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到底是怎么变成的?

2.尼日利亚

3.说说国际油价及其对上游人的那些影响

4.谁知道80年代的世界原油价格大概是多少啊?

石油到底是怎么变成的?

1998年的油价多少钱一升_1998年油价暴跌

解释太累了。。我直接转发知乎大哥的给你自己看吧。。。

石油的消息零几年就放出来了,怎么没人信呢?石油是很多的!很多的!很多的!!多到按照19年的耗油量,够你用一千年都用不完!!!

下面片段是17年新浪新闻的报道

作为当今世界工业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来源(成油机理)却一直众说纷纭。最流行的是生物变油和石化变油两种学说。前者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而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不免让我们发问,难道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对如此重要的能源竟然还无法探求其根源?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其实并不是人类科技无法触及,而是作为“黑金”的石油,实质上牵涉了太多的利益在其中,使其真相无法公诸于众。

生物变油理论的来源

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抛出一篇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石油峰值论”。论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亿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但这个核心理论只是个假设,并没有任何的科学实证,却成了近代“生物变油”理论的主要依据。

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用来估算美国石油储量的方法与科学没有半点关系。他创造化石燃料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对“石油峰值论”提供理论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总量是有限的(再生部分可以忽略不计),可开采的区域仅限于古生物大量沉积的基岩,而迄今为止所有可能产生这种石油的地方全都已经被勘探过了,也就是说石油不可能再多了。

同时,他还承认在他发表石油峰值论之前,事先把论文送给某位英美石油巨头的董事长过目,这位董事长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高估”石油储量的观点分庭抗礼,并要求他在论文中估算出石油的最大储量。(威克斯是美国当时最具权威的石油储量专家,他当时预计美国石油储量就有4000亿桶,而且不断调高预期,如果威克斯理论成为主流,石油巨头们如何维持甚至拉高油价呢?)

哈伯特心领神会,随即提出美国储量只有1500-2000亿桶,而全球石油终极储量只有1.25万亿桶,在1970年将达到开采峰值。而石油在广泛使用半个多世纪后,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全球原油储量仍有1.8-2.2万亿桶。

他说,为了让自己的理论看起来真实可信,他必须变成权威专家。因此,他将“高斯曲线”稍加改动后冠名以“哈伯特曲线”,而事实上这些曲线的改动只是他臆想出来的。根据自己臆想的曲线,反推某段时间的石油产量,而并不涉及任何数学逻辑。

真相只有一个,这是一场

那世界上难道没有人知道真相吗?当然不是,哈伯特不可能一手遮天。

1980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石油地质学家迈克尔·霍尔布蒂对哈伯特的理论提出质疑,并认为石油开采量会不断增加。但石油巨头们对此充耳不闻,他们手握石油峰值论这柄“尚方宝剑”,甚至将“生物变油”写入地质教科书,异口同声地认定石油是“化石燃料”,是地下埋藏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因此资源必然有限。并通过对媒体的控制,使这种观点成为世界主流共识。

其实早在1950年代初,苏联就发现了石油来源的全新理论。苏联科学家组成了跨学科队伍,在政府设立的秘密基地里仔细研究了西方有关石油和天然气来源的科学文献。研究结果让这些科学家大吃一惊,他们的结论是,美国人所称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论纯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储量也不像美国人说的那样非常有限,事实是世界上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多。1956年,宣布了团队研究结论:“原油和天然气与地下埋藏的生物没有内在联系,它们是地球深处涌出的太初物质。

如果苏联人是对的,那么地球上的石油总量只与地层深处碳氢有机物的数量有关,而这些物质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那人类能获得石油的数量只与钻井深度有关。而且,苏联人还发现废弃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复,即“自充式”油田。他们认为,石油是在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下自然生成的,与钻石的生成条件相仿。是地壳深处的太初物质,在高压下冷喷发进入地壳浅层地带。

苏联方面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成果斐然。被西方科学家认为是晶基地质不毛之地的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那里一共钻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业开采价值,成功率高达60%(美国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里发现的油田面积可以与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战时期,苏联科学家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作为国家高级机密,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五角大楼才开始意识到苏联掌握理论的战略意义。美国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国大肆抢占石油资源的同时,苏联人却在埋头苦干,在号称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亚勘探出11个大油田和1个超级油田,使苏联在198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苏联人用一个假设讽刺西方石油化石学说: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尔油田为例,按照石油化石学说,要生成该油田已产出的石油,需要一个长、宽、高各30公里的立体空间,在里面填满恐龙肉,而且还要100%转化为石油。这简直是荒诞至极。

