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利亚加油站_阿尔及利亚的柴油价
1.关于利比亚的问题
2.让人无语的对联
3.我国第二产业现状
关于利比亚的问题
更多经济金融智慧问题,请搜索“未来银行家”
地缘政治
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突尼斯等国相邻,大部分国土是沙漠。1912年,它成为意大利殖民地。此后,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1951年,利比亚获得独立,成为一个王国。18年后,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夺取,建立了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十分重要,其与欧洲隔海相望,周围又是四个讲法语的国家。很多法国的政治家都将利比亚视为一个对本国而言的特殊国家,法国当局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法国因为石油利益,只能先同在利比亚首都黎波里的卡扎菲断交,后又承认了利比亚反对派,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这就可以理解为何法国高调宣称要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因为法国在利比亚主要的石油设施,都集中于利另外一大城市班加西中(反武装控制范围内)。
经济因素
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经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资于能源领域。据美国网站报道,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央视评论认为,对法国而言,如果利比亚稳住了局势和统治地位,前者将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反之,如果帮助反武装上台,法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欧盟之疾
去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让欧盟成员国遭受重大经济打击。好不容易通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整,慢慢步入恢复阶段之时。国际油价,特别是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一路狂飙,使得大部分使用北非石油的欧洲国家,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的风险。这在我《中纤财评:石油/棉花 美国操控下的资本大挪移》中以有所介绍。
美国从经济角度上考虑,战略目的非常明确,搅乱北非局势之后对欧洲输入通胀,然后打压欧元提振美元。以德法为首的欧盟自然不甘示弱,在对付美国“软刀子”的同时,一方面欧洲银行积极构筑金融防火墙,另一方面也在利比亚局势上借着美国战略“顺水推舟”,干脆推翻卡扎菲,扶持利比亚反对派上台,届时法国在利比亚将大幅提升能源方面的利益。
本来日本大地震,暂时打压了国际油价,对欧盟真还算是利好。没想到华尔街分析师们,没隔几天竟然视日本大地震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不顾,调转笔头一致对准利比亚局势,强行拉涨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加上美国为应对日本盟友的大地震“殚精竭虑”,无暇顾及卡扎菲同志,致使利比亚军大有重新掌控局面的趋势,为此利比亚战局又一次陷入了僵局之中。看起来欧盟又被美国摆了一道。作为欧盟两巨头之一,德国肯定是不会率先出兵干预(二战战败国),因此法国没办法了只能被逼出头和利比亚现撕破脸皮。
美国——“软实力”终极体现
美国之疾
