源与旅游部 2008 ~2009 年度的预算中,大幅增加了能源项目和能源项目经费预算,所有这些行动和措施均表明新政府在未来的国土资源管理中会更加重视能源安全问题。

澳大利亚新政府重视能源安全问题有以下因素在起作用: ①石油净进口量不断增加; ②国际市场油价暴涨; ③世界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 ④石油短期内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能源; ⑤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将进一步上升; ⑥多年来,澳大利亚石油勘查活动未取得明显突破; ⑦澳大利亚石油消费将进一步增加等。

1. 石油净进口量不断增加

近 15 年来澳大利亚石油 ( 包括原油和成品油) 的净进口量如图 4 - 1和图 4 -2 所示。由图可见,自 2000 ~2001 年度以来,澳大利亚的石油原油净进口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成品油净进口量更是呈快速上升的态势。

图 4 -1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原油净进口量走势

图 4 -2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成品油净进口量走势

2. 国际市场油价暴涨暴跌

进入 21 世纪,国际市场迪拜 ( Dubai) 原油现货价格从 2001 年的每桶22. 81 美元快速上涨到 2007 年的每桶 68. 19 美元,涨幅达到 199% ,见表4 - 7。国际市场布伦特 ( Prent) 原油现货价格从 2001 年的每桶 24. 44 美元快速上涨到2007 年的每桶72. 39 美元,涨幅也达196% 。而在2008 年10 月后,国际市场油价发生暴跌,在 4 个月之内,油价下跌了 70% ,这种暴涨暴跌的状况和局面对石油安全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表 4 -7 国际市场现货原油价格 单位: 美元/桶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3. 世界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

刚进入 21 世纪,就发生 “9. 11”事件、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印尼巴厘岛恐怖事件、苏丹政府军与军冲突等,近年来又不断发生黎以冲突、伊朗核危机、朝鲜核危机、格俄冲突、委美不和、尼日利亚宗教冲突、印度孟买恐怖事件、巴以冲突等,各种不稳定事件此起彼伏,世界安全形势并没有因新世纪曙光的到来而变得稳定,相反,不稳定因素却有增无减。

4. 石油短期内仍是不可替代的能源

尽管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但石油在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仍是不可替代的能源。

5. 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将进一步上升

在过去20 年中,石油消费上升了25. 3% ,见表4 -8。2007 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已达 39. 5 亿吨。据世界能源组织预测,未来 20 年,世界石油消费还将继续上升。

表 4 -8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石油消费量 单位: 百万吨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6. 多年来,澳大利亚石油勘查活动未取得明显突破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后,尽管澳大利亚石油公司对石油勘查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澳大利亚石油发现进展不大,剩余可采石油储量始终未得到明显提升,见表 4 -9,表明澳大利亚的石油前景并不乐观。2007 年,澳大利亚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 0. 3% 。

表 4 -9 1990 年以来澳大利亚探明的剩余石油储量 单位: 十亿桶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7. 澳大利亚石油消费量会进一步上升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澳大利亚的石油消费量快速上涨,见表 4 -10。据澳大利亚相关研究表明,未来 20 年,澳大利亚石油消费量还将明显上升。

表 4 -10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石油消费量 单位: 百万吨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先重视能源安全问题,优先关注国家安全与民生,未雨绸缪,是负责任政府的必然所为。

澳大利亚是世界重要的煤炭出口国和天然气出口国,能源安全本无大的问题,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暴涨与暴跌,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以及国内的快速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使得澳大利亚政府深刻认识到,是需要认真面对和考虑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时候了。

国家能源安全评估 (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Assessment,NESA) 主要将鉴别目前在液体燃料、天然气和电力行业关键的战略能源安全问题,及其可能对未来 5 年 ( 2013) 、10 年 ( 2018) 和 15 年 ( 2023) 澳大利亚能源安全水平的影响。

俄经济反转难见曙光 普京还能硬撑多久

在受到疫情的短暂冲击下,随着新基建的提速,充电桩行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机遇期。

4月14日,国家电网召开2020年全面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项目集中联动开工视频会议,宣布今年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充电桩概念指数行情走高,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充电桩概念板块于昨日收盘时上涨2.91%,69家企业上涨,1家平盘,仅3家下跌,其中,国电南自、云内动力涨停。不过,今日开盘充电桩概念的行情却接连下挫,今日下午收盘,仅有20家实现上涨。

此前,另一巨头南方电网也宣布未来4年将在充电桩领域计划投资251亿元,两大电网强势发力,为充电桩未来的高速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疫情之后,相关部门对充电桩更加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还是需要大力发展充电桩。”4月15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副秘书长曾丕权告诉我们,如果充电桩布局到位,随着企业的降本增效,把电池成本再继续降低,新能源汽车市场将飞速发展。

充电桩概念长期看好

步入3月份,疫情冲击让新能源汽车行业陷入低谷,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配套之一,充电桩市场也未有积极的市场表现。

在国家电网宣布发力充电桩建设的消息之后,资本市场释放了一波利好行情,我们查询东方财富网获悉,充电桩概念总计73家成分股,昨日收盘上涨2.91%。其中,69家上涨,国电南自、云内动力涨停,1家平盘,3家下跌。

中超控股、国电南自分别领涨,上涨幅度为10.17%、10.03%,南洋股份、雪莱特、奥特迅都上涨超过6%;亿利洁能平盘;创力集团、胜利股份、茂硕能源分别下跌1.30%、0.28%、0.09%。