石油利益链需要谎言

1998年,俄罗斯、非洲、亚洲都发现了许多大油田,全球油价暴跌,这时“哈克特现象”再现,英美石油巨头再次抛出石油峰值论的升级版,授意爱尔兰石油地质学家科林·坎贝尔和法国石油地质学家让·拉哈瑞尔联名在《科学美国人》上刊发标题为“廉价石油的终结”的文章。文中再次预测石油产量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测不攻自破。

在石油服务企业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迪克·切尼对坎贝尔的观点表示赞同,强调石油是一种稀缺资源,战略意义重大。2000年11月,切尼同小布什搭档在美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副总统。上任后他们很快将黑手伸向了中东,出兵伊拉克。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切尼的中东石油战略,就是将石油抢过来,送给英美的大石油公司。

由石油商人出任政要,并为其背后的利益集团代言,这种政商勾结在美国屡见不鲜。他们主导了各种阴谋的实施。石油链条将各方利益的串联在一起……

西方精英们长期肆意操纵各种商品的价格。在这种背景下,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变化,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主导石油价格的英美集团的利益诉求。只要这种利益主体的控制力还在,就将会作为终极因素而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干扰并最终决定产品价格。

他们打着民主的旗帜,喊着维护世界安全的口号,目的是掠夺和控制石油——这一世界工业的命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以阻碍世界科技文明进步为代价,限制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建立服务于自己体系的国际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催生经济萧条,制造恶性通胀;发动军事战争,建立单极霸权;使用“休克疗法”,限制他国工业发展;石油价格人为挂钩美元,扰乱全球经济秩序;控制媒体误导大众,延误科技文明进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无尽的饥荒、痛苦和死亡……

1914年至今百年间,赤裸裸的石油战争从未停歇,政治精英们对石油的觊觎从未停止。他们为此编造了一个个惊天谎言。也许谎言还会继续,但真相终将浮出水面。

责任编辑:刘万里

我比较懒,懒得自己写了。主要其他回答实在看不下去了,找了新浪的报道,直接复制了。其他更权威的网站也有相关的分析报道。诸位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位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尔河中下游,东临喀麦隆,南濒几内亚湾,西接贝宁,北接尼日尔。人口总数13388万人(2003年),为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人口大国之一。国土面积92.38万km2,其中陆地面积91.08万km2,可耕用的土地面积约占30.96%,永久作物面积占2.79%,其他土地面积占66.25%;可灌溉面积达2330km2;海域面积1.30万km2。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地,南部为低山丘陵,沿海为带状平原。边界线长约4047km,海岸线长853km。尼日利亚高速公路里程达32105km,铁路里程达3557km,原油输油管线总长达2042km,油品管线达3000km,天然气管线500km。

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约411亿美元,其中石油业占42.40%,农业占29.20%,服务业占24.10%,制造业占4.00%,其他0.30%。

一、矿产资源

尼日利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探明储量的矿产达34种,矿山约4000个。其中能源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沥青;金属矿产有铁、铅、锌、锡、金、铌、钽、钨、锆、钼等;非金属矿产有滑石、石膏、重晶石、高岭土、石灰石、大理石等。

石油、天然气 尼日利亚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第十四届世界石油大会估计,其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402亿桶(表1),居非洲第二位,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7.19万亿m3,居非洲第一位。据美国《油气杂志》2002年终号报道,截至2002年底,尼日利亚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40亿桶(折合32.74亿t),占世界总储量的1.98%,居世界第十位;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35092.00亿m3,占世界总储量的2.25%,居世界第八位。尼日利亚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岸盆地,包括尼日尔河三角洲及近海水域,为非洲海岸区含油气最为丰富的地区。

煤炭 尼日利亚的煤炭为世界上低硫和低灰分的最好的烟煤之一,煤炭资源量约40亿t,主要分布在17个煤田,目前的探明储量约6亿t。为西非惟一产煤国。

沥青 尼日利亚沥青储量巨大,估计达420亿t,几乎比现有的石油储量多一倍。

锡 尼日利亚锡资源较丰富,主要集中在尼日利亚中北部。分原生矿和砂矿。原生锡矿床产于侏罗纪的年轻花岗岩及前寒武纪的老花岗岩中,这些花岗岩的展布受一系列环形断裂控制。原生矿床的品位均不太高,目前开采的大多为第四纪砂锡矿床。较著名的有卓斯高原锡矿区,它位于卡诺以南约240km,矿区中锡、铌和钽储量分别为7.9万t、2.66万t和1600t。

