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价格下跌新闻报道-食用油价格飙升
1.怎样辨别劣质油?
2.为什么现在食用油价格这么高?是国家经济调控失控了?
3.食用油涨价?
4.非转基因食用油销售情况
5.最不健康的油是什么油?是大豆油吗?
6.食用油致癌物是“浸出”产生的吗?
怎样辨别劣质油?
怎样辨别劣质食用油
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尽量到正规的商场或超市选购有包装、近期生产的品牌食用油,购买食用油时注意辨认有无QS认证标志(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如果是散装油,要仔细询问食用油的进货渠道,不要购买价格低廉、渠道不明的食用油。
常用的辨别劣质食用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看透明度,要选择澄清、透明的油,纯净的植物油呈透明状,透明度越高越好。劣质食用油颜色相对较深,并有沉淀物和杂质。二是闻气味,在手掌上滴一二滴油,双手合拢摩擦,发热时闻其气味,有异味和臭味的很可能是劣质食用油。三是尝口味,用筷子取一二滴油,口感带酸味或有焦苦味的油,说明已发酸腐败,可能是劣质食用油。四是听燃烧声,取油层底部的油一二滴,涂在易燃的纸片上,燃烧不正常且发出“噼啪”爆炸声,表明油的含水量严重超标且质量有问题。
新闻链接>>>>>>>浙江查抄100多吨"黑心油" 政府紧急排查
危害身体健康的地沟油经过“黑心”厂家的一番加工变成了白花花的“成品猪油”。8月24日下午,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温岭市繁昌油脂厂制售劣质食用油脂案件的查处情况:生产了100多吨“黑心油”的老板应福明被刑事拘留,台州市紧急开展食用油大排查,目前已查封扣押可疑猪油6万多公斤。
7月底,台州市卫生监督所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温岭市新河镇塘下村应福明的“繁昌油脂厂”以地沟油冒充食用油销往餐饮市场。8月3日凌晨,台州市卫生监督所会同台州市检察院、温岭市卫生局执法人员突袭了温岭市新河镇的“繁昌油脂厂”, 当场查获成品油5300公斤,原料油37600公斤,无标识的工业级棕榈油1800公斤。
经调查,这家油脂厂今年4月正式生产,至案发时已生产劣质食用猪油100多吨。据当事人应福明交代,该厂使用的劣质原料油分别从上海南翔和省内一些地方购入,先后共购进约170多吨。在温岭本地,也有许多人将地沟油、排烟机清洗下来的油、造皮革前的猪皮油等卖给应福明做原料。
经浙江省权威机构检验,“繁昌油脂厂” 成品精炼猪油样本酸价是17.305毫克/克,为国家食用油标准1.5毫克/克的11.5倍多。
案件发生后,台州市随即成立了专案组,多部门联合办案,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分别开展了调查取证工作,目前已基本查清该厂原料购进渠道和产品销售网络,并封存了已流入市场的该厂产品16500多公斤。鉴于当事人行为已涉嫌犯罪,8月11日,应福明被刑事拘留。同时,台州市立即食用油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000人次,检查各类食用油经营使用单位2129家次,查封扣押可疑猪油62750公斤。检查发现,目前查封的劣质猪油除温岭繁昌油脂厂生产外,还有大量劣质食用猪油从义乌、萧山等地流入台州。
为什么现在食用油价格这么高?是国家经济调控失控了?
价格上调也是中粮集团现放出来的,因为原料的涨价,很多食用油厂家已经不敢生产很多的油了,因为不划算,几乎在赔本做生意。
这时候中粮集团的涨价也是看到市场的危机才提出的,为了缓解各厂家的压力,避免市场由于厂家减少产量而混乱。
感觉国家的政策还是很及时的,我家就在原料产地,今年的原料生产较往年要少,油料涨价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食用油涨价?
