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自然金价格-澳大利亚自然金价格多少
1.自然金的形态特征
2.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Olympic Dam) 铜-铀-金矿床
3.关于狗头金的记载有哪些?
自然金的形态特征
化学组成Au。
晶体结构晶体属等轴晶系的一种自然元素矿物
形态自然金通常呈树枝状、粒状或鳞片状,较少呈不规则的大块状。
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均为金黄至浅**,随含银量增加而变淡,金属光泽,不透明。摩氏硬度2.5-3,无解理。比重15.6-19.3。
鉴定特征金**,金属光泽,密度大,硬度低,富延展性。
成因及产状在冲积矿或淤积矿床内及合成淤积矿床。
主要用途金为贵金属,可用于制造货币、装饰品及一些仪表零件等。黄金是世界金融的国际标准。
其它中国的山东招远、黑龙江沿岸、河南小秦岭和湖南等地均有产出。
有极强的延展性,1克自然金可拉成约2公里长的细丝。
自然金属等轴晶系,3L4L36L29 PCD 对称型,空间群为O5h(即Fm3m),常呈八面体、立方体和十二面体。颜色的变化与金的成色有关,高成色的金呈深黄- **,并呈浅红色调,一般成色的金为深**、**、黄白色,低成色的金具淡绿色。就其本质而言,金的**起因于相对论性质的变更5d电子而进行费米级电子跃迁,而且相对论性的键收缩引起元素金密度增大达百分之十八。无相对论效应的金将具有银的金属白色外表。自然金呈金属光泽,延展性较好,纯金可以拉成直径为2μm 的细丝,还可以压成1/10000mm 厚的薄片。当把金镀成0.02μm厚的薄膜,此时的金显示出金属的特异性能,使得金具有双重的物理特性,它既是良导体(导电、导热) 又是绝缘屏蔽体(不导电、不导热)。硬度为2.5~3 ,纯金的比重为19.3,由于自然金含杂质,故比重变化范围在15.6~19.3 之间,且自然金比重与形成的温度有关,由高温→中温→低温自然金的比重呈递降的趋势。无磁性,熔点介于1063.69~1 069.74 ℃之间,沸点2600 ℃。金的原子半径为14.4nm,Au的离子半径为13.7nm。不溶于酸,溶于王水及氰化钾、溶液,遇汞生成金汞齐。
显微镜下:金**。反射率R:47.0(绿),82.5(橙),86(红)。均质体,无内反射。
金结晶成等轴晶系,一般呈树枝状、粒状或鳞片状产出,偶见不规则大块体,个别重达数十千克。具金属光泽,颜色和条痕均为光亮的金**,随含银量的增加渐变为淡**。莫氏硬度2.5~3,比重 15.6~19.3。产于热液成因的石英脉或黄铁矿脉中的称为脉金;产于砂矿中的称为砂金。在前寒武系变质砾岩中也见有巨大的矿床。南非
维特瓦特斯兰、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阿拉斯加、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加拿大安大略、俄罗斯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等地为世界著名的产金地。中国金矿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山东、湖南等地区。 自然金的粒度是生成条件的标志。自然金粒度的显著特点是变化巨大。即使在同一矿床,同一光片中金的
粒度也能相差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其原因要归结到自然金是由金属组成的晶格,金属键并无饱和性和方向性,这给金的粒度任意改变创造了条件。