表1 尼日利亚矿产资源估算储量统计

铌、钽 尼日利亚是世界铌、钽资源的主要产地之一,其储量分别为63500t和3175.2t,储量基础为9077t和4536t(1989年),大多产于该国中、北部的锡矿床中,以铌铁矿和钽铁矿的形式与锡石共生。

铅锌 铅锌储量为120万t,主要分布在8个州,其中在贝努埃盆地有阿麦加、尼也巴、阿巴卡利基。尼中部偏东地区铅/锌保有储量达500万t。目前尼政府鼓励合资企业开发全国的铅/锌矿。

铁 铁矿石储量达30亿t,主要分布在Kogi、Enugu、Niger、Zamfara和kaduna。其中Kogi和Enugu地区铁矿石勘探程度较高。

滑石 尼日利亚拥有丰富的滑石资源,为世界滑石资源大国之一,估算的滑石储量为4000万t,且滑石品种多样,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Niger、Osun、Kogi、Ogun及Kaduna州。目前,在Niger州年产3000t的滑石厂是尼惟一一家滑石厂。滑石用途广泛,因此在尼开采滑石既可满足本地市场需要,亦可出口。

石膏 石膏是水泥生产的重要添加材料,也可用于生产熟石膏与粉笔。尼石膏资源约10亿t,分布在多个地区。目前,尼急需扩大石膏的开采满足市场需求。

黄金 尼西南部片岩带已探明有黄金冲积矿及原生矿。储量以冲击矿为主。目前,均为小规模开发。尼政府鼓励私人投资者购买黄金原生矿的独家开采权。

二、矿业生产

尼日利亚矿业发展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5世纪欧洲人进入该国之前,西部的当地居民就在采冶锡矿石了。煤也是该国开发较早的矿种之一,但总体矿业规模一直很小,直到20世纪60年代石油工业的迅速崛起,才使矿业成为该国经济的支柱事业。但目前矿业发展不平衡,矿业产值的绝大多数来自石油工业,尼日利亚经济主要依赖石油工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0%、政府收入的80%和国家外汇收入的90%~95%均来自石油工业。目前除石油天然气工业外,其他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程度都较低,勘探开发潜力较大。

石油和天然气 尼日利亚第一个油田—7奥洛伊比油田发现于 1956年。该国 1958年正式生产原油。1962年开始与外国公司合营,石油工业迅速发展,70年代达到巅峰状态,年产量保持在1亿t左右(表2)。

表2 尼日利亚主要矿产品产量

目前,尼日利亚是欧佩克成员国之一,也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2002年石油产量为9860万t。

煤 历史上煤炭工业曾在该国工业中占有重要位置,1960年煤产量将近100万t,但由于后来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沉重地打击了煤炭工业。2001年产煤仅3.5万t(均产自埃努古地区的4个矿山),远远低于它的潜力。

钢、铁 尼日利亚铁矿资源丰富,但铁矿石品位较低,目前,主要产自夸孜州奥克内附近的伊塔佩的两个露天矿,年产矿石30万t。尼日利亚钢铁加工业比较发达,本地产的矿石明显不够,大量原料需从国外进口。位于本代尔州的一家钢厂直接加工从利比里亚和巴西进口的铁矿石进行生产,另有3个轧钢厂使用从西欧进口的钢坯进行生产。1998年钢产量为0.2万t。政府还引进前苏联技术在夸拉州的阿贾奥岸滩建一个更大的钢厂,投产后生产能力将成倍增长。

锡 尼日利亚锡矿生产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成绩。1919年锡金属产量为5718t,1965年达到9700t,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国际市场供大于求,使其锡产量逐年下降。目前,尼日利亚是锡生产国联合会成员国。每年的生产份额为1500t,2001年锡产量为25t。

尼日利亚矿业总产值较大。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缺乏资金和管理人员。政府正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尼日利亚政府较重视对外贸易,为非洲主要贸易国。2002年尼日利亚贸易出口量达173亿美元(离岸价,下同,表3),贸易进口量达136亿美元,贸易顺差为37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为原油、咖啡豆和橡胶,其中石油和油品占其出口总量的95.0%;主要出口贸易伙伴为美国(占32.3%)、巴西(占8.3%)、西班牙(占7.2%)、印度尼西亚(占5.9%)、法国(占5.6%)和印度(占4.0%)。主要进口商品为机械、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制造原料和食品,主要的贸易伙伴为英国(占9.6%)、美国(占9.4%)、中国(占9.3%)、法国(占8.7%)、德国(占6.8%)、韩国(占6.1%)、荷兰(占5.2%)和意大利(占4.7%)。