食用油开始新一轮调价潮 部分品牌涨10%-15%
福临门最低涨10%;本月中下旬卖场将调价完毕
记者昨日从国内两大食用油生产商福临门、金龙鱼获悉,12月伊始,食用油开始了新一轮的涨价。其中福临门大豆油、调和油、菜子油等油品涨价幅度在10%-15%;金龙鱼旗下大豆油、菜籽油的提价幅度在6%-6.5%。
涨价涉及全系油品
福临门所属的中粮集团相关负责人昨日透露,从12月1日起,开始陆续向全国终端零售商发布福临门的提价通知,“此次提价涉及的油品范围比较广,大豆油、调和油、菜子油等几乎全系列的油品品种都在提价范围之内。”该负责人说,这次提价的幅度在10%-15%。
金龙鱼方面昨日则表示,提价是从这两天开始的,旗下每个油品的提价幅度都不太一样,两大主力油品大豆油和菜子油,提价幅度在6%-6.5%。如金龙鱼5L一级大豆油每桶从45.9元涨至48.9元,5L一级菜籽油每桶从48.9元涨至50.9元。
此外,昨日有消息称,金龙鱼调和油上涨10%-12%。
本月中下旬落实到位
关于终端卖场方面何时提价,中粮集团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预计本月中旬或下旬终端商超方面会把价格调整完毕。”
金龙鱼方面昨日表示,“预计从这两日开始陆续向卖场发布涨价信息到最终的落实到位,需要两周的时间。但是有些卖场的库存量会比较大,面临着消化库存的问题,因此可能没有这么快就涨价。”
11月底,在北京批发市场,大豆油的批发价已经开始上涨,金龙鱼、福临门大豆油每桶批发价较11月初涨了2.5元左右。当时市场上就有人预测称,食用油批发价的上调必然会殃及到终端零售市场。
上述中粮集团负责人表示,食用油这一轮提价,主要是受到国际行情的影响,目前原料的涨幅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设定的食用油价格涨幅。金龙鱼也称,“面临的原料成本压力很大”。
物美集团公关总监富宇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还没有接到厂家的涨价通知。另一家北京超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几天前收到了厂家的口头提价通知,但是具体的涨价通知单还没有收到。本报记者 李静
- 专家分析
“食用油涨价不会引发通胀”
食用油价格的新一轮上涨是否成为引发通胀的诱因?
昨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分析称,食用油的价格上涨是由其本身的周期决定的,和原料的涨幅及市场的供求有关,而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量增多造成的。
“食品等商品价格因为自身周期或原料等原因导致的价格上涨都是由市场规律自身调节的、属于正常现象。市民不用担心这会引发通货膨胀。”刘福垣说。
据了解,最近一两天,国际大豆的到岸完税价从3500多元/吨涨到了3900元/吨,而东北大豆由于年初的旱灾而减产,农民又对国家托市收购价格有一定预期,惜售心理严重,使得国产大豆价格攀升。(新京报)
相关报道:
食用油下周起价涨一成 一批小老板提前备油
鲁花率先发出花生油涨价通知 福临门跟进
各地情况:
金龙鱼5升调和油涨5元 杭州食用油全面提价
广州食用油集体提价10% 为今年第三波涨价
湖北食用油价格全线上涨 多个品牌上涨10%
北京花生油价格将上调 鲁花通知提价10%
延伸阅读:
专家称国际粮商操纵致我国食用油价大涨大跌
全国蔬菜食用油肉类等价格趋涨
水电成品油等民生产品接连上涨加剧通胀预期
成思危称中国存在通胀危险 将成明年经济隐忧
非转基因食用油销售情况
销售不怎么样,市场前景很广。我的朋友都没有买的
1、今年4月和5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北京、广州和上海三地市场采样,包含21种休闲类食品。近日,“绿色和平”公布的结果显示,日资上海江崎格力高公司和德国麦德龙集团生产的5种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其中,格力高公司生产的菜园小饼(番茄味)、百力滋(特浓番茄味)、百奇(牛奶味)和可珑(牛奶味)的样品中,都检测出含有转基因成分。这几种食品在我市各大超市均有销售。
2、2002年4月8日,卫生部发布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其中规定:食品产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或表达产物的,要标注“转基因××食品”或“以转基因××食品为原料”。转基因食品来自潜在致敏食物的,还要标注“本品转××食物基因,对××食物过敏者注意”,否则将进行处罚。
铁杆“粉丝”很受伤
自从在媒体上看到“格力高麦德龙在华销售转基因产品”的新闻后,朋友李**就再也没买过格力高“菜园小饼”,而以前,菜园小饼则是她最喜欢吃的小零食之一,三天两头要去买包吃吃。