新能源车概念股也上涨2.64%,其中,161家上涨,1家平盘,14家下跌。曙光股份领涨10.03%,宁德时代、奥特佳、欣旺达、科达利纷纷上涨10%。

不过,这波上扬行情并未延续太久,截止今日下午收盘,充电桩概念下跌0.66%,仅有20家上涨,1家平盘,52家下跌。

其中,国电南自上涨9.97%,比亚迪上涨3.83%领涨大盘。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的涨幅或与其剥离半导体业务,引入战投,寻求独立上市有关。

对于充电桩概念的行情走势,资深证券评论员郭施亮告诉我们,充电桩概念股之前有所表现,是因为市场存在爆发式增长预期,但近期全球油价大幅下行,用油成本减少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热情。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恢复,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将大幅回升,与此同时,沙特阿美和主要产油国在4月13日达成了史上最大的石油减产协议,油价或在可预期内得以回升,这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是又一利好。

多方角力和不同因素都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资本行情,不过在郭施亮看来,油价低迷更大程度上离不开市场的供需关系,长期来看,油价会存在价格修复需求,新能源汽车也是未来代步的重要选择方式,充电桩的建设并不会因为油价大跌而影响长期战略建设。

郭施亮还表示,对充电桩行业来说,中长期的需求仍存,但最终还是要看行业盈利前景、市场真实需求等因素,行业龙头企业中长期将受益明显,但行业内竞争也会加剧。

充电难充电慢仍是痛点

在国家电网昨日召开的会议中,还披露了充电桩项目将会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湖南、青海等24个省(市),并涵盖公共、专用、物流、环卫、社区以及港口岸电等多种类型。行业预计,国家电网此举可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过200亿元。

事实上,充电桩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和不均衡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桎梏。目前,全国大范围多地进行充电桩的投入布局将有助于提高部分潜在消费者的购买电动车的欲望。

4月15日,曾丕权告诉我们,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两个主要难题就在于,一个是价格成本高,一个是充电难问题,充电难的解决办法之一就在于大量布局新的充电桩。

“目前充电桩的配套比例国内还是偏低,根据相关政策引导的比例,车桩比应为1:1,现在的数据是3.6:1,公共充电桩的缺口依然很大。”4月15日,上海咔酷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刘波博士告诉我们。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1.1万台,同比增加18.1%。截止2019年12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21.9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51.6万台,私人充电桩70.3万台。

而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高达38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31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充电桩等核心配套的实时到位也势在必行。

此前,南方电网也表示,计划未来4年投资251亿元建设充电设施,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8万个。

两大电网相继发力充电桩领域,行业在未来的持续高速发展将被看好,不过,如何才能保障提量又提质是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市面上的快充由于造价成本更高,对电力容量要求更严格,因此快充还未能得到大量普及,充电慢也困扰着大多数的新能源车主。

刘波向我们表示,目前充电难、充电慢仍是制约充电桩行业的痛点所在。虽然充电桩的大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紧张的问题,但充电的功率小和不安全等因素还是需要逐步改善。

此外,充电场景种类多样也导致了充电桩较低的兼容性。曾丕权告诉我们,包括换电技术、充电场景等方面还是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城乡地区,车主充电不够方便。

曾丕权还表示,充电桩的利润很薄,加上目前国内的充电桩数量覆盖率不高,导致充电桩行业的盈利点偏低,不少企业的发展受到阻力。

不过,在有关部门和全行业大力促进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趋势下,痛点之下更多的依然是机遇。

刘波表示,公司旗下的交流充电桩可兼容各品牌车辆,直流充电桩体积小、支持多种应用及支付场景接入等优点。虽然目前行业竞争激烈,但在此番基建提速和政策驱动下,充电桩企业通过自身降本增效、不断创新、提升质价比等方式,依然能创造出良性的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充电桩,行业机遇期显现,优质的产品智能化程度高,未来应该能更好打开市场。”刘波如是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利比亚最大油田恢复产油,对全球石油产业有何影响?

俄经济反转难见曙光,普京还能硬撑多久

去年以来“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似乎已耗尽了俄罗斯所有的信心。据俄塔斯社消息,目前俄罗斯央行正在制定2016年俄金融体系新的压力测试方案,方案本身并未引发关注,外界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俄央行进行压力测试的前提条件,即以国际油价每桶25美元为基础。而就在不到两个月前,俄罗斯在进行能源行业压力测试时,还是以每桶30美元的价格水平为基础。

究竟2016年国际油价将会处于怎样的水平?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能源收入的俄罗斯又能否迎来反转呢?  

供给端僵持不下

供大于求是公认导致国际油价暴跌的根本原因,可惜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至今也没有出现彻底解决的迹象,其间一度传出原油输出大国沙特计划减少石油产量、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谋求集体减产的消息,但或被证明只是传言,或并未付诸实践,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市场份额决定市场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就能够决定市场价格,由此导致决定国际油价走势的几大原油输出方,包括OPEC、俄罗斯、伊朗、美国等均不愿意主动减产,因为若此时其中一方主动减产,其它国家或组织没有跟随,那么后者不仅会得益于前者减产后的原油价格上涨,市场份额也会同期扩大,而前者则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在“谁先减产谁吃亏”的心理支配下,笔者认为供应过剩还会贯穿2016年全年,国际油价难见起色。  