日本9级大地震之后,最急的莫过于美国。为什么?当然他不是为日本着急,而已由于美元指数横盘过久,好不容易找到在76一线做底反弹的机会,一次超级大地震导致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从而又一巴掌把美元打了下去。急得美国昨天强组西方七国集团(G7)召开紧急磋商,联合干预日本汇市。有趣的是英国财政部和法国央行昨日先后承认干预了日元,德国也央行证实在干预市场,而欧洲央行却拒绝置评,这很值得玩味一下。
而在利比亚问题上,美国则含糊其辞。这和美国外交一向跑在最前面的强硬对外政策相左。为什么?很简单,利比亚无论是军胜,还是反对派赢了,对美国都无利可图。只有让利比亚局势、北非局势继续乱下去,才会对美国有利。别看美国军舰20日对利比亚发射了100多枚“战斧”,人家主要是先“清库存”,然后拉动一下国内制造业的内需而已,就业岗位就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
他美国人就从未指望利比亚局势能立马搞定。因为美国的石油利益在中东、在沙特、巴林这些国家(沙特、巴林最近发生反示威活动,美国马上力挺沙特出兵镇压,沙特“剿匪”那是相当的给力),而不在北非。且利比亚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3%主要供应欧洲,且近几年产量都在回落。
因此,目前美国在利比亚没有明确的利益目标存在,相反利比亚不过是美国人的一步楔子,对付欧盟的楔子。所以,看似以欧美为主流的国际社会,都支持军事上打击利比亚的行动。而背后的实质和西方集团不同利益诉求,必将让后期利比亚局势更加复杂化。
让人无语的对联
一大天中日月明良月为朗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议论吞天口
功名志士心
土城土环城成土
金镜金熔镜竟金
厅前种竹先生笋
庙后栽花长老枝
(此联有双解,一解为字面意思,另一解为:先生损——被先生损坏,长老知——长老知道了)
画上荷画
书临汉字翰林书
二猿断木山林中,小猢狲也能对锯
一马失足淤泥内,老畜生怎样出蹄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落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咸
大大妈大模大样骑大马
老姥姥老夫老妻赶老羊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妞妞轰牛牛佞妞妞拧牛
姥姥喝酪酪落姥姥捞酪
舅舅架鸠鸠飞舅舅揪鸠
墨童磨墨墨溅墨童一脉墨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猫卧墙头风吹猫毛毛动猫不动
鹰落树支日照鹰影影斜鹰不斜
佛手献佛,佛伸佛手,佛拿佛手,佛喜爱佛手,佛夸佛手香
鸡眼喂鸡,鸡睁鸡眼,鸡瞅鸡眼,鸡不吃鸡眼,鸡嫌鸡眼臭
景物篇(四季风景、摆设物件等的描绘)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水
风吹尘起地生无火之烟
池中荷叶鱼儿伞
梁上蛛丝燕子帘
天做棋盘星是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
一女梳妆双镜高悬三对面
孤灯挂壁二人行礼四躬深
鼓上着棋棋敲鼓响将军出
锣内支撞锣鸣爆子来
红烛泪流莫非火烧心痛
铜钟声吼想来木撞腰疼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润,五年再润,阴阳无错无差
雨打竹竿光棍流泪
风吹葫芦和尚摇头
犬行雪地梅花五
鸡踏霜桥竹叶三
鸡犬行雪地梅花衬竹叶
猴马过霜桥佛手配香橼
柳影呈河鱼上树
槐荫落地马蹬枝
锅漏漏干船漏满
灯吹吹灭火吹燃
道旁麻叶伸绿手,要甚要甚?
池内荷花攥粉拳,打谁打谁?
地名地理篇(以地名为对的)
(北京地名)
蚕池口养蜂夹道未见吐丝酿蜜
火把场喇嘛胡同怎能吹气冒烟
四川营一尺大街镇江上坎儿
陕西巷半截胡同苏州下坡儿
(注,四川营:宣武区四川营胡同;陕西巷:天桥八大胡同之一;一尺大街:杨梅竹斜街西头;半截胡同:菜市口,镇江上坎:房山镇江营;苏州下坡:崇文门内大街有苏州胡同和苏州巷。本人不是北京人,有些地名可能今天已经没有了或改动了,如有谬误敬请指正。)
黑塔寺不见黑塔
白云观没有白云
八里庄儿何足八里
三家店儿岂止三家
(天津地名)
小王庄上梨栈南市三不管
大红桥前鼓楼西开咸水沽
(其他地名)
乾地三波水晶盘托金山寺
满天星斗珍珠伞罩紫霞宫
天子祭天坛驾至天桥天未晓
