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铝门钣金价格-特斯拉车门钣金
1.浅谈特斯拉被约谈,中国人热衷特斯拉对BBA的威胁有多大?
2.充电和烧油汽车有哪几种品牌?
3.特斯拉大战拼多多,不能只看到品牌价值和销售模式
4.马斯克的巨型机器曝光,造车就像造玩具一样简单
浅谈特斯拉被约谈,中国人热衷特斯拉对BBA的威胁有多大?
3月10日,最近负面新闻最多的厂家之一——特斯拉(上海)被相关部门约谈,针对特斯拉Model?3车型部分车辆“违规装配HW2.5组件”问题约谈了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
责令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按照《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立即整改,切实履行企业主体责任,确保生产一致性和产品质量安全。
可惜,3.15晚会延迟了,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了吧?
别说什么奔驰、一汽丰田原本可能上3.15晚会,真正最容易上3.15晚会的汽车品牌,最大几率其实是特斯拉。
“调包”芯片这样的行为,本身来说就是违法的,可以名正言顺的申请假一赔三。而北京奔驰铝换钢、一汽丰田“机油门”,都是可以通过召回来解决的,且并不能说明其减配,因为并没有承诺各位要给铝制门或者进口发动机。
同时特斯拉也是股比开放后的第一个外资品牌在华建厂,但问题就是它的利益链比合资品牌简单太多了,而且埃隆·马斯克很反感某些汽车媒体,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高过这样的问题。
另外的就不多聊了,反正原本特斯拉上3.15的几率应该是最近几家出事儿的车企中最大的。
可是问题来了,虽说是约谈了特斯拉,但并没有通过官方渠道对其减配事实进行曝光,这并不能让大多数对特斯拉心驰神往的意向客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约谈管不了多久,Model?3减配不止国产
本月初,陆续有十多位特斯拉车主发现自己的国产Model?3搭载的芯片为HW2.5,而非环保清单上注明的HW3.0芯片,由于两者在性能和功能上差距较大,HW3.0芯片在算力上是HW2.5性能的21倍,意味着自动驾驶技术上,高版本处理复杂数据更强,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动驾驶。以至于部分车主向315平台提出维权。
相比于其它车企的不回应态度来说,特斯拉的态度还算好的,很快就做出了回应。
3月3日发布了一份官方声明,承认部分车辆安装了HW2.5且没有告知消费者,将陆续为车辆免费更换为HW3.0硬件。
可其中将原因归结于“基于供应链状况”,似乎有点说不过去,难说是之前用剩下的?反正大家不知道,就给装上去了?
同时,该声明还提到“使用HW2.5的Model?3车型与HW3.0的Model?3车型在驾乘体验和使用安全上基本不存在区别。”意思是大家无理取闹?你官方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要承认的是,发现问题后特斯拉很快做出反应并做了相应的处理。
要知道的是,在这份声明中,特斯拉好像并没有认真承认错误的态度,想表达的意思好像是“原因都是供应商和车主的,和我没有关系。”可事实上这HW3.0芯片本就该属于消费者,现在好像还成了施舍。
当然,这样的答复并没有得到部分车主的认可,部分车主依然坚持假一赔三。
与此同时,要知道的是减配的并不止国产Model?3,在去年底交付的部分进口版Model?3中也出现了减配现象,最直观的就是前储物柜上的挂钩都减配了,这种两元店都能买到的东西,很多车主不在乎,但是对于车企降低成本来说是很大一笔收入了。
假设两个挂钩的价格是10元钱,2019年Model?3全球销量超30万台,单算这一个减配零件,就省下了300万元。这只是假设,毕竟海外的没有减配,只想告诉各位一个小部件的减配能够通过大量的订单带来非常高的成本缩减。