另外从技术角度讲,减产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宋艳梅表示,人为减少石油产量意味着部分设备的停运、多余石油的储存,而这会导致生产成本、设备维护成本的增加,以及国内失业率的上升,给社会及经济带来的压力不一定比低油价带来的冲击小。

目前关于解决低油价问题的最新进展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俄罗斯达成了一项冻结原油产量的协议,并获得了阿联酋、伊朗等国的支持。不过,市场却并不看好这一“冻结”协议对国际油价的提振作用,理由是“冻结”意味着不再增加,并非“减少”,协议的效用将因此大打折扣。何况,协议规定要将产量冻结在今年1月的石油产量水平,而今年1月,几大产油国石油产量都处于各国历史高位区间。

统计数据显示,沙特阿拉伯1月产油量达到1020万桶/天,稍低于去年6月创纪录的1050万桶/天;同期俄罗斯产量接近1090万桶/天,为后苏联时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委内瑞拉240万桶/天;卡塔尔68万桶/天。

俄经济反转难见希望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以国际油价每桶25美元为基础进行压力测试似乎也便容易理解了,何况进行压力测试的目的就是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市场情况下,然后测试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

每桶25美元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价格,但也是在2016年可能出现的价格水平。而笔者个人推测,2016年国际油价会在每桶35美元左右这个水平徘徊。

至于处于低油价环境下的俄罗斯经济,笔者认为,其经济增长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政治环境的好转,加之自身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可惜的是,这两大决定性因素前者是话语权掌握在别人手中,后者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而在情势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前,俄罗斯经济都会身处寒冬。乐观估计,这一过程至少会需要3~5年的时间,其间经济的任何衰退反复都是意料中的表现。

就事论事,私人加油站的油品究竟可不可靠?

利比亚的动荡一直没能解决,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今油田复产,这个国家总算迎来了一丝曙光。这次复产具有重大的意义,利比亚作为一个产油大国,对于全球的石油产业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的。首选,这件事使得利比亚能够给全球提供更多的石油。这种变化是顺理成章的。其次,这件事将有利于国际油价的下跌。更多的供给使得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价格自然也就下降了。最后,这件事将提高全球的原油质量。利比亚的石油质量是非常高的,对于石油产业及相关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接下来,我就从上述三个方面详述一下这件事对于全球石油产业的影响。

一、增加石油供给

石油供给量的多少直接由石油产地的产量决定,因此利比亚油田的恢复,对于国际石油供给量的增长是有重大意义的。该地区一直以出口原油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在这方面有较高的经验,复工后产量将有望迅速维持稳定。

二、降低石油价格

石油供给量的增加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全球石油价格的下降,这对于众多石油需求量巨大的国家而言等同于雪中送炭。石油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并且在人类的不断消耗下,其在世界范围的储量正日益减少。利比亚油田的复工将给困扰于高昂油价的人们减轻不少压力。

三、提高石油质量

尽管利比亚由于自身动荡的局势,以及国家落后的工业导致产油量无法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该国的石油质量非常的好,这是他们最大的资本。高质量石油既为他们国家带来巨额收入,也为世界供给了优质原油,可谓一举两得。

你认为这件事还将带来哪些影响呢?

油价上涨利好哪些板块与个股

目前让很多车主最烦恼的事情,莫过于汽车的耗油问题了,之前国内的油价上涨得厉害,甚至让很多车主都想放弃开车了,现在油价相比之前是下降了很多,让很多车主朋友仿佛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好在现在两桶油的油价都能保持在7元左右,有些二三线的小城市油价都下降到7元以下了,但和国际油价对比,咱们国内的油价也不算便宜。

面对7元两桶油的情况,在小编看来还是稍微有点偏贵的,对于一些驾龄比较长的司机,经常会光顾私营加油站。那么私营加油站的油品靠谱吗?油品会不会有问题?那么接下来一起来听听加油站工作人员对此是怎么解释的吧,要为自己的智商买单!

之前两桶油的油价可能即将要突破8元的时候,大家还在享受这6元私营加油站的低价燃油,而小编认为选择大部分人选择私营加油站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能自己出来做生意的,绝不会因为眼前的小利益而放弃更长远的利益。

现在的汽车加了私营加油站的汽油之后,每跑一万公里都会清洗节气门,这还算不错的了,所以大家对于“私营加油站的油品没有问题”的理念就更加坚定了。

目前可以在国道旁正常运营的加油站都是有有办理过相关手续的,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普通级别的小加油站一套简单的手续就要花上百万块钱。

而一个只有四个加油机的私营加油站投资也要达到几百万。而由于被监管的情况下,商人们就得老老实实地运营加油站,不敢违规。如果车主发现加油站的油品有问题就可以举报,那么这个加油站就会面临吊销执照和倒闭的后果。

而精明的商人们的目光才不会这么短浅,从各种要求来看,国内随便一个正规的加油站的燃油,都必须达到当地的汽油标准。

就比如河南加油站的油品达不到国六标准,任何的加油站都不能销售,在提炼燃油的时候就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才可以。话说回来,只有标准更严格,燃油的质量也会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能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急需 经济危机前后 美国的各项经济指数 以及 前后政策的变化

油价上涨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原油涨价对相关产业链的影响主要有三个维度:

其一是产业成本传导链,

其二是可替代需求上升,

其三是市场情绪。

从产业链传导的角度看,

原油价格上涨将带动农产品和煤炭价格上涨,

石油开采与勘探需求也将增加,重点关注山西三维、

兴发集团、中泰化学、山东墨龙、汉缆股份、

恒泰艾普;从可替代需求的角度看,原油价格上涨会带动可替代能源如煤炭、

天然气、农产品价格上升,重点关注兖州煤业、荣信股份、东陵粮油、

金德发展、雏鹰农牧、新希望、圣农发展;