影响金的粒度大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与矿化深度、成矿温度、重结晶作用和载金矿物种类有关。一般来说,由矿床的深部向地表,金的粒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高温条件下形成金矿物比低温条件下形成的金矿物细小。就同一矿床来说,早期矿化阶段生成的早期金的粒度比晚期金粒度细小,同生金比交代重结晶的金细小。在金属硫化物中金的粒度比在脉石矿物中的金的粒度小。在黄铁矿、黄铜矿中的金的粒度大于毒砂中金的粒度。在
粘土矿物及次生氧化物中的金的粒度细小,多为次显微状金。金的粒度还与矿石中硫的含量有关,一般认为矿石中硫的含量高,金的粒度小。 颜色和条痕均为金**,富含银者为淡黄至乳白色。强金属光泽,密度大,富延展性。空气中不氧化,化学性质稳定,真金不怕火炼,而铜锌合金虽呈金**,但火烧即失去色泽。细粒而晶形完好的黄铁矿易被误认为金,但锤击易碎,真金则不碎。
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Olympic Dam) 铜-铀-金矿床
奥林匹克坝矿床发现于 1975 年。根据已披露材料,矿床拥有至少 3200 万吨铜、120万吨铀和 1200 吨金。矿石总储量达 20 亿吨,而且还可能继续扩大。实际上它除了铜、铀、金矿床以外,还含有大量稀土和铁,还有银、钴也可以综合回收。正是由于这个聚集了多种成矿元素的庞然大物和另外一个加拿大超大型金矿床在很短一段时间内的发现极大地引发了人们对超大型矿床寻找和研究的关注。
奥林匹克坝矿床位于南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北北西约 650 km 的安达莫卡草原内。矿床所在地属于南澳的斯图尔特陆棚与阿德雷德地槽的分界线附近,其间有南北向的托仑斯断裂带把它们分开,矿床分布在断裂带附近并属于斯图尔特陆棚区的范围内 ( 图 10-8) 。陆棚区内的地层包括产状近水平、厚度350 m 的寒武系、上古生界沉积岩及其覆盖之下由中元古界及更古老的变形花岗岩、变质岩组成的克拉通基底岩系,其年代不老于1580 Ma。奥林匹克坝矿床是产在基底岩石中的盲矿。
矿床实际上是产在一个巨大的角砾杂岩体内 ( 图 10-9) ,角砾岩碎屑有单矿物的,有多矿物集合体的,成分主要为花岗岩质的、赤铁矿的、火山岩的和长石砂岩的。矿化富集部分主要分布在一个由断裂围限的地堑内,延长方向为 NW 向,长度超过 17 km,宽度大于 4 km ( 图 10-10) ,钻孔已打到 1000 m 深度,尚未穿透角砾岩的底界。矿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层控型,另一种是贯入型或脉型。层控型矿体产状较平缓,解释为早先断陷盆地内的沉积物中心部分可能因塌陷下降到较低部位保存下来的。脉型矿化稍晚些,是沿角砾岩筒周边断裂形成的,倾向有陡有缓,显示向岩筒中央倾斜。矿体总体形态应为两种矿化形式的复杂组合体,是在较长时间内多次形成和改造的结果 ( 图 10-10) 。层控型包括重要的铜、铀、金、稀土矿化。层控型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分布广,在构造穹隆顶部厚度达到 305 m。层控型斑铜矿-辉铜矿-黄铁矿矿化产于三个富赤铁矿的角砾岩段内。辉铜矿-斑铜矿矿化形成较晚,以交错脉和不规则透镜状产出。矿石中铀矿物有沥青铀矿、铀石,多与硫化物、赤铁矿、萤石、绢云母密切共生,少见钛铀矿。稀土矿物为氟碳铈矿和氟铝铈矿,也与绢云母赤铁矿共生,分布在铜铀矿化的角砾岩胶结物中。自然金与铜硫化物共生,在层控型矿化中含量低,在辉铜矿斑铜矿脉状矿化中以细粒包裹在硫化物赤铁矿及胶结物中。脉状矿化还有萤石重晶石菱铁矿脉、萤石脉、重晶石脉及产于花岗岩角砾中的赤铁矿细脉。这个矿床矿石品位 Cu 为 1. 6%、U2O3为 0. 06%、Au 为 0. 6 g/t。
图10-8 奥林匹克坝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 转引自 《国外地质》,1993,本书简化)