“‘菜园小饼’等多款格力高休闲食品和麦德龙自有品牌饼干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近日在公布这一项检测结果的同时,还透露,这两大企业在其本土却向消费者做出了“拒绝使用转基因原料”的承诺。据介绍,这些产品可能使用了源自转基因大豆(3285,5,0.15%)或转基因玉米(1648,-15,-0.90%)的原料。
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经媒体传播开来以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项近4000人参加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有96%以上的消费者认为,格力高和麦德龙的这一做法实在不应该。
“身为消费者却毫无知情权,我觉得所谓的‘国际大牌’这样愚弄自己的消费者很不应该。”曾经的“铁杆粉丝”李**坦言很伤心,以后再购买这些产品要“好好想想了”。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类食品平时销量很好。然而相比于像李**这样的消息灵通人士,更多市民对此次转基因事件一无所知。在各大超市,格力高公司生产的几款“涉基”依然留在架上。超市工作人员对“转基因”一事毫不知情,并称“未接到任何有关下架的通知”。现场,仍有不少消费者正在货架前仔细挑选心仪的口味。问及有关“查出转基因成分”的消息,绝大多数消费者回答“不清楚”。
常见的还有转基因食用油
那么,除了这些“隐身”的转基因食品,超市里常见的、公开标注的转基因食品还有哪些?
记者在超市中找了一圈,发现最常见的是转基因食品当属食用油。绝大多数食用油都有“本品加工原料中含转基因大豆”、“本品由非转基因大豆加工而成”之类的特别说明,而在价格上,也是非转基因的食用油比转基因的更贵一些。在一家大型超市的促销柜上,记者看到,同样是某知名品牌的食用调和油,非转基因的价格为56元左右,而转基因的价格只要46元左右,虽然规格相同,但价格上却要相差10元左右。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超市销售的大豆调和油、大豆色拉油大部分都是用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加工而成。作为消费主流的调和油,其90%以上的配料都采用了转基因大豆色拉油。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在挑选食用油时,主要考虑的是油的价格、品种、品牌等因素,并不留意是否转基因。据了解,目前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尤其对转基因食用油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有报纸曾经报道,单在上海市就有62.8%的受访消费者不知自己食用了转基因食用油。
同时,对转基因食品,有些消费者表示“如果知道是转基因食品,坚决不会购买。”挺着7个月大肚子的准妈妈陈女士说,她会尽量不购买转基因食品,除非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少数消费者表示,在选购食品的时候,会特别留意外包装上有没有“转基因××食品”、“以转基因××食品为原料”、“本品转××食物基因,对××食物过敏者注意”等标志。不过更多的消费者还是表示,“并不会十分留意是不是转基因食品”,而是对产品的牌子和价格很在意。
转基因安全性尚无定论
目前,世界上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还没有定论,在学术界,也是争议不断。支持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并不可怕,甚至在很多方面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转基因作物能有效预防病虫害,还可减少农药残留等。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现一种批准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作用。
但是反对者的声音也很响亮:虽然没有证据显示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但同样不能排除其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此外,其毒性、过敏性、环境污染以及营养问题等都存在疑问。
那么,在转基因食品广受争议的情况下,市民应该如何选购呢?