从市场情绪上看,原油价格上涨会带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相关细分方向的投资热情,

重点关注深圳惠程、燃控科技、曙光股份、大洋电机、安凯客车等。

任泽平:未来货币政策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一、先行指数(the Leading Index)

先行指数是先行指标(the Leading Indicators)的合成指数。美国的先行指数由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Board)根据下列先行指标编制:(1)周平均制造时间;(2)周平均失业保险申领;(3)生产商新订单(消费品和原料);(4)销售商业绩;(5)生产商新订单(不包括防御设施的资本货物);(6)新建房屋许可;(7)500种普通股票价格;(8)货币供应量M2;(9)10年期国库券利率与联邦基金利率的差值;(10)消费者预期指数。

附:先行指标是指在宏观经济波动达到高峰或低谷前,超前出现的高峰指标或低谷指标。先行指标可以对将来的经济状况提供预示性的信息。先行指标相对于同步指标、滞后指标,是三类经济指标之一。目前许多西方国家都把先行指标作为短期预测的重要依据,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先行指标体系,如美国确定的先行指标包括上述10个指标,日本经济企划厅确定的先行指标包括13个指标。先行指标一般主要有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

同步指标主要包括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等。这些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转折点,大致与总的经济活动的转变时间同时发生。

滞后指标主要有银行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等。这些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的转折点,一般要比实际经济活动晚半年。

二、消费者信心指数(the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乐观看好,消费信心提升,消费支出则增长;如果消费者对经济的发展和前景缺乏信心,或对经济前景的看法从乐观转向悲观,消费紧缩会接踵而至,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为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由满意指数和预期指数构成。满意指数是指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的评价,预期指数表示消费者对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前景的期望。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宏观景气监测预警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编制和应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己很成熟。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指出。我国目前也已编制和应用这一指数。

三、CEO信心指数(CEO Confidence Index)

美国CEO信心问卷调查和CEO指数编制,是由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于1976年发起,旨在反映CEO对宏观经济的预期。

CEO指数的构成和编制以第季度的CEO信心问卷调查为基础。调查群体为800-1000个美国公司的CEO,从中选择l00-150个有代表性的回复问卷作为样本。调查内容涉及四个常规问题,其中两个是关于宏观经济的态度和预期,两个关于各自所处产业的整体状况态度和预期。此外,在每个季度的调查中还涉及1-2个特殊的附助问题。CEO指数是下列三个答案序列的算术平均值:(1)当前以及6个月以前的经济形势;(2)对此后6个月经济形势的预期;(3)对此后6个月各自产业的预期。

四、招工指数(the Help-wanted Index)

招工指数 (又称求职指数或企业增人指数)是由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对全美51家主要报刊上的招聘广告进行统计后得出的。招工指数如果增加,则显示企业正在增加雇员数量。美国今年7月招工指数降至37,说明企业正在减少雇员数量。

五、商业信心指数(the Business Confidence Index)

商业信心指数是指企业对经济形势所作出的基本估计,出现负的指数表明绝大部分企业对本国经济前景不抱乐观估计。发达国家一般都己编制和应用商业信心指数。美国的商业信息指数由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编制。日本银行每季度都进行一次商业信心的调查,作为主要的经济数据来源和进行新的经济计划的参考数据。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哀鸿遍野,风声鹤唳,拖累全球经济陷入泥潭。现实的危机也给经济理论界带来巨大冲击,有学者甚至调侃地说美国经济的历史被切割成史前(BC:Before Crisis)和史后(AD:After Disaster)两部分,史前被奉为圭臬自由市场体制伙同贪婪的金融业者共谋了当前的危机;而在史后,广泛深入的政府干预,甚至金融国有化才是建立健康经济体制的唯一良策。这种声音似乎在中国得到了更热烈的响应,危机之后,在各类媒体上,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声音被冠以“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利益集团掮客”的名目遭到了更猛烈的声讨。然而,市场机制真的是引发当前危机的罪魁祸首吗?当今经济学界泰斗,美国货币理论的权威约翰.泰勒(J.B. Taylor) 在他的新书《脱轨:政府的调控和干涉引发、延长和加剧了金融危机》(Getting off Tracks:How Government Actions and Interventions Caused,prolonged and Worsened the Financial Crisis)中以翔实的论据和有力的推论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

货币学派经济学大师弗来德曼非常重视稳定理性的国家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稳定作用,通过对美国货币政策历史的研究,他认为,上世纪20年代的大萧条和70年代的大通胀都是由于美国货币政策的失误造成的。 泰勒的对本次危机的研究再次印证了老弗来德曼的结论,他认为本次经济危机同样是政府在货币管理领域的旧病复发,而且病灶也大同小异:错误引发了危机,危机后,在民意的压力下一连串惊慌失措,进退失据的补救性措施反而加剧和延长了危机。对于美国朝野当前吵得沸沸扬扬的开听证会判定谁应为当前经济灾难负责的问题,泰勒给出自己的答案:政府失当的经济调控和经济干预引发、加深和扩大了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市场和金融机构不过是政府失误的替罪羊而已。