地藏游地府盘查地狱地无知
万瓦千砖百工造成十佛寺
一船二浆三人划过四仙桥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五台山后五层台,台、台、台。(学打小锣声音)。
人情篇(人情世故、励志舒怀以及吉祥话儿之类)
牛拉牛车驮牛肉牛心何忍
狗钻狗窝啃狗骨狗嘴无情
事不关心关心则乱
人无下贱下贱自生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阔大爷,上饭庄,花天酒地,猜拳行令,得意,得意得很
穷苦人,走河坝,愁眉苦脸,满腔悲愤,哎唷!哎唷!哎唷
如曼倩化身滑稽突梯开通民智
似凫西再生慷慨高歌醒世金铎
小人言谎行红就绿转面来充君子
丈夫说话如白染皂改悔即为英雄
其他:
南大人向北征东进西退
春掌柜卖夏布秋进冬藏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马吃马牙枣
羊啃羊角葱
小老鼠偷吃热凉粉
短长虫盘绕矮高粱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哞)
河内荷去何人戴
市上柿子师傅买去是谁吮
传统相声《卖春联》中的春联
(又名《写春联》,有命题,带横批)
过年自嘲:
人过新年二上八下
我除旧岁九外—中
横批:穷死为止
(“二上八下”指的是包饺子,“九外一中”说的是捏窝头)
盐店:
以水为本 千里有盐非私卖
借土成形 虽然纳税是官行
横批:盐是咸的
说相声的:
讲古谈今称谑语 何惹哄堂大笑聚财源 千般演艺千般艺
论世说俗据知源 偶逗众位悲欢和颜笑 一日赚来一日空
横批:永远苦力
双簧:
说真学演成一人
前演后唱嗓子两条
横批:不许放屁
大鼓女角儿:
穿红挂绿献千娇 慢启朱唇调新韵
着紫披蓝生百媚 轻敲牙板唱旧歌
横批:老了玩完(大腿真白)
烟馆:
孤灯一盏 照尽平生事业
短棒半根 打倒无数英雄
横批:永不让开
(当时已经禁烟)
戏园子(其他版本见附录):
金榜题名虚富贵
洞房花烛姻缘
横批:出出进进(出将入相)
摊煎饼:
铛圆面稀刮开大
葱多酱少卷上长
横批:越吃越短
茅房:
进门来呲牙咧嘴
出户去展眼舒眉
横批:先拉后擦
(旧)澡堂
金鸡未唱汤先暖(或作:汤先热)
云板轻敲客满堂(或作:红日东升客满堂;玉板轻启客早来;旭日初临客早来)
(新)浴池
身有贵恙休来洗(或作:休出浴,上下联词尾为“浴池”)
年高酒醉莫入池
横批:脱了再洗
剃头铺(理发馆)
进门来苍头秀士(或作乌衣秀士)
出户去白面书生
横批:不刮眉毛
观众:
请诸君到此处消遣
听我们说相声敞笑开怀
横批:多福多寿
自己(逗哏):
生来一身书生意气
学得满腹经纶文章
横批:人见人爱
(捧哏的)结婚:
宾朋贺喜百余位
新娘携子两三人
横批:进门当爹
(常用底)
火车:
以铁为本行千里
借火成行入万人
横批:就怕出辙(出轨)
(李德钖 张德泉版本之底)
附录,不大常见的一些对联,也曾出现在本段中:
戏园子1:
学君臣 学父子 学夫妇 学朋友 会千古忠孝节义 细细看来慢道逢场作戏
或高贵 或贫贱 或喜怒 或哀惧 将一时离合悲欢 重重演出管叫拍案惊奇
横批:出来进去
(此联为北京广和楼戏台上的楹联)
戏园子2
大千秋色在眉头,看遍翠暖珠香,重游瞻部
十万春花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睡昆仑
(大栅栏庆乐园楹联,已毁)
戏园子3: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只耍手,其余拜将封候,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沿街乞食闹莲花
(此联为镌刻在圆明园戏台上的楹联,纪昀所作)
戏园子4(新话剧戏台):
你打起脸来,全凭了几件衣裳,今日顿失昨日样
我睁开眼看,任你尽百般丑态,上台总有下台时
(传为清光绪年南京某戏台对,台湾吴魏版用来形容新剧,疑为暗讽时事)
台湾魏吴版还有几个特别的对联:
搪帐1:
欠债未还皆因窄
成心要钱谁过年
横批:过年再说
搪帐2:
拍马凝枪赛霸王之勇来要帐
破出死命用孔明妙计不还钱
横批:急了动刀
(捧哏的)家:
虽居烟花柳巷
我乃安善良民
横批:钱少不成(概不赊欠)
烟花地:
月静更消推杯换盏多欢乐
五鼓天明人离财散落场空
横批:明个再来
现代版(非传统内容只收纳少量作为代表):
饭铺:
煎炒烹炸任君随意选
参豚肚翅做得味道鲜
横批:开么
搞对象:
河边并坐双双影
马路漫步对对人
横批:一男一女.