专家表示,市场上售卖的转基因食品,都是经过国家相关质检部门检测的,但非转基因肯定更安全放心。吃不吃转基因食品都由市民自己拿主意,比方说食用油,如果市民担心,可改吃其他没有注明转基因成分的油,比如花生油、橄榄油、非转基因菜籽油等,安全性会更高一些。消费者购买前,可以查看食品标识,仔细阅读产品包装上的文字说明,或者向相关部门咨询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特性,选择性地购买。
■延伸阅读
转基因食品,是指将某些生物的基因植入别的物种,使其遗传物质朝着人们希望或喜好的方向发生改变,比如使它的外观更漂亮,营养更丰富等等。由于转基因生物的长期食用安全性还存在巨大争议,保护消费者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我国2002年3月起开始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是1993年投放美国市场的西红柿。至今才短短几年,动物来源的、植物来源的和微生物来源的转基因食品发展非常迅速,各种类型转基因食品应运而生。而与转基因食品的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也接连发生———
国外:
2000年5月17日,英国的一些农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种植了转基因物质污染的油菜子,造成了英国鸟类数量的大幅减少。
2001年2月,美国最大的食品制造商卡夫食品公司因产品中的转基因配料而遭遇来自公众的巨大压力。
2002年11月12日美国农业部宣布隔离了100万斗的大豆,因为这批食用的大豆被含有药物化学品的转基因玉米所污染。
国内:
从1999年9月24日起,有近112种产品被中国(香港)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它们都是一些大名鼎鼎的品牌:雀巢(Nestle)、乐天糕(Lotte)、旺旺薯片(WantWant)、品客薯片(Pringles)、美极鲜酱油(MaggiLiquidSeasoning)、顶好调味(Bestfood)、朝日啤酒(Asahi)、麦斯威尔咖啡(MaxwellHouse)、新奇士橙汁(Sunkist)等。
2001年4月初,北京检疫部门对进口的炸鸡粉进行检测,确定十多个样品中,有3个样品含有转基因玉米成分。
2002年6月3日,北京举行的“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学术研讨会”称,中国的转基因抗虫棉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据专家测算,截至目前,进入中国人食物链的转基因食品起码超过2000万吨。由于转基因食品原料基本上来自进口,一些跨国公司实行双重标准,在持保守态度的欧洲,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而在中国,则是瞒天过海,因此,市场上还有多少转基因的“匿名者”,至今仍是个未知数。
最不健康的油是什么油?是大豆油吗?
最不健康的油是什么油?是大豆油吗?
食用油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一种调味品,烹饪任何菜肴都少不了,选择食用油对一家人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市面上出售的食用油类型各种各样,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常见的植物油有豆油、食用油、植物油、葵花油等。
目前健康饮食问题高发,再加之许多服务平台曝出了吃一些食物造成中毒了或是生病的新闻报道,大家对入口的食物愈来愈慎重,尽可能选择翠绿色食物,对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的质量规定也变得越来越高。
大豆油大豆油是以大豆中压榨获取出去的一种油,通常人们称作“大豆食用油”,是最常见的烹调油之一。大豆油在一些地区又被称作黄豆油,说白了便是用黄豆压榨生产加工获得的食用油,黄豆关键出产于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各地区,原料容易得到。与别的食用油原料对比,黄豆的含油率较为低,仅有16~24%,为了更好地完成效益最大化,生产厂家在压榨黄豆油全过程中一般会应用浸取来获得黄豆中的绝大多数植物油脂,因此目前市面上能见到的大豆油大多数是由浸取生产制造的制成品。
大豆油与别的食用油对比有一个缺陷很显著,那便是保存期较为短,仅有一年,食用油一般展现淡**,性价比高的大豆油为淡**,通过塑胶瓶看上去清亮全透明,无沉淀,都没有刺鼻的豆味,温度小于0℃以内的高品质大豆油会出现植物油脂结晶体进行析出。
大豆油脂带有充足的脂肪酸及其不饱和脂肪酸,吃大豆油可以协助降低血脂,调整胆固水准,一定水平上还能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大豆油中包含的豆类食品不饱和脂肪酸是别的食用油中所没有的,可以推动脑神经及微血管的生长发育和生长。
大豆油中带有脂肪酸、亚麻油酸、维他命D等多种多样营养元素都非常高,与此同时有不错的食疗保健作用。
这3种油最好不要买1、开封超出三个月的食用油
一般来说,食用油的有效期一般在18~24个月,通常指的是没有开封的密闭情况下,开封后通常只有保持在3~5个月。早已开封了食用油最好是在三个月内所有吃了,以防霉变。
霉变食用油对身子有较大的伤害,一次性吃许多或是长期性小量服用有可能会造成食物中毒事件,轻则发生消化不好反映,比较严重的情形下有可能会毁坏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病症。
2、棕榈油
棕榈油是以棕榈树果子中压榨出去的食用油,烟点较为高,高温加温下不易起烟,用这类油炒的食材颜色艳丽、味儿脆爽,棕榈油价格平价,再配上可靠性好,因而在食品行业中被广泛运用,适用于油炸食材。
殊不知棕榈油中大部分为饱和脂肪,摄取太多会加快肥胖症,提升患肥胖病、高血脂症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因而提议大家尽量避免吃或不要吃,减少生病风险性。
3、黄油
制作面包、点心时一般会使用无盐黄油。黄油是以鲜牛奶中所获取的一种人体脂肪类化合物,带有较多的饱和脂肪,提议各位在平常选购点心、生日蛋糕时尽量避免选含黄油的食品类。
对于今天所说的内容,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都可以留言一起讨论,期待你的回复哦!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帮忙点赞 、评论、转发和收藏。
食用油致癌物是“浸出”产生的吗?