本轮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祸起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在金融创新的名目下,美国各类金融机构以看似合规的手段规避了政府金融管理机构和信贷评级机构的约束机制,把购房贷款发放给了偿还能力不足的人群。然而,是什么引发了金融机构过度放贷和消费者非理性消费的冲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争议:美国危机前不断高企的房价引发了金融企业和消费者的非理性狂热。房价升降和坏账率(Delinquency rate)和断供率(Foreclosure rate)成反比,在房价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银行放贷和业主购房时是可以忽略风险的,因为即使购房者发生了财务问题,也可以很容易地以更高的价格把房产变现,而金融机构甚至期盼借贷人发生断供的问题,因为银行通过抵押房产变现往往可以获得比利息高出许多的收益。懂得这些经济学规律是不需要高深的经济学背景的,对于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经历过房价飞涨的人士来讲,这些也许就是他们自身的经历或身旁活生生的例子。大多数政府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都会有一套防火墙机制,金融机构如何能规避这套机制,发泄高房价引发的过度放贷的冲动呢?在中国,金融机构智力水平有限,想象力匮乏,加之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所以低智商手段足以,通过违规放贷,文件即可解决。但是低智商犯罪的最大缺点是手段简单,隐蔽性差,所以只能干些如来佛手掌中翻跟头撒尿的把戏,风险容易判别和控制,只掀得起洗脸盆中的风浪。在美国则不然,法制体系无比完备,公然的作奸犯科死路一条。金融机构要想发泄过度放贷的欲望,只有一个办法,组织大批的法律金融专业的精英,在金融创新的题目下,和金融监管和信用评级机构搞智力竞赛,寻找规避管制的“合法”路径。然而这种高智商手段的问题在于它不是创造了一个或几个错误,而是一个错误的模式,这就形同在美国金融防范体制上凿开了一个洞,所以引发不良信贷泛滥成灾。

过渡的金融创新,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和失控的确是本轮美国金融危机中独特的现象。然而,究其本质,过快的房价上涨才是导致经济过热和不良信贷增多的真正原因。那么谁是美国房价过快增长的幕后推手呢?泰勒在分析相关的财政数据后给出了清晰的答案:美国政府错误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尤其是2003年至2005年前后,美国的货币政策无视过去20多年成功的经验,背离了谨慎稳健的政策思路,放弃了一直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指导原则,把基准利率设置在过低的水平,造成了货币供应的泛滥。货币供应的泛滥是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而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经验都表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的过渡繁荣是伴生的现象。回顾本轮经济危机开始的情景:过多的货币供应引发房价泡沫,泡沫必然破裂,破裂的泡沫引发房贷以及房贷关联的证券市场的崩溃,市场惊恐万状,金融风暴就此拉开序幕。回顾次贷危机的起源,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和失控的确扣响了金融危机的扳机,但是, 金融衍生产品管理泛滥和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追逐利润,无视风险。是什么撩人心神的魅惑勾引着各大投资银行以舍身饲虎的狂热一路狂奔跳入危机之沼呢?当然是被政府“有形之手”通过超低利率不断推高的房价!再者,泰勒认为美国政府背书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addie Mac)这一干涉市场的行为也无端地助长了整个市场低估风险的情绪。由此可见,在事后以“谁更无辜”为题的讨论会上,苯嘴拙腮的金融机构和无人代言的市场,在人人喊打的大环境里,百口莫辩,着了政府这个行为乖戾,惯于推卸责任的坏孩子的道,成了政府货币政策失误的替罪羊,真比窦娥还冤!

探讨本轮经济危机的起源,笔者认为金融创新利弊的问题值得深入地思考:金融衍生产品失控泛滥固然和次贷危机有直接的关联,但是,金融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正面意义是不容忽视和抹杀的。通过金融创新,打造更为复杂高效的金融体系,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 必要前提和有益手段,金融创新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可以更有效地从亿万散户手中以较低的价格汇集散碎的资金,克服古板的旧金融体制无法克服障碍,为巨型企业提供使之浮出水面金融的基础。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在发展国家中开放金融市场的国家(包括中国)经济增长迅猛,其原因就是变相地利用了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第二,使更广泛的个体消费者品尝到金融理财的好处,更加平衡地应用一生所得,得以用未来的收入,提前解决一些终身大事。中国的住房市场化被骂得狗血喷头,其实这是有失公允的。市场化之后的基本事实是大多数城市人口的住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如果摒弃市场的手段,住房改善的速度,质量和公平性都会有更大的问题。在旧体制内,大比例的城市人口被排除在国家房屋供给体制之外,如果不搞市场化,没有房贷这一金融手段,我们很多人会没有手段解决住房问题,即使在体制内有分得住房的机会,大多数也是五六口人住不到十平米,这种体制会比市场化更优越?!而配给制是根据所谓行政级别的实行的,难道会更公平?!金融创新的第三个好处是更有效地帮助投资者分散风险,投资的渠道越多,单个项目的资金量也就越小,风险当然也就越低。任何经济行为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利弊的权衡,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应当是利大于弊的,对中国相对落后的金融体制而言,金融创新的好处更明显,要求也更紧迫。