正如特斯拉在3月3日发布的声明中最后一句一样“再一次感谢所有车主对于特斯拉的热爱、支持和理解。”就光中国消费者来说,对特斯拉的宽容度,确实已经超越了绝大部分汽车品牌。
而这一切,离国产Model?3交付到国内消费者手中仅不到100天的时间。
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今年的3.15晚会已经正式通知延迟,也就是说原本能够让国人认清特斯拉减配问题的机会已经无限延后,虽然特斯拉(上海)公司被约谈解决此次“换芯片”的问题,但大部分依然对特斯拉持非常宽容的态度。
也就是说,减配的不止是国产Model?3而此次约谈解决的问题也只是暂时的,绝不会对特斯拉继续针对国人减配做出多大的改善,不信等着看。
从无到有,特斯拉动作一环接一环
特斯拉为什么这么受国人追捧,还记得特斯拉Model?3刚推出的时候就有很多国内消费者订购了,而最开始收到进口版Model?3的一位车主,甚至都忘了自己订了这样一台车。到底等了多久,大家心中也该有个大概了吧。
等到国内开放合资股比,特斯拉率先拿下上海地块并建厂,同时ZF方面也是给了大力支持,在极短的时间内建完厂并开始生产。
而这一切,只是一家诞生了十来年的新能源车企。
最开始,特斯拉这个品牌并不属于埃隆·马斯克,但是天才的他就是喜欢这种东西,并强烈预感未来的汽车行业将属于电动车,所以就花钱买下了这个公司。
收购过后,第一辆车叫Roadster其实是基于某款跑车而来,为了更快的实现影响力最大化,埃隆·马斯克将第一批车或送或半送半卖给全球名人,由于电动车本身能够带来强烈的加速体验,一时间名声大振,而后才开始推出Model?S。
国内蔚来汽车便是模仿了这一套,先玩超级跑车打响名号,然后再推出量产车。
回到特斯拉,在Model?S推出后,直到Model?3出现,特斯拉才看到了转亏为盈的希望。
也就是说,从Roadster到Model?S再到Model?X都是用来造势的,就是将特斯拉的品牌价格放在与豪华品牌同样的地位。
而后通过Model?3这样的入门级车型大幅拉低入门价格来吸引普通消费者,从而实现盈利。
一套接一套的做法,让大家以为自己买的Model?3就是豪华品牌,但事实上,它与Model?S这样的车型相差甚远。
这就像奔驰A级推出后国人疯狂追捧是一个道理,但事实上你给的钱都是用来买车标了。
BBA的担忧,特斯拉只需降价而已
说到花钱买车标,特斯拉Model?3到底有没有降价空间?这空间到底有多大尚不得知,到BBA肯定很担心特斯拉搞价格战。
来看到国产特斯拉Model?3的价格,在国产后本身是没有降低多少的,但被补贴助攻一波,来到了29.99万元,事实上是因为现在虽然叫国产,但至少有一半的零部件还没有实现国产,成本并没有降低多少,为了保证利润,价格自然不能降低。
不过,从今年复工第一天,就收到了特斯拉和宁德时代的合作通告,7月1日开始,宁德时代将为特斯拉供应电池,也就是说电池这块儿的成本可能会出现大幅降低,这也是电动车成本的大头所在,加上其它零部件逐渐国产化,价格这块的主动权就掌握在特斯拉手上了。
试想一下,一辆Model?3的价格是20万,实际续航能有350km,你还会委屈自己去买3系、A4L和C级吗?就单纯价格来说,很多人就要从BBA转向特斯拉了。
这其实也是BBA非常担心的问题,那就是现在特斯拉要抢他们入门级车型的用户非常简单,降价就完事儿了。
可是特斯拉也有几个致命弱点:
首先就是产能依然不够,国产特斯拉目前基本上只能勉强满足国内需求;
其次是开始烦了车企入华都会犯的错,减配,这会大大降低国人对其的容忍度,久而久之,宁愿入手品牌力更强的BBA;
最后是埃隆·马斯克的不确定性,这个人太疯狂了,没人能想到他下一步要干什么怪事情。
今天的故事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并不是叫大家不要买特斯拉,也不是让大家还是去买BBA,而是告诉各位,减配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不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要是笔者遇到特斯拉这种情况,当然还是会选择原谅他,但前提是把假一赔三履行了,然后买台Model?S。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充电和烧油汽车有哪几种品牌?