图10-9 通过奥林匹克坝矿体的地质剖面( 转引自 《国外地质》,1993,本书简化)
角砾岩的成因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开始认为是沉积成因的角砾岩,曾把地堑内的角砾岩划分为上下两个组和岩石成分矿化蚀变不同的八个段的层序,并依据岩性段的空间分布确定角砾岩体内上述层序曾发生过上拱和塌陷。随后的研究提出了角砾岩是多种作用的产物,包括岩浆蒸气和热液爆发、与断裂有关的扩容和碎裂以及沉积和化学溶解引起的崩落。有人归结其发展过程包括: ① 1590 Ma 花岗岩侵位后遭受抬升和剥蚀; ② 1590 ~1400 Ma 期间张性断裂活动引起的喷发、岩墙的侵位和热液作用,火山碎屑则保存在断陷盆地内; ③大约在 1400 Ma,沿张性断裂热液上涌形成奥林匹克坝角砾岩和伴生的铜-铀-金矿床。总之,奥林匹克坝有关的角砾岩主体最可能是陆棚环境中的泥石流、泥流、火山泥流和岩崩作用沿活动断裂边缘沉积而成,但也不排除有水热引爆的产物。各种金属元素和硫化物集中在富含赤铁矿的岩石中也表明层控型矿化是在高能环境中产生的。早期的层控型矿化可能是同生或准同生的,沉积了赤铁矿、铜铁硫化物、铀和稀土矿物,萤石和重晶石是与岩浆作用有关热流体的产物。较晚形成的辉铜矿斑铜矿和金矿化及共生的铀稀土矿化可能是在早期矿化即将结束的时候形成的。与此同时形成的还有萤石、重晶石、菱铁矿和赤铁矿脉。近期研究中,也倾向于双流体模式,即认为流体的混合导致硫化物、磁铁矿、赤铁矿等的形成。迁移 Cu、U、Au 和大量 S 的是地下水,而带来大部分 Fe、F、Ba及 CO2的是深源偏还原流体。也有人认为内生成因流体提供了 Fe、Cu、U 的初步富集,而导致 Cu、U 矿化叠加最终成矿的是与角砾岩上隆、顶蚀及表层风化的结果。
图10-10 奥林匹克坝矿床、重力和磁力等值线分布、矿化范围及 1982 年以前钻孔见矿情况( 转引自裴荣富等,1998,本书简化)
关于奥林匹克坝矿床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条件的主要特点,涂光炽也指出: ①矿床内层控型和贯入型两种矿化共存,表明同生成矿作用和后生成矿作用都十分显著,同生成矿的层控矿化中除同生沉积作用外,改造成矿也有一定意义; 贯入型矿化应是在层控矿化基础上稍晚发生的。②矿化所在的角砾岩是受断裂控制的产物,但它已经过一定的移位成为沉积角砾岩,此种角砾岩形成时的沉积作用很可能是干旱气候下受活动断层影响产生快速堆积的的泥石流,代表剧烈的高能环境; 但由于沉积速率快,可能也导致局部还原环境的出现。③大量赤铁矿和大量硫化物共生,是基本同时形成的,有时表现有韵律性和顺序性,说明了当时环境下二氧化铁的氧化与硫酸盐的还原、低价铁的氧化与六价铀的还原都能大致同时发生。④矿石中 Fe、REE、Cu、U、Au、F、Ba 等元素的高含量在其他矿床中少见,但白云鄂博矿床中有部分相似元素的矿化出现,说明这些元素富集成矿在早元古代出现应有时控意义。
从奥林匹克坝地区花岗岩、火山岩及蚀变矿物与沥青铀矿取样用各种方法测得集中在1590 ~ 1400 Ma 的年龄数据,说明花岗岩侵入、结晶、角砾化与矿化蚀变之间的时间间隔都较小,也说明花岗岩可能是高位侵入产物,因而会发生接近地表环境的角砾岩化和成矿作用。前面所讨论的成矿作用和成矿环境特点正是这种背景条件的体现。
奥林匹克坝矿床的勘查是从预测元古代地层中的层状铜矿开始的,根据本区情况选择了可能提供铜源的蚀变玄武岩为标志,在没有任何显示、有数百米厚度沉积层覆盖的地区开展了重力和磁力测量,随后在异常分析基础上进行钻探,在第一批钻孔中即有两个孔见矿,开始揭开了矿床的真面貌。尽管引起异常的原因和所见的矿床类型与预测都不尽相同,但无论就理论模式运用、方法选择、特别是在 3 ~4 年中坚持工作,不断认识和应对新情况,都表明这次勘查工作是十分成功的。
关于狗头金的记载有哪些?