流莺:
华灯初上点唇扑粉斜倚门前站
警察一到似鼠畏猫赶快藏起来
横批:不是我呀
单口相声《解学士》里的一些对联:
(有几副重了上面的,留存)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俗对儿)
汉瓦当文延年益寿,
周铜盘铭富贵吉祥。
洪范五福先言富,
大学十章半理财。
苏季子当金钗六国封相
张公芝还宝带五世其昌
(当铺)
进门来乌衣秀士
出户去白面书生
(剃头棚)
驮山宝换国宝宝归宝地
以乌金卖黄金金满金门
(煤铺)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门对千棵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横批:大块文章
小孩扬土土飞空,
大人有气气难生。
井底之娃一身绿
锅中熟蟹披大红
(或作:
出水蛤蟆穿绿袄
落汤螃蟹披红袍)
小犬乍行嫌路窄,
大鹏展翅恨天低。
风吹马尾千条线
日照龙鳞万点金
童子看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雪落缸沿,天赐一条白玉带,
烟熏火判,地产半幅皂罗袍。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铜盆冻冰金镶玉
荷叶洒雨翠叠珠
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
二更鼓两面锣,嘡嘡嘡嘡。
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猢狲也敢对锯;
一马失足淤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风不摇,雨不扫,蟾不叫,钱不掉,一大仙张嘴笑;
车无轮,马无鞍,相无权,炮无烟,二人走红占先。
(另一版本:
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煞落头刘海;
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火,活捉塞内将军。)
对诗:
忽听门外一声叭,花红小轿把人搭,今晚洞房花烛夜,明日双方做亲家;
忽听屋内一声啪,原是曹安来端茶,茶盘掉地茶水洒,当时气坏老冤家。
我乃上方玉女星,玉帝命我下天庭,只因娃娃闹相府,看我法宝白玉瓶
因你私自下天庭,上方差下左金童,赶快随我去交旨,命我收回白玉瓶
我国第二产业现状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产业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业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是:
(一)满足经济现代化装备的需要
(二)一些工业品取代农牧产品(如合成纤维)
(三)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对工业品的需要
(四)发达国家比值下降,但绝对量却不断增加,利用其资金与技术优势,转到国外设厂等。
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进展迅猛,在发达国家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占工业的70%左右)。80年代以来,重化工业比值有所萎缩,轻纺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轻重比值大致为1∶2。
发达国家的工业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发达国家以发展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70年代以来进一步调整产业部门结构,尖端技术工业猛增,比重上升,而密集型工业再一次向外转移。目前发展中国家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次为密集型,而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总之这已成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战后世界工业生产地域也发生很大变化,其基本特点是:
(一)工业生产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发展。大型化、系列化是战后工业分布规模的主导方向。根据地域发展条件,以一二个工业部门为主导,多发展成综合性联合生产基地,是工业地域部门结构的特点。
(二)工业地域不同层次的集中和相对分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地域集中有所加强,形成世界性大工业地带,如北美工业地带、西欧工业地带、东欧工业地带、日本工业地带等。发展中国家的集中程度更高,呈点状分布,如各国首都多发展成为最大的工业城。世界工业生产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扩展,是世界工业空间运动的趋势。
[编辑本段]世界能源
世界能源与经济发展
回顾人类开发的历史,能源的需求总是随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着人们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同时能源的供应状况又反过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正是由于能源提供了高效的动力,才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新飞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表明:能源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是同步增长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互相促进,否则会给生产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一般说来,能源消费量的高低又与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如1988年世界人口平均能源消费量为1371公斤(折成石油),发达国家高于平均值,而发展中国家却低于平均值。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袭来,曾引起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普遍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从这个侧面反证能源生产的发展变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升降呈正相关。
现代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及趋势