● 外观造型与动力配置
特斯拉Model S车型是一款纯电动后驱四门豪华运动轿车,轴距为2959mm。外观线条时尚动感,宽大的车身搭配上超大的轮毂(19或21寸),可谓是跑味十足。
MODEL S PERFORMANCE车型(顶配版)的电动机最大功率为310kW,峰值扭矩为600N·m;电池容量为85kW·h,最大行驶里程为480km(特斯拉官方数据);0-96km/h的加速时间为4.2s。注:此前的资料中介绍到有40kWh电池版本的Model S,但现在官网上只剩下了60kWh和85kWh的版本可以选购,估计是销量不好直接把电池配置升级了吧。
特斯拉Model S车型在2013年截至4月份已销售4900台(北美地区),领先于雪佛兰沃蓝达(4421台)及日产聆风(3695台)。特斯拉Model S的销量已经超过了雪佛兰沃蓝达并把日产聆风远远抛离。
而与北美热销的其他大型豪华车相比,特斯拉Model S的销量也是一枝独秀。
虽然上市不久,但特斯拉Model S车型已经获得了众多奖项,如《Motor Trend》杂志2013年度车型、《Automobile Magazine》杂志2013年度车型、《Time Magazine》2012年度25项最佳发明之一、《Consumer Report》最高分汽车称号。
2电池、充电方式、车身结构、电子配置回顶部
● 关于电池:
特斯拉采用的电池是我们常见的18650锂电池,也就是普通笔记本电池的电芯。这些电池是松下为特斯拉而特制的,型号为18650NCA,单颗容量在3100mah。这种电池容量和内阻在1000次充放电后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水平。特斯拉MODEL S PERFORMANCE车型的电池组由7000多颗电池组成,这也是为什么它的续航能力会比竞争对手要长的主要原因。特斯拉MODEL S 85kWh版本的电池拥有8年无限公里保修,60kWh版本有8年20万公里的保修,用户基本不用考虑保养更换的成本。
而同为纯电动车的日产聆风采用的电池也是锂电池,功率为24kWh,最长行驶里程只有200km(2013款车型),和特斯拉MODEL S 60kWh版本的370km的续航里程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 充电方式:
Mobile Connector、Single Charger是全系标配的,Twin Charge、High Power Wall Connector是需要加装的。而SuperCharging这项功能在85kWh MODEL S车型上市标配,60kWh MODEL S车型上需要加装。
● 安全:
电池组是一个坚固的高强度的整体,并作为车身的一部分。这使得特斯拉Model S有较高的车身扭转刚度及较低的重心。电池采用的是水冷冷却,保持电池工作在恒定温度。在车辆受到碰撞的时候,电池的外部结构保护电芯免受冲击并自动切断电源。电池组坚固的外壳也增加了车厢的强度,减少了碰撞时车厢的变形,从而保护了乘客。
Model S的车身主要采用铝合金打造,重量较轻。通过各种铝型材、冲压件、铸造件的合理组合,使得Model S的承载式车身同时具备极好的乘客保护性能以及车辆操控性能。由于Model S并没有使用传统的燃油发动机,所以车前的溃缩吸能区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Model S的大梁采用的是双8边型导轨设计,能极好地吸收冲击能量。而部分关键区域的高强度钢应用也提高了乘员的安全。
除了安全性能得到加强,8安全气囊、50:50前后配重、主动式空气悬挂、电动助力转向等配置让Model S在于传统豪华轿车相比毫不逊色。
● 大屏幕:
特斯拉Model S最受人关注的是它采用的17寸触摸屏信息娱乐系统。此系统能够控制多媒体功能、通信、客舱功能、车辆功能等。而且这个信息娱乐系统的触摸屏还是电容屏,操作感受比电阻屏强太多了。
Model S之前的特斯拉车型之所以没火起来是没有找准市场。仅凭借低排放高性能以及比传统车稍低的价格根本不可能打动买普通家用轿车的客户。而Model S则是面向富人而开发出来的一款豪华车,超大的中控台液晶、超强的加速性能、超长的行驶里程、零排放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炫富的资本。富人要的就是另类以及产品的差异化,这些特斯拉Model S做到了。找对了市场,销路自然不用愁。再说了,在EV纯电动车市场能做到和Model S水平的车子凤毛麟角,竞争自然就小。而与同等级的老牌豪华车相比,Model S的价格也有明显的优势。
特斯拉大战拼多多,不能只看到品牌价值和销售模式
[汽车之家?新闻]?最近特斯拉杠上拼多多,你来我往大战多个回合,引起了轩然大波。说起来,拼多多蹭其他品牌的热度早已不是一次两次了,从化妆品到计生用品、从手机到游戏机、从家用电器到交通工具……谁火就蹭谁。在汽车领域,这也不是头一例。此前就有“五五购物节”上凯迪拉克与拼多多做切割,只不过凯迪拉克最后不得不半推半就的从了。但这次特斯拉的态度看起来十分坚决,似乎打算硬抗到底、绝不向拼多多妥协。
关于特斯拉为什么不妥协,业界的讨论很多,但都仅限于品牌形象和销售渠道管理这一层面。特斯拉需要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所