表3 近年来尼日利亚进出口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尼日利亚为世界第九大石油出口国,石油出口收入约占其国民收入的二分之一,外汇收入的95%来自石油出口。1999年3月以来世界原油价格飞涨使尼日利亚的石油出口收入大幅度增加,由1998年的98.5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09.75亿美元,增长了112.83%,2001年石油出口收入达208.27亿美元,2002年石油出口量达190万桶/日,石油出口收入达172亿美元,占其外汇总收入的90%。尼日利亚石油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为继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加拿大和委内瑞拉之后,美国第5大石油进口国。

尼日利亚从1999年开始LNG出口,出口量逐年增长,由1999年的7.4亿m3增加到2002年的78.4亿m3,增长近10倍,2002年尼日利亚LNG主要出口到意大利(35亿m3)、西班牙(16.1亿m3)、土耳其(12.7亿m3)、法国(8.0亿m3)、葡萄牙(4.3亿m3)和美国(2.3亿m3)。

三、石油工业发展

尼日利亚为非洲第一大石油生产国,石油产量居世界第十一位,为欧佩克组织的重要成员国,石油工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尼日利亚最早的石油工业完全被外国石油公司所垄断,1934年壳牌-达西公司最早取得了石油勘探权,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湾、莫比尔、德士古等跨国公司纷纷进入尼日利亚石油市场,外国公司控制了尼日利亚石油工业的上游和下游。为了收回石油资源的主权,独立后的尼日利亚政府主要通过颁布石油法、建立国家石油公司(NNOC)和参加欧佩克组织等途径努力摆脱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石油法规定尼政府与在尼日利亚经营的外国公司享有同等参与权,通过对外国石油公司实行参股,并不断提高参股比例,逐步从外国公司手中收回石油资源主权,1979年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在各外资公司中的参股比例已达60%,自此彻底扭转了受控于外国资本的局面。目前对最大的外资公司壳牌公司(shell)的参股比例达55%,对其他的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雪佛龙德士古(ChevronTexaco)、埃尼/Agip(ENI/Agip)和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TotalFinaELF)的参股比例达60%。

20世纪60年代尼日利亚石油产量为15万桶/日,80年代随着OPEC部分市场份额的损失,特别是北海油田对尼石油形成强力竞争,导致尼石油大幅减产,1987年尼石油产量锐减至127万桶/日,石油出口收入仅为70亿美元,不足1980年的1/3。80年代末期产量逐步恢复,到1997年第四季度产量达到232万桶/日。以后随着OPEC配额减少以及尼日尔三角洲地区政治骚乱,产量有所下降。2000年产量再度回升到207万桶/日,2001年继续增至228万桶/日。2001年1月,OPEC将尼日利亚石油配额从207.5万桶/日连续消减到178.7万桶/日,使尼日利亚石油产量再度收缩。虽然尼日利亚对OPEC限产规定从未严格遵守过,2002年10月,尼日利亚石油产量超过OPEC配额达到194万桶/日,但仍然使尼日利亚石油产量受到较大限制。2003年因美对伊战争,OPEC提高了成员国的生产配额,2003年1月尼日利亚获配额为189.4万桶/日,2月为201.8万桶/日,目前最新配额为209.2万桶/日。2003年3月在尼日尔三角洲的Warri地区发生的社区冲突引发严重的地区骚乱,使日产量下降至81.75万桶日,从而导致世界原油市场价格波动,使国际油价从26美元/桶升至28.5美元/桶。

2002年石油产量为9860万t,居世界第十一位。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陆上,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5%。油田约250个,其中生产油田139个,生产井2586口。

目前,在尼日利亚从事油气勘探的国外公司有:英国BG公司、BP公司、雪佛龙德士古、埃克森美孚、埃尼/Agi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Sun Oil、Petrobras 和Tenneco公司。