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的数量愈来愈大,且增长迅速。无论就世界能源的总消费量或人均消费量均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势头。如1850~1950年期间,能源消费量从1亿吨增加到25亿吨,1980年又比1950年增加2.8倍,1988年超过100亿吨(标准燃料)。1850年~1950年人均消费从115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进入80年代后超过2000公斤。预测2000年世界能源供应总量146.6~181.7亿吨(标准燃料)。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迅速增长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1)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能源需求量增加;(2)人口增加也是影响世界能源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工业结构加快向重化工业转换,特别是能源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使能源消费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工业也有较展,这更加大了能源消费量。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经济服务化方向发展,以及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的趋势等等,可能会使一些国家的能源需求量的增长放慢。当然广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还会在大幅度增加。
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能源消费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正酝酿走向第四阶段。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不发达,木柴等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能源的“木柴时代”。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18世纪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大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4%。之后电力开始进入社会各领域,蒸汽机和火电站(烧煤)发展迅速,对煤炭需求量骤增,到20世纪初达95%,取代木柴成为主要能源,进入了能源的“煤炭时代”,完成了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第一次重大改革。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煤炭还占消费总量的1/2以上。早在20世纪初内燃机问世,汽车、飞机制造业兴起,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继用石油为燃料的动力装置,在一些新型军事装置广泛应用石油为动力,致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60年代初石油(气)的产量与消费量超过煤炭,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结构迅速转换的主要原因:一是石油产量的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特大油田不断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勘探能力的提高,使大陆架的海底石油的开发成为可能。新油田多分布在以西亚地区为代表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独立后适应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开石油,增加出口换取外汇收入。因此石油产量迅速增加。二是石油自身条件优越,可燃性强,单位热量高(比煤炭约高1倍),利用价值大;石油开条件好,费用低,按热量计算,石油成本只等于煤炭的1/3;又便于运输,陆上的管道与海上的油轮,既方便又便宜。这些都为满足世界石油消费量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国际石油垄断组织为了从亚非拉地区掠夺大量廉价石油,控制石油贸易,压低石油价格,只等于煤炭的1/2。于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弃煤用油。从而加速了石油取代煤炭的进程。当然煤炭开条件日益恶化也是一个因素。
影响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一是取决于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能源条件。如50年代中期,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个以石油为首位能源的国家。日本能源贫乏,60年中期实现转换。而煤炭丰富的国家,进展迟缓,到60年代、70年初,(前)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才相继以石油为主要能源。至今有些国家仍以煤炭为主,如中国(81.2%)、波兰(80.2%)、印度(67.9%)等。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
60年代以来总的特点是煤炭基本呈下降趋势,石油(气)在70年代中达到高峰(占近70%)。近年,煤炭略有回升从15年的29%上升到1989年的32.9%,石油从46%降至38.6%(1990),天然气、水电、核能一直持续缓增。其主要原因:70年代中后期两次石油危机,两伊战争等国际市场石油供应锐减,许多国家为摆脱危机,加速发展新能源,重新启用煤炭和节能等措施。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矿物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为基础的持久能源系统,预计彻底转换需半个到一个世纪。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油(气)为主,煤炭和核能、新能源可望有所提高,将是能源的“多极化时代”。
世界煤炭工业
煤炭是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主要能源之一,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是最重要的能源,被誉为“黑色的金子”。
(一)世界煤炭的地理分布地球上含煤地层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5%。全球含煤地层含煤密度每平方公里地质储量为200万吨。按探明储量世界煤炭的储量、密度,北半球高于南半球,特别是高度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的中纬度地带,合占世界煤炭的96%。形成世界著名的两大蕴藏带:一是亚欧大陆煤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北煤田延伸到俄罗斯煤田、哈萨克煤田(卡拉干达)和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波兰和捷克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区,再向西到英国中部;二是北美洲的中部。而南半球含煤率低,仅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发现较大煤田。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发现煤炭,共有大小煤田2370多个。硬煤探明储量以中国、美国、独联体最为丰富,合占60%,次为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波兰和德国等,以上共占95%。