泰勒对危机之后美国政府的救市行动不以为然,认为布什政府被民意操控,毫无定见,左冲右突的救市行为反而延长和加剧了危机。2007年8月9日至10日金融形势急剧恶化,其表现为市场利率(Money market interest rate)急升和银行三个月短期拆借利率和隔夜拆借利率等利率间的利率差(Interest rate spreads)抬升到前所未见的高度。 一般情况下,这种局面成因为二:一是银根吃紧,放松银根即可缓解。 二是由借方失信风险(Counterparty risks)造成的,则需要通过增强银行帐面帐目质量和提高帐目透明度来逐步缓解。但美联储一如既往地选错了答案。 通过TAF(所谓“定期竞标工具”)向市场撒钱,药不对症,当然无功而返; 2008年2月,总额200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被通过,法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向美国公众发放100亿美元现金刺激消费。短期的收入提高焉能引发长期的消费增长,结果当然是竹篮打水。2008年4月,美联储再出重拳,把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由2007年的5.25%猛降到2% ,效果倒是立竿见影:美元立即骤贬,油价立即骤升,在2008年7月油价达到每桶140美元的高位,其后虽然受对未来全球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测影响,油价不断下跌,然而,为时已晚,全球经济已饱受高油价摧残,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已经初现端倪了。在将近一年连续的政策失误之后,2008年9、10月间危机急剧恶化,美国爆发了一轮更严峻的信用危机,使遭受油价暴涨,房市崩溃等一连串危机重创的美国经济更加风雨飘摇。

本次危机中富有戏剧性和充满争议的一个事件是9月13日和14日(周末)美国政府拒绝对陷入绝境的雷曼兄弟施以援手,很多人认为这是金融危机恶化的转折点。但是泰勒对这种判断不置而否,他通过细致地研究发现,其实危机恶化另有更为复杂的原因。9月15日,政府拒绝救援雷曼后的第一个周一,虽然利率差略有提升,但是基本和前年的水平持平,而且在一周余下的几天里大致维持在相同水平。 9月19日(周五)美国财政部宣布了一个一揽子的救援计划,但没有公布细节,原因是根本没有细节,草案的内容是在该周的周末才被拼凑起来的。9月23日美联储主席博克南和财政部长保尔森应招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陈词作证,推出了这个名为《问题资产救助项目》(TARP)的方案,方案所需资金的总额为700亿美元。这个计划草案粗糙简短,竟然对资金使用的限制条件和如何监管只字未提。他们遭到委员会委员们连珠炮似的质询,两位大员的表现岂是一个“糟”字了得。他们随即遭到全国性的拍砖,国会收到的抗议信象雪片一样。泰勒认为这次听证会才是危机恶化的转折点,会后利率差不断加大。因为这次听证会的恶果有二:其一,一次政府官僚拍脑门决策的活报剧;其二,博克南和保尔森想利用铺陈金融危机严峻性逼迫参议员们就范,但这也等于政府正式宣布美国金融形势危急异常,朝不保夕。总而言之,这次听证会引爆了其后几周的金融恐慌。当然,美国政府放弃援救雷曼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美国政府没有明确说明忽而救援贝尔登斯,AIG,忽而放弃雷曼是基于何种考量,依据何种准则,事实证明,这种莫名其妙,极不靠谱的行为模式的确对恶化危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弗来德曼在《美国货币政策史》中把大萧条的罪魁祸首判定为美国货币政策的失误,他的判断逐渐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可。在2002年,弗来德曼90寿辰的party上,当时的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主席小麦克迪尔(ROBERT D. MCTEER, JR.)谈到这个话题,略带诙谐地致辞说“您对了,我们错了,但我们不会再错了。”他的话恐怕只对了一半,美国的货币政策这次可能又错了,至少泰勒用环环相扣的铁证宣判了政府有罪。但是,我们也应注意,泰勒本意不是要把政府或其任何成员送上任何形式的审判台,也绝没有提议把政府驱除在市场经济机制之外。任何市场经济的理论,包括最“原教旨主义”的奥地利学派,也从来没有质疑过市场体制中政府作为秩序守护者的崇高地位,也从没吝啬过对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失误报以宽容;但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理论学者,包括凯恩斯,都在反复讲述这样一个道理:现代经济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我们人类智力所能认识的水平,我们每个人都应对市场这个交融了亿万人生生不息思想和行动的巨大的自发机制充满敬畏之心。政府和市场,谁应主导经济的命脉?从现代文明破晓至今,人类经历700多年的艰苦求索,在20世纪已经基本给出了答案,本轮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只是为这个答案增添了一些新的证据,而非给出了什么反证。

  导读

 近期随着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油价、猪价上涨,股市大涨,一二线房市回暖,实体经济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市场对于是否应该继续降准争议很大。未来货币政策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目录

  1 2019年货币政策:宽信用、稳增长

 1.2 2019年货币政策主基调:宽信用、稳增长

  2 从经济增长看: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

 2.1 经济年中触底,市场否极泰来

 2.2 供给侧重建有望推动投资企稳

 2.3 主动去库存渐入尾声,经济从触底走向企稳

  3 从通胀看:猪周期启动,油价上涨

 3.1 PPI展望:经济企稳,OPEC限产,油价支撑PPI企稳回升

 3.2 CPI展望:猪周期叠加疫情

  4 从资产价格看:股市大涨,一二线房市销售回暖

 4.1 股市:“改革牛2.0”,资本市场回暖

 4.2 房市:一二线销售回暖,三四线低迷

  5 从企业融资环境看:企业分化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

  6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政策重心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6.1 一季度货币政策回顾

 6.2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

  正文

  1 2019年货币政策:宽信用、稳增长

 2016年下半年,经济第一次触底,央行缩短放长,开启去杠杆进程。

 2017年金融去杠杆,3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7天OMO利率从2.25%上升到2.50%。广义货币供给M2增速不断创历史新低,从2017年1月的10.7%下降至2017年12月的8.1%。