众所周知,黄金是一种比重很大的金属,它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而且多以砂金形式存在。所谓砂金,是指含金的岩石在受到风化作用破坏后,金矿物以碎屑状或胶体态经过搬运沉积,蕴藏富集在地表浅部或河床的松散砂砾层当中而形成的。砂金矿床中的金颗粒一般都很细小,肉眼不易看到。据有关部门统计,砂金颗粒的直径多在0.03~0.07毫米之间,有的可大至几个毫米。
但是,在淘金的过程中,人们偶尔也发现了几百克、几公斤甚至几十公斤重的天然大金块,俗称狗头金。如1983年6~7月,在我国湖南益阳连续发现几块大金块,最大的重2.16公斤,最小的重1.515公斤,另外一块重940.8克,含金量均在94%以上。类似的天然大金块还见于黑龙江呼玛(1982年,重3.4公斤),青海雅沙图(1983年,重3.53公斤)。1985年,四川白玉县发现一块重4.125公斤的狗头金,1986年又采得一块重达4.8公斤的大金块,这是解放以来我国所发现的最大的自然金块。而据1981年3月10日香港《新晚报》报道,当年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西北的韦德伯恩附近发现的一块天然大金块,重量达27.2公斤,价值超过100万美元。历史上最大的狗头金,是1872年10月10日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砂金矿中掘获的,重约285公斤!
这种自然金块的形成原因,至今尚无定论。传统看法以为,巨大的狗头金是产于原生金矿中的大块山金,在风化破碎时被分离出来,继而又被洪水或冰川机械搬运到低洼处沉积而成。但奇怪的是在开采原生金矿时,从来没有找到过大金块。再说这样重的金块通常被流水搬运的路程不会很远,然而事实上它们离原生金矿却有相当长的距离。同时狗头金的外形不规则,表面也凹凸不平,又可见到次生凸起,内部有的具同心环带,外表还常包有一层黄褐色金膜,有的外部还有树枝状的结晶体,多数没有经过长距离搬运的痕迹,说明它们可能就是在原地生成的。有人认为,可能是广泛分布的腐植酸,溶解原生金矿中的微粒金,经流水冲刷进入河溪中,或者是砂金矿床中的一些微细金粒被溶解。它们在适当河段又因物理、化学条件的急剧变化停顿下来,不断沉淀吸附在较大金颗粒的表面,日积月累逐渐长大而成大金块。
最近,加拿大一支研究古代地震断层的考察队发现地震能震出黄金来。这只考察队发现这些断层发生地震以后,出现了好像起“安全阀门”作用的断裂。这个过程排放出高得不正常的流体压力。在流体通过断裂网涌出后,压力就减小了。这种压力减小过程使溶解于流体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由此发生了化学变化最后形成石英和黄金。这些地质过程可能在地下形成14公里长的丰富的黄金矿脉。那么,那些狗头金是否是地震震出来的呢?这还有待研究证实。
最近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人员又提出一种新的看法:天然金块可能是由某几种土壤细菌造成的。他们在实验室中把一种仙影拳杆菌孢子放入每升含氯化金1000微克的水溶液中,以模拟大自然的活动,轻轻搅动这种溶液36小时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检验,结果发现细菌接触金溶液后就不再生长,但所有的孢子表面上都开始积聚金子。“接触时间越长,积聚的金越多。而且一旦金晶体开始生长,金块的孢子之后很少时间内还会继续增大。以这些细菌为核心,最终形成的块金就跟在阿拉斯加发现的一样。他们认为,这是由于流水中的可溶金即金离子,与细菌孢子表面发生化学结合,从而形成“生成晶体金”的基础。他们建议把这种金块称之为“细菌金块”。
不过这些新理论都是建立在金能溶于地下水的基础上的,这似乎也与传统的认识相矛盾。因为过去认为金是“百金之王”,不怕火炼,也绝不会溶于水中;金是自然界最稳定的物质之一,它仅溶于王水、硒酸等极少数几种溶液中。但新理论的支持者提出,当地下水温度较高并含有其他一些物质时,金能少量溶于水。据报道,最近在日本希塔金矿,钻机在500米深处发现含金高达228克/吨的热水。这一事实给狗头金成因的探索又带来了新的争论:金在什么条件下能溶于水?什么条件下又能集聚成大金块?……揭开这些谜,将有助于增加黄金的开采量,所以地质学家仍在孜孜以求其中的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