(二)世界煤炭工业的发展与布局特点煤炭工业是较古老的工业部门。从19世纪中期以来,煤炭产量增长迅速。按产量增长变化可分为4大阶段。
(1)1860~1913年世界煤炭生产展时期。1913年煤炭产量11亿吨,比1860年增加7倍。从而进入了能源“煤炭时代”。此时在英国英格兰中部、德国鲁尔区、美国阿巴拉契亚区,沙俄乌克兰等地,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大工业基地。
(2)1914~1950年稳定增长时期。煤炭产量比1913年增长39.8%,达18.18亿吨,占世界能源消费的62.3%。
(3)1951~14年煤炭生产萧条时期。20多年间煤炭产量只增加12.2%。生产停滞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入50年代,石油发展迅速,60年代初发生了能源消费结构的第二次大变革,结束了以煤炭生产的“黄金时代”。二是煤炭开发历史久,开条件恶化,投资大,效益低。为此,一些传统煤炭生产国弃煤开油,致使世界煤炭工业走向萧条。
(4)14~1990年转为缓增时期。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为摆脱石油危机,寄希望于煤炭,于是出现了转机。1989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8.8亿吨,比16年增加50%。21世纪前夕,世界能源面临新的变革,预计煤炭产量会有所增加。
煤炭生产分布的特点:
(1)煤炭生产分布与储量分布基本一致,生产分布不均衡。
(2)煤炭生产地域不断扩大。二战前,煤炭生产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苏联,合占总产量的3/4。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发展迅速,相继跃居世界前列,成为生产大国。中国1950年只产4300万吨,1989年已过10亿吨大关,成为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
(3)生产规模的大型化、集中化和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4)以煤业为中心进行工业成组布局,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煤炭—火电,煤炭—化学—火电,煤炭—选煤—焦化—火电—钢铁—建材以及矿区经济综合发展等地域类型。
(三)世界煤炭消费与贸易地理世界煤炭消费量与生产量基本吻合,两者相伴涨落;同时也随着其它能源,特别是石油消费量的增减而变动。目前世界煤炭年消费总量为30多亿吨。
煤炭消费与生产已基本一致。煤炭自身的特点决定以就近消费为主,故多内销。煤炭国际贸易量较小,长期以来维持在2亿吨左右,近年超过了3亿吨。
煤炭消费以工业用煤为主,多占80%~90%,特别集中在发电与炼焦,合占总消费量的80%。长期在煤炭贸易结构中炼焦多于动力煤,近几年钢铁产量下降,炼焦煤需求减少,使动力煤超过炼焦煤。进入80年代,澳大利亚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煤炭出口国,次为美国、加拿大,三国合占出口量的80%。近年中国的出口量也名列前茅。日本是最大进口国(占世界的27.7%),次为西欧各国和韩国,基本在发达国家间进行。海陆运输各占贸易量的1/2。
世界石油工业
石油是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基础最重要的能源。60年代中期取代煤炭登上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冠军。70年代,世界石油年贸易量为15亿吨,约占世界总贸易量的1/5,占海上商品吨位的53%;油轮占商船吨位的40%。作为燃料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铁路、汽车、轮船、飞机)以及军事和国防建设,同时成为新兴的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石油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业部门结构的转换和产业布局的变化,以及地域经济的开发。虽然经历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80年代的油价下跌,海湾战争,以及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新能源的开发,多极化能源消费构成的形成等等各种冲击,但到本世纪末,石油仍是重要能源。
(一)世界石油的地理分布石油的大规模勘探、利用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大,其探明可储量受的发现和开发状况所制约。近40年来,世界各地竞相找油,50~60年代是世界“石油现”时期,探明储量从104亿吨增到720亿吨,净增6倍。70年代以来进入稳定增长期,1990年底达1365亿吨。
世界石油分布的特点分布集中是最大特点。具体表现:
(1)北半球多于南半球(96%∶4%),特别是北纬24~42°之间占世界石油的56%;东半球多于西半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发现油田多集中在东半球,现已占80%以上。
(2)地区分布不均衡。过去欧美地区占80%,从50年代开始向亚非拉地区转移,现已占70%以上,波斯湾沿岸几乎富集了60%,享有“世界石油宝库”称号。过去中国被认为是贫油国,现已是世界大储油国之一。60年代以来,非洲相继发现一批油田,70年代拉丁美洲产量也有较大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储油区。东欧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阿塞拜疆。西欧是新崛起的油田区,储量不大而意义重大。北美洲的储量比重呈下降趋势。目前世界上拥30亿吨以上储量的国家共11个。其次世界石油开发重点由大陆转向海洋。60~70年代以来,随着开发技术的改进,海洋石油贮量丰富,加速了重点转移,几乎所有的大陆架成为勘探、开发石油的场所。现有40多个国家在海洋生产油或气,其探明储量已占全球总储量的42%。
(二)世界石油生产与地域分布特点人类开发利用石油早于煤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做为商品性的现代化生产,始于1857年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接着美国、以及(前)苏联、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先后开石油。到194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2.6亿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石油产量增加迅速。50~70年代一直是上升趋势,1960年、1969年、18年分别突破10亿吨、20亿吨、30亿吨,19年创历史最高水平(31.2亿吨),约等于战前的12倍,每年以8.6%的速度增长,是“石油的黄金时代”。80年代出现了下降的总趋势。