未来3年随着新的深水油田投产,尼日利亚的石油产量可增加40万t/日。尼日利亚为世界第七大石油出口国,2010年前该国深水石油产量可超过100万桶/日。壳牌公司投资27亿美元建设的最大的Bonga新的深水油田将于2006年投产,Bonga油田位于距Niger Delta 120km的海域,水深1000~1100m,预测石油储量6亿桶。ExxonMobi公司的Erha油田将于2005年首次投产,该油田拥有储量1亿桶,产量可达15万桶/日。ChevronTexaco公司作业的 Agbami项目将于2007年投产,产量将达25万桶/日,该油田拥有石油储量10亿桶。

尼日利亚政府制定了长期石油发展计划将石油产量由目前的200万桶/日增加到2010年的400万桶/日,努力增加石油探明储量,将石油探明储量由目前的240亿桶增加到400亿桶。

四、矿业政策

尼日利亚原为农业国,1962年农业和其他非油气的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高达78.2%,20世纪70年代石油工业的崛起,农业和其他产业被忽视发展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其他非油气的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下降至1977年1.1%,而油气工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由1962年的13.3%猛增至1977年98.9%。90年代初由于尼日利亚政局动荡和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等原因,经济持续恶化,1992年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为低收入国家,1995年尼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1998年由于国际石油市场油价暴跌,使尼日利亚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1999年奥巴桑乔上台后,积极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大力扶持农业,加强石油、天然气和矿业等产业的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调整和复兴的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努力把尼日利亚建成西非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自2000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使尼日利亚经济形势趋于好转,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GDP)达417亿美元,增长率达3%;2002年约411亿美元,增长率达3.2%;估计2003年GDP的增长率 3.5%。

尼日利亚独立后对固体矿产资源的开发比较重视,首先对铁矿和煤炭进行了开发。规定所有的固体矿产资源归尼日利亚联邦政府所有,勘探权、专有勘探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均有固体矿产开发部颁发,并于1969年颁布了采矿法令和采矿法规。尼日利亚在矿业方面的重要的举措有:

·1970年在全国建立了几个铁矿山和钢铁厂,并组建了尼日利亚矿业公司,该公司的职责负责除煤炭和石油以外的所有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1995年组建了固体矿产开发部;

·1999年对1948年颁布的矿业法规进行了修订,在一些地区对投资者实行优惠的鼓励政策,这些政策包括3~5年的税收减免、延期支付矿区租用费和免除进口矿山设备的进口税费。

尽管采取了以上措施固体矿产在国民经济(GDP)中比例仍然很低,国家只对大型的矿山进行开发,小型矿山由于缺乏投资、不安全的矿山开采方法、破坏环境和缺乏技术使小型矿山违规生产,一些合法的小型矿山由于缺乏投资,对矿山的经济可采资源不能进行勘探。

近两年来,尼日利亚经济在市场化改革中进展缓慢,虽然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经济总量位居非洲第二,但民选政府执政后并未使经济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实现经济的多元化目标,从而使经济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尼日利亚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对石油的过分依赖,实现经济多样化,大力吸引外资进入非石油领域,加速私有化进程和积极发展国内中小企业,特别是在非石油领域大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尼日利亚政府鼓励私营领域为主导的矿业开发,并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联邦固体矿开发部制定的有关固体矿开发的鼓励措施,包括:

(1)3~5年免税;

(2)依据投资规模与项目情况延迟交纳特许使用金;

(3)探测、勘察支出尽可能资本化;

(4)加强矿区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供电;

(5)允许外商独资设立矿业开采公司。

尼联邦固体矿开发部负责为本土与外国投资者颁发勘探许可证。开采许可证的申请程序:

(1)公司首先向联邦固体矿开发部申请矿业准入证书。具体提交的文件包括公司注册证明(由公司注册事务委员会颁发)、技术水平与财务能力的证明文件。

(2)申请勘探权(简称PR),在PR规定范围内实施全面科学的矿物勘探。如进展顺利,即可在具体地点锁定具体某种矿物。

(3)公司向矿物所在地州矿产办公室申请独家开采许可证(简称EPL)。该许可证限定开采区域及矿物,依法开发面积不能超过22km2。一旦获得该许可证,公司拥有该区域开采专有权。根据地势特点,该许可证每1~2年需更新。公司在确信EPL规定区域内矿物开采量可达到规模经济数量要求时,即可申请采矿许可证(简称ML)。