 进入2018年,金融去杠杆逐步传导到实体经济,融资形势紧张。叠加监管趋严影响,表外融资不断收缩,社融增速由2018年1月的12.71%持续下行至12月的9.78%。

  2018年下半年,进入量价齐跌的主动去库存阶段,经济下行和通缩压力加大,货币金融政策从偏紧转向宽松。 PPI从6月的4.7%大幅下降至12月的0.9%。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央行3次降准,大型银行存准率从17%下降至14.5%。中美汇率从6月的6.41贬值至12月的6.86。

 1.2 2019年货币政策主基调:宽信用、稳增长

  2018年下半年,中美贸易摩擦、金融去杠杆、房地产调控、主动去库存等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放松,政策目标旨在宽信用、稳增长。

  近期随着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3月制造订单触底回升,1、2月M2和社融触底回升,油价、猪价上涨,1月以来股市大涨,3月以来一二线房地产销售回暖,但实体经济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 主因是前期货币政策宽松、基建加大力度开始见效,民营经济座谈会讲话、两会公布减税计划、科创版注册制改革等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行至二季度,市场对于是否应该继续降准争议很大。未来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2 从经济增长看: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

 2.1 经济年中触底,市场否极泰来

 我们在《否极泰来——2019年宏观展望》中提出,2019年宏观形势主要判断:经济年中触底,资本市场否极泰来

  1)上半年中国经济还将惯性下滑,随着主动去库存周期结束、产能新周期和货币财政政策效应显现,年中经济将触底,下半年企稳,全年前低后稳,经济失速风险缓解。

 经济有自身运行规律,关注世界经济、金融、库存、产能、房地产、政治等六大周期。

  2)年初M2和社融增速触底回升,政策底(2018年3季度)、市场底(2019年1季度)、经济底(2019年中)将先后出现。

 3)货币宽松和周期轮动,债市、股市、房市、商品将先后转好。

 4)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5)中国“增速换挡”步入“经济L型”触底期,有三次触底,第一次是2016年初,第二次是2019年中。

 6)当前三大挑战: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积极性,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2.2 供给侧重建有望推动投资企稳

  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核心是投资,而对投资的判断,核心是地产投资(开工、竣工)、基建和制造业投资。

 2018年及以前,供给侧改革对投资的扭曲。 2018年及以前受供给侧改革影响投资出现分化:1)房地产去库存使房地产开工大幅增长。 本轮以棚改为主的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使房地产库存绝对面积下降了30%、去化周期下降了50%,广义库存去化周期(13个月)下降到了本世纪初的水平。带动房地产销售、开工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开工面积从2015年底部10亿平同比增长50%至2018年15亿平。 2)制造业去产能使中上游利润大增但投资压抑。 煤炭、钢铁等上游行业去产能、以及环保带来的产能收缩,叠加地产去库存带来的总量需求扩张,使得中上游企业迎来了历史上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一轮景气周期,截留了巨额盈利。但由于限制性的产能扩张政策,制造业投资仅小幅复苏。 3)金融去杠杆导致房地产开工和竣工的背离,以及基建投资的萎缩。 金融去杠杆通过大幅压缩表外融资渠道,使得最依赖表外的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紧张。导致房地产企业大幅压缩施工、拖长竣工周期。地产行业罕见的出现了持续的开工与竣工的背离,地产企业通过高周转模式把资源投入了能够带来现金流的开工与预售上。同时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滑。

  我们预计,2019年有望看到房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三驾马车共振。2019年,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这三种对投资的制约力量,在同时发生转向。 去杠杆转为稳杠杆,去产能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房地产由去库存转为补库存。随着供给侧改革退出,周期性的力量又将重新成为经济周期的主导。过去被抑制的基建投资、房地产施工/竣工以及制造业投资将重新转为扩张,而房地产开工在低库存的支撑下,虽然会回落但依然不错。总体上,在2019年,我们将有希望第一次看到房地产开工不差、竣工上行——地产投资高韧性,基建、制造业投资边际改善的组合,是这一轮经济复苏周期以来需求最好的阶段。 这种投资端的强劲,本质是对过去几年房地产库存不足、竣工交付不足、制造业产能不足的一种重建过程,因此,可以理解为供给侧的重建。

 2.3 主动去库存渐入尾声,经济从触底走向企稳

  库存去化放缓,主动去库存渐入尾声。 3月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指数分别为48.4%和47.0%,较上月回升2.1和0.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荣枯线。产成品库存上升幅度明显低于2016-2018年,原材料库存指数上升主要源于采购量加大。

  目前需求、价格回升,带动预期改善和采购量加大,当企业经营者确认需求回升可持续,才会继续增加生产和采购,去库存进入尾声向补库存过渡,此时经济触底并走向企稳,预计发生在2-3季度。

  3 从通胀看:猪周期启动,油价上涨

 3.1 PPI展望:经济企稳,OPEC限产,油价支撑PPI企稳回升

 在此前的报告中(《2019年降准降息空间有多大?——PPI才是中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锚》), 我们提出PPI是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是理解货币政策周期的重要视角。 PPI与我国货币政策的四大最终目标都息息相关,这主要与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现状相关,国企影响力较大、经济依靠投资、指标不够完善等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管是无意的还是刻意的,货币政策的名义锚更接近PPI。