战后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分布的特点与储量地域分布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得到扩展,但仍高度集中,地域分布不均衡。战前主要集中在美国、(前)苏联和委内瑞拉三国,合占90%以上,其中美国约占70%(1937年)。50年代初西亚超过前苏联和委内瑞拉,成为第二大产油区;1965年产油超过4亿吨,占世界的27.9%,又跃过美国,成为最大产油区。同年非洲产量达1亿吨(占7.4%)。70~80年代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的发展,使亚太地区石油产量骤增。西亚的腾飞,非洲的崛起与亚太地区的发展是影响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近些年中东局势动荡不安,石油产量下降、波动,曾退居东欧、北美之后。1990年中东占世界总产量的26.8%,又成为最大产区。依次为东欧、北美、拉美、亚太、非洲。随着秋明油田的开发,(前)苏联石油产量明显增加,1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年产量超过一亿吨还有美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墨西哥、中国、委内瑞拉和伊拉克等,8国合占1990年世界总产量的62.8%。说明集中程度也有下降。
70年代以来,海洋石油产量增加较快,现已占总产量的27.2%。波斯湾、墨西哥湾、马拉开波湖、几内亚湾、中国沿海、欧洲北海、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近海,都是海洋石油开的重要海域。
(三)世界炼油工业发展与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炼油能力增长迅速。50~60年代是展时期,与产量增长基本吻合。从70年代开始,世界炼油能力脱离石油产量自行增长,出现了逆差。如1980年炼油能力达40亿吨,而产量不足30亿吨。主要原因是各大石油消费国竞相建厂。目前世界炼油能力与产量情况有三种类型:发展中的石油生产大国炼油能力小于产量;发达的石油消费大国炼油能力多大于产量;中国与俄罗斯基本持平。
目前世界石油加工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分布极不平衡,高度集中在大消费区。北美、东欧、西欧和日本分别占总炼油能力的23.6%、20.3%、19.3%和6.6%,合占70%;依次为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而西亚和非洲仅占5.5%和3.5%。
(四)世界石油贸易与运输世界石油的储、产、销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导致国际石油的流动加剧。国际石油贸易中以原油为主(占4/5),油品为辅。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贸易量高达12~17亿吨,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50~60%。1990年国际贸易量15.51亿吨,占总产量的49.3%。原油贸易具有地域广,运距长的特点。西亚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区,曾占出口总量的60%。70年代,非洲发展成为第二大出口区。原苏联石油产量增加后,自给有余也成为出口区之一。东南亚、中国、英国都有部分出口。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多元化出口地域结构特点。西欧、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三大原油进口区。在工业发达国家中,除挪威、加拿大和英国自给有余外,都需大量进口。这种贸易格局暂时不会改变。
石油运输以海运为主,13年海运原油18.4亿吨(历史最高记录),占海上货运量的1/2以上。近年略减少。以波斯湾为中心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输往世界各地,称为“石油海峡”。其次以波斯湾为中心,由油田到油港形成输油管道网络。
世界电力工业
电力工业是转化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现代工农交各业发展的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发电量持续上升,特别是60年代以来因为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用电量增长迅猛。1990年世界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24.6亿千瓦,发电量110170亿度,比1950年增加11.5倍多。
电力工业结构特点与变化趋势50年代初火水发电比重为6∶4,之后火电发展快于水电, 60年代变成7∶3,70年代火电、水电核电之比为74.6∶23.7∶1.6。石油危机袭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核电比重上升较快,199O年变为64.6∶18.9∶16.8。由于各国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大致形成几种类型。煤炭丰富的地区,多以火电为主,如波兰(占.3%)、澳大利亚(87.2%)、南非(96.2%)等;水力丰富的地区,多以水电为主,如巴西(96.6%)、加拿大(66.3%)等;能源贫乏的国家,多以进口石油为燃料的火电为主,如日本(61.8%)、意大利(71%),或大力发展核能,如法国(占70.4%)、瑞典(50.9%)等。
世界电力工业分布特点高度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约占世界发电量的90%以上。特别是美、俄、日、德、加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1.5%,其电力却占53%。近年中国发展迅速,1990年末装机容量达1.35亿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大火电中心建在煤炭丰富产地,往往形成综合性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俄罗斯的库兹巴斯、乌克兰的顿巴斯、中国的山西省、辽中南工业地区等为典型代表。且广泛分布着坑口电站。电站建在消费地和港口区的以日本和意大利最为典型。
水力发电是潜力大的能源,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约22.6亿千瓦,现只开发4.92亿千瓦,发电约2万亿度。世界各国开发利用程度不一,多集中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巴西等,约占世界水力发电的1/2。水力6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开发较迟。近些年,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等水电发展迅速。世界装机容量在3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站分布在巴西的巴拉那河、委内瑞拉的卡罗尼河、美国的哥伦比亚河、俄罗斯的安加拉—叶尼塞河、加拿大圣劳伦斯河等12座。世界水电向大中型、梯级开发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从接近用电中心向边远地区布局的趋势正在发展。
核电站始建于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迅速。1990年占总发电量的16.8%。预计本世纪末将达到30%。现有30多个国家建成424座,正在建设中的有173座。美国、法国、俄罗斯、瑞典、德国、日本等较为发达。核电站多分布在海边、江滨、湖畔以及缺能源消费区。