2002年7月尼日利亚政府设立了固体矿产开发总统顾问委员会,主席由固体矿产开发部部长担任,委员由包括财政、通讯交通、电力钢铁、工业、环境和科学与技术等35个部门的部长组成。该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对现有的矿业法律和法规进行修订,使其对私人投资者更友好、更具吸引力;建议在固体矿业开发方面引入竞争和鼓励机制;建议为投资者提供尼日利亚潜在的综合地质数据和信息;制定尼日利亚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的勘探规划;制定获得固体矿产业技术专家的计划;对固体矿产开发部进行改革促进固体矿产业发展。该委员会制定了未来7年固体矿产的开发规划,该规划包括:加快固体矿业开发刺激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提高固体矿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制定2010年尼日利亚地方工业对矿产的消耗规划。短期内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在固体矿产开发部建立数据中心为投资者提供地质和技术信息,增加煤炭在发热和电力中供应使能源结构多样化。

尼日利亚矿业开发水平很低,绝大多数仍待开发,因此在尼日利亚矿业领域投资机会巨大。

说说国际油价及其对上游人的那些影响

转眼间,离开油气勘探行业已三年有余。这期间,国际原油价格起起伏伏,近期受到疫情影响更是令人乍舌的低到10多美元一桶,甚至在过去的4月期货市场中梦幻般跌到负值,真是活久见。被誉为工业血液的石油,竟然会比水还便宜!原油是否还会回到曾经辉煌的时代(100多美元/桶,巅峰接近150美元/桶)?从事石油勘探开发是否还有好的前景?相信很多人,尤其是石油人心中都存有这些问题。国际油价的急剧波动,时刻会牵动大家紧张的神经。自己的求学、职业经历也深深地受此影响,有必要扒一扒、扯一扯影响国际油价和石油人的那些来龙去脉。

一、极简国际油价史

让我们以布伦特原油为例回顾国际原油价格历史(布伦特原油产自北大西洋北海布伦特地区,低硫、轻质、品质佳)。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石油主要受西方国家石油公司七姊妹控制,原油价格长期稳定在2美元/桶以下。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涨至12美元/桶,70年代末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快速涨到40美元/桶。

80年代中期,沙特低价出售石油,非OPEC产油国产量增长,市场需求低迷,油价整体上回落,到1998年底跌至10美元/桶。

1998年金融危机过后,随着以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快速发展,对原油的需求大增。原油价格从十几美元一桶,一路高歌猛进涨到2008年接近150美元/桶。话说“爬的高,摔得惨”,紧接着的金融危机,将油价从巅峰快速拉入深渊,不足5个月,跌落至近40美元,如过山车一般。

随后,通过OPEC几次减产保价,各国政府积极救市,经济逐步趋稳,需求回升,油价反弹。殊不知,这期间半路杀出了程咬金——美国页岩油(从生油的泥岩、页岩中压裂采出来的原油)。美国页岩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膘肥体壮了。2011年,美国页岩油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2012年达到1亿吨,2014年达到2亿吨,2018年突破3亿吨(占美国当年原油9亿吨消费量的1/3),俨然成为原油市场的“杠把子”。原油供给大量增加,加上OPEC拒绝减产(意在通过低油价扼杀不具成本优势的美国页岩油),布伦特原油于2014年中6月从115美元左右跌至2015年底12月30美元左右。2018年,由于OPEC、俄罗斯的减产,油价曾一度回升突破80美元/桶。

谁也不曾想到,2020年突然肆虐的新冠肺炎,会对原油的需求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生产停摆、运输阻滞,数十亿人居家隔离,天上的飞机稀疏了,地上的道路通畅了……,原油价格也跌到了冰点……,现正缓慢艰难的回升之中。

二、油价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几何?

从国际原油价格的历史来看,本质上仍受供需关系的控制。影响供需关系的因素众多,主要有产油大国的增减产措施、消费大国的经济发展、相关技术的进步(勘探开发技术进步、燃油效率提升、新能源的发展等),其他的诸如战争、石油工人大罢工、异常天气、近期的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也会造成油价的急剧波动。

未来的国际油价会如何?