  随着OPEC减产、美原油产量下滑、全球库存逐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油价有所支撑我国PPI企稳回升。 2月OPEC继续减产24万桶/日至3068万桶/日,1月减产79.7万桶/日,OPEC联合减产执行率由86%上升至94%。受北美钻机数增长放缓的影响,美国原油产量环比下滑10万桶/日。从目前来看,OPEC国减产、北美钻石数增长放缓非OPEC产量增量下滑,库存有望再次出清,油价有所支撑国内PPI企稳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有所疲软,油价难以大幅上涨,PPI不会大幅反弹。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出现繁荣到顶迹象。

 3.2 CPI展望:猪周期叠加疫情

  除了油价之外,还有猪价将影响2019年CPI。 我国是世界第一生猪消费国,2018年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49.6%。而且我国猪消费基本保持自给自足,进口量占比不到3%、出口量占比不到1%。在稳定的大量的需求下,国内生猪的供给变化对猪价的影响较大。

  2018年底,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断崖式下跌,猪价大涨。 非洲猪瘟具有传播隐蔽、传播快、致死率100%等特点,且目前没有有效疫苗,扑杀是唯一控制疫情的唯一手段,属于世界性的生猪难题。2018年8月3日,我国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疫情在我国大面积蔓延,扑杀生猪超过百万头。全国生猪跨省调运量从平均每周200万头快速下降到不到1万头。2019年2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2738 万头,同比下跌19.1%,生猪存栏量同比下跌16.6%。各地猪肉供给紧张,生猪价格大幅上涨。

  虽然受疫情影响需求小幅下滑,但是疫情导致的供给大幅去化,产生巨大的供需缺口。2019年生猪将供不应求,价格进入持续上升阶段,特别是下半年的中秋国庆的季节性需求。在疫情和猪周期的推动下,将推动食品价格和整体CPI。虽然货币政策不会因为结构性的物价波动进行货币紧缩,但持续高涨的物价会对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形成压制。

  4 从资产价格看:股市大涨,一二线房市销售回暖

 4.1 股市:“改革牛2.0”,资本市场回暖

  2019年初启动的“改革牛2.0”,是 “改革牛1.0”的升级版,主要靠改革的实质落地及红利释放推动。

  经过前几年试错和宏观论战,近期中国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正走在正确道路上,企业信心有所恢复,经济初现企稳迹象,投资者用脚投票股市走牛。截止4月4日,年初以来上证综指上涨31.69%,从2500点上升到3200点。 成交量也走出低迷形势,成交金额翻倍。

 4.2 房市:一二线销售回暖,三四线低迷

 受春节因素影响,2019年2月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小幅回落,同比增速-3.2%。从结构来看,成交好于去年同期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前期一二线城市纷纷下调户口门槛吸引人才政策影响,刺激了潜在需求;人口持续向城市群都市圈流入;一二线房市自2016年底以来,调整充分。同时,棚改货币化的政策收紧对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其中,CRIC数据显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一季度成交同比大增33%,北京高达140%。

  5 从企业融资环境看:企业分化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

  企业融资环境不断改善 。在2018年下半年的宽货币和宽信用双层政策的传导下,企业融资形势在2019年迎来拐点。结合1-2月数据来看,社融显著回升,新增社融5.3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05万亿元,整体仍然延续反弹态势。并且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保持高位,企业活力较强。

  虽然狭义流动性改善,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突出,宽信用政策仍待发力解决结构性问题。 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原本是民企一大重要的融资渠道,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影子银行快速萎缩,银行货币创造能力下降,表外融资能力下降。此外,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抵押担保、激励考核机制不完善、尽职免责落实不到位等体制因素也加剧了民企融资难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主要从融资工具、监管考核、政策搭配之间进行结构性宽信用。表内贷款规定“2019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力争总体实现余额同比增长30%以上”,表外融资出台信托资管新规,未来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边际改善。

  6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政策重心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6.1 一季度货币政策回顾

 1月PPI大幅回落接近0增长,PMI持续下滑至突破50荣枯线,市场对经济预期较差。央行宣布在1月降准100个BP,同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力度较大。

  3月以来随着PPI企稳、PMI回升,央行货币政策基调转稳。 2月PPI止住下滑趋势,稳定在0.1%。同时,3月PMI大幅反弹至50.5,预期转好。前期放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显现,社融触底反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较好。央行货币政策放松节奏减弱,2-3月在不降准的背景下,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资金-6815亿元,2月基础货币投放同比增速降至2016年5月以来历史低点-4.62%。并且央行否定“4月起降准”的消息,表明央行货币政策的紧平衡。

 6.2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

  1、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2、继续适度降准,置换MLF,稳定银行负债、降低成本。

  3、2019年货币政策重心应是从宽货币到宽信用,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定向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实体经济。 我们从打通信贷渠道、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以及预期渠道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1)信贷渠道:货币政策总量适度放松,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对中小、民营和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匹配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适度恢复表外融资;缓释银行不良债权风险,提升风险偏好;创新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完善融资增信机制,提升银行信贷投放意愿;2)利率渠道:推动官定利率向市场利率并轨,尤其是贷款利率并轨,发挥利率渠道与信贷渠道的联动效应;3)资产价格渠道:深化注册制改革,加强对交易的全程监管,繁荣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新经济融资需求;4)资产价格渠道: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居住导向的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5) 预期渠道:继续保持央行与市场积极深入的沟通,强化信任,加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积极引导作用;6)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减税和基建,且减税优于基建,缓解货币政策对冲乏力。

(文章来源:泽平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