[编辑本段]世界钢铁工业
现代钢铁工业始建于19世纪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钢铁工业发展缓慢,产量有限,生产国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1937年总产量1.1亿吨,多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美国和西欧共占总产量的3/4,再加上原苏联则达87.5 %。这是战前世界三大钢铁生产地区。其形成的主要因素:西欧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源地,开发较早;美国起步迟,但发展迅速;苏联十月革命后,由于经济发展与国防的需要,大大加快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国丰富的煤铁,有利的经济技术和方便的运输条件都给各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迅猛地发展,产量倍增,钢铁工业地域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纵观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与布局,有以下几个特点:
钢铁产量与钢铁生产国明显增加,钢铁工业地域东移。50~60年代是世界钢铁产量迅猛发展时期。1950年只产1.89亿吨,而1968、12、14年分别超过5亿吨、6亿吨、7亿吨,到19年达7.4亿吨(历史最高记录),其间净增5.5亿多吨,年平均增长1900万吨。同期,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国家由4个增加到16个,并出现了设备能力超过1亿吨的国家。分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世界不同经济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向重化工业发展,造船、汽车及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扩大了钢铁需求量,钢铁工业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发展部门。经济国家为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战败国要恢复发展经济;西方老钢铁生产国要维持其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都相继扩大生产设备。其次,当时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料、燃料不仅供给充足,且价格低廉,大大加快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步伐。还有生产技术的变革,如顶吹转炉与电炉炼钢的广泛应用等都是促使产量激增的重要因素。
进入8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市场萎缩,能源供给紧张,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等等,致使钢铁工业开工不足,产量停滞或下降。目前产量维持在6.7~9亿吨。
世界钢铁工业地域结构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打破了过去高度垄断局面,工业地域自西向东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原联邦德国,到1980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原苏联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于11年超过美国,登上“冠军”宝座。进入70年代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日益壮大,产量成倍增长。亚洲的中国、印度、朝鲜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1982年超过原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四钢铁生产大国,1990年生产6400多万吨。拉美的巴西年产2600多万吨,居第6位。阿根廷、墨西哥产量增长也较快。过去非洲除南非外,几乎是空白,近年埃及、阿尔及利亚都有发展。实际上又呈现出由“北”向“南”扩展的新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钢铁工业明显走向大型化、现代化。它适应技术经济合理性的要求,经济效益高。目前设备能力在500万吨以上的钢铁厂有50多家,占世界钢铁厂生产能力的1/2以上。
世界钢铁工业空间结构变化的特点
从内陆指向型向临海消费地指向型布局是总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世界钢铁工业布局多属内陆指向型。在煤炭炼铁时代,工厂向大煤田、大铁矿集中,煤铁复合区是最理想的区位。随着冶炼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炼铁焦化的下降,则又多由就煤而转向就铁布局。于是形成三种钢铁工业地域类型区:在煤田区建钢铁联合企业,以德国鲁尔区、乌克兰顿巴斯区,美国匹兹堡区等为代表;在铁矿区形成钢铁工业基地,以法国洛林区,俄罗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我国的包钢、马钢、武钢等为代表,介于煤铁运输结节点(钟摆式),以美国五大湖沿岸钢铁工业基地为代表。
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向消费区布局成为主导方向。新厂多建在工业中心,形成钢铁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布局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如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运输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海上运输的发展,运输工具的革新,新来源地出现等。以铁矿石生产为例,战前开加工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几个国家。60年代后,在南三大洲相继发现大型铁矿区。如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产量跃居世界的二、三位,并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铁矿石出口区。还有委内瑞拉、秘鲁、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以及加拿大、印度等都有出口。老的铁矿石产地产量减少,自给率下降,如法国原为净出口国,目前1/3靠进口,使钢铁工业与铁矿石生产地域脱节,而靠进口原料、燃料和钢铁厂多趋向消费区。其次是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就地生产,就地消费,既节约时间又减少运费,可以降低成本,经济效益最高。日本走出一条无国家靠进原料、燃料在消费区建大厂的成功之路。
钢铁工业日益向沿海、河、湖发展
世界汽车工业地域的分布
世界造船工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