个人愚见,短期内新冠肺炎的影响下,生产和经济活动的萎缩,人们的出行活动大幅减少导致对原油需求快速下降;另一方面,原油的生产不能迅速减少(原油生产不是水龙头出水那样可随开随关),市场上原油供大于求的状况持续加大。后续随着各国生产的恢复,尤其是中国逐步取得抗疫的胜利,生产经济活动正迅速恢复,会加大马力将耽误的生产追回,原油的需求将逐步回升。相信疫情过去后,油价会迅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甚至会冲到一定的高位。

中长期看,油价应该会回到五六十、六七十美元/桶的合理范围,这是符合多方利益的。即使OPEC通过价格战逼迫不具成本优势的美国页岩油退出(目前已有公司破产),但这将是暂时的,因为谁也无法忍受长期的成本价或亏本出售原油。就算是产油成本极低的中东各国如沙特、科威特、卡塔尔等(生产一桶原油成本在几美元到十几美元),也难以为继。毕竟,以上诸国的财政、经济高度依赖原油出口,一向挥金如土的壕们因油价过低、收入减少而去吃土,是万万不能的。必定会通过适当减产,好让油价回到相对高点的位置,维持较好的财政状况。一旦油价回归较高水平,页岩油也就很快恢复繁荣,并且越来越顽强(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成本会逐步降低),如打不死的小强一般。

另一方面,虽然各国环保政策的趋严、各种新能源的蓬勃发展,会挤压煤炭、石油等碳高排放能源消费的空间。当前及较长一段时期内,尽管煤炭、石油占能源消耗比例将逐步降低,但绝对消耗量仍将缓慢增加。毕竟人口众多的中国、印度等国经济仍在较快发展,对能源的消费仍有较大的增长需求,2018年中印两国石油消费量增长占据全球增长的2/3。其他东南亚、非洲国家的GDP增长近几年表现也比较抢眼(如果没有水分的话)。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就会增加,众多发展中国家石油人均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缺口。

……

原油价格过低,不全是好事。油价过低,除了对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带来沉重影响外,还会对已经发展势头良好的清洁能源产业带来严重的打击,遏制其发展。而清洁能源是将来我们降低甚至摆脱原油高对外依存度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们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已成当务之急。

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三、对上游石油人的影响

好了,我们来看看国际油价的变动对上游(勘探开发)石油人的影响吧。

曾经,怀着那份热爱,自己报了这个行业的“黄埔军校”。印象中,那些高耸的井架、庞大的平台、如网的管道、机器的轰鸣,加上“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式的豪(教)言(育)壮(宣)语(传),很能让人热血澎湃。的确,你会感到这个行当搞的都是战天斗地的大事情,瞬间觉得很“荣光”。

十几年前,油价高涨红遍天,勘探开发如火如荼,石油主干专业(地质、物探、石油工程、储运等)的毕业生异常的抢手。就业根本不愁,愁的是该去哪家。大家找工作就是凑一个简历,去百货大楼淘一件穿起来人模人样的廉价西服,就静候三大油招聘军团的到来。主干专业毕业生供需比往往1比几,甚至1比10。在供不应求的关系下,主干专业的学生可带非石油类通用专业的男女朋友一同签约。优秀的甚至听说可以一带三(不限男女朋友);还听说有玩游戏挂了几门课的同学,在招聘会快结束时冲进体育馆,把证明自己是主干专业的学生证往招聘官面前一扔,也能签约。那时,石油主干专业学生走在路上都是春风得意、洋洋洒洒,用走路带风形容也不为过。多少通用专业学生梦想着转入石油主干专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年来,原油价格的惨淡、人员的饱和,三大油已不再组团进校招聘,和众多其他公司一样,采用网投、测评、择优组织面试,需求数量也大幅减少。学生们必须要下苦功夫,极尽展现自身才华,才有可能获得青睐,谋得一个岗位。部分石油主干专业学生要么转到通用专业和各种考证,要么在外找寻互联网、金融行业实习机会,为转行提前准备。那些光鲜亮丽的石油外企已纷纷撤出中国,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大厂成了学生们的理想雇主,趋之如骛。

职场中的上游石油人日子也不好过。各油气公司纷纷资产重组、削减支出、优化人员,部分人员被迫离开上游行业。国企虽然不裁员,但课题项目明显减少了很多,很多人闲了下来。外资油服公司,如斯伦贝谢、哈里伯顿更是项目大量减少,收入、利润大幅下滑,不断裁减人员。

相比传统行业的步履维艰,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迅速崛起,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些新兴技术也逐渐不断地融入到传统行业,促使传统行业不断提升效率,迎来再次发展的机会。油气勘探开发也不例外,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可视化技术(VR)、精准压裂、智能化海底工厂等,改变着传统的勘探开发认识和手段,“数字油田”、“智慧油田”的建设方兴未艾。认识的转变很关键,这个行业有时太过于注重经验,依靠惯性选择,历经了低油价的“洗礼”,想必会更加热情地接纳新思潮、新技术、新方法。正如在校生们的求职由过去的“等、靠、要”,到如今的“闯、干、拼”,正是一个积极的改变。

……

这是一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不只是油气勘探开发,无论哪个行业,唯有迎接它、适应它,提前做好准备,或许才会有凤凰涅槃。毕竟,时代的快车停靠时间很短,隆隆驶离后,没人愿意还留在站台。

谁知道80年代的世界原油价格大概是多少啊?