传统上,植物油是“榨”出来的。所以,当消费者听说有的油是用“有毒”的化学试剂“浸出”来的,本能的感觉就是“这玩意儿肯定不安全”。而某茶油的浸出品种被曝出“致癌物”超标,更让公众对这种“非传统”工艺的疑虑达到了新的高度。茶油中的致癌物是什么?为什么传统的“压榨油”没有,而“浸出油”中就超标了呢?
实际上,植物油的“浸出法”是现在的国际主流。在发达国家,已经很少有传统的“压榨”工厂。所谓的“浸出”,是用一些非常容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最常用的是正己烷(或者以正己烷为主的混合溶剂),去“浸泡”打碎的油料种子。因为植物油与这些有机溶剂的亲和力更强,所以几乎所有的油都能跑到溶剂中。把溶剂与油的混合物与油料残渣分离之后,稍微加热,就可以除去这些溶剂,从而得到“粗油”。“粗油”经过进一步纯化精炼,最后就得到了纯净澄清的植物油。虽然说正己烷这样的有机溶剂确实有一定毒性,不过因为它极易挥发,所以几乎不会残留在油中。根据美国环境署制定的正己烷安全标准,以及浸出油中可能的正己烷残留,一个人每天吃上几十斤浸出油也达不到有害的量。
与“压榨法”相比,“浸出法”所需要的设备和工艺要更加复杂,但其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浸出法几乎可以把油料中的油全部提取出来,而“压榨法”按照具体的油料和压榨工艺,只能获得百分之七十甚至更低的产率。对于食品来说,这样的差别可以算得上革命性的了。
“茶油致癌物超标”事件中的“致癌物”叫做“苯并芘”。它其实不是现代工业的产物。任何有机物的燃烧,都会产生苯并芘。所以,当原始祖先学会用火烤肉之后,人类就开始了摄入苯并芘的历史。即使是在天然的水源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苯并芘。
苯并芘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高浓度的苯并芘能够诱导癌症的出现。至于人类的摄入量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科学上还没有明确的数据。不过,因为它对于人体没有丝毫价值,而人们又可能从各种渠道摄入,所以主管部门的要求是越低越好。比如美国的饮用水标准中苯并芘的“目标含量”为零。但是,因为它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零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美国政府制定的“实际控制标准”是每升水中不超过0.2微克。据估计,如果一辈子饮用含有这个浓度苯并芘的水,增加的癌症风险大致在万分之一的数量级。中国食用油中的苯并芘安全上限为每公斤不超过10微克。考虑到人们每天吃油的量只有喝水量的几十分之一,这个“安全标准”还是合理的。
按照新闻媒体的报道,茶油中的苯并芘超标其实是厂家违规操作导致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取最后一滴油,厂家对油料残渣进行了反复高温加热。任何有机物在高温下都可能产生苯并芘,油料残渣自然也不例外。最后,这些苯并芘被“浸取”到了油中,于是有了苯并芘超标的茶油。
显而易见,“浸出法”本身并不产生致癌物,茶油本身也不含有致癌物。超过国家标准许可的苯并芘,是厂家为了增加产率而不顾产品质量的结果。问题的解决不是拒绝茶油(当然,它的不实宣传以及很低的性价比是另一回事)、不是拒绝“浸出油”、也不是回归传统的榨油作坊,而是——厂家合理规范的生产流程,以及主管部门的有力监管。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