1972年原油价格大约为$3.00/桶,但是到了1974年,原油价格上涨了四倍之多达到$12.00。中东战争始于1973年10月5日叙利亚和埃及对以色列的袭击。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表达了对以色列的支持。因为这个原因,一些阿拉伯出口国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了禁运。阿拉伯国家削减了500万桶/天的产量。其中100桶由其他国家增加的产量所抵消。削减的400万桶/天的产量一直延续到1974年3月,代表了世界产量的7%。

如果还有对石油价格控制权从美国转移到OPEC的怀疑,那么在阿拉伯实施了石油禁运后便彻底消除了。原油价格在短短六个月之间上涨了400%,油价对石油供应的敏感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从1974年-1978年世界原油价格相对变动得比较平缓,价格从$12.21上涨到$13.55/桶。经过通涨调整的原油价格在这段时期保持稳定。

两伊危机:

伊朗和伊拉克危机导致了1979-1980新一轮的原油价格上涨。1978年11月-1979年6月伊朗革命导致了了每天200万-250万桶原油产量的减少。1980年两伊战争直接导致了伊拉克原油生产削减了270万桶/天、伊朗减少了60万桶/天。与这两次事件相联系,原油价格从1978年的$14/桶上涨到1981年的$35/桶。

美国油价控制-失败的政策?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在战后的能源政策,这一时期的油价上涨幅度可能会小很多。美国对在国内生产的原油实施价格控制以期减轻1973-1974期间油价上涨的冲击。一个显然的结果是美国消费者对进口原油比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多支付48美分。而美国国内的生产商则减少了相应的收入。

政策达到目的了吗?短期内由1973-1974原油价格高涨所造成的衰退减轻了。然而,它造成了其他影响。如果美国没有实施价格控制,那么国内的勘探和生产会大幅度地提高。并且原油高价将会抑制消费者的需求:汽车将会提高单位油耗的英里数,房子和商业建筑会降低对用油的依靠,工业生产将会提高它们的能源利用率。如果是这样,在1979-1980,美国会降低对原油进口的依赖,由两伊战争引起的原油供应的短缺对价格的影响也会大大减轻。

OPEC调控原油价格的失败

OPEC很少能够对价格实施有效控制。经常出现某一OPEC成员国违反协议的情况,而协议的基本要求是执行成员国的生产限额。1979-1980,面对不断高涨的原油价格,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不断对其他OPEC成员国提出警告,高油价将抑制对原油的需求。他的警告被当成了耳边风。日益高涨的油价在消费者中导致了若干反应:油绝缘装置在新房子中的应用、旧式房子提高了对油的绝缘、许多工业生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汽车提高了单位油耗的英里数。这些因素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对需求的影响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下跌。对OPEC不幸的是,衰退是暂时的,但是当石油价格降低,没有人匆忙地去移除房屋中的绝缘装置、没有人去替换高利用率的装备,许多对原油价格上涨的应对措施都是永久性的。

1986年12月OPEC设置的$18/桶的目标价格马上就在1987年1月被打破了。油价继续保持疲弱。随着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油价曾出现上涨,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油价进入了稳定的下降期,直到1994年以通涨调整的油价到达了自1973年以来的最低点。

价格循环出现了,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和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从1990-1997世界对原油的消费增长了620万桶/天,亚洲几乎增长了30万桶/天,从而推动了原油价格的恢复。

原油价格的上涨因为OPEC对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的低估和忽视而突然停止。1997年12月开始,OPEC逐渐把它们的限额从提高250万桶/天到1998年1月1日的275万桶/天。亚洲经济出现停滞,1998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自1982年以来首度出现下降。低消费量和OPEC的高产量促使价格呈螺旋型回落。作为回应,4月,OPEC削减了125万桶/天的限额,7月继续削减了133.5万桶/天。然而至1998年12月,价格继续回落。OPEC于1999年4月继续削减171.9万桶/天的限额,才使得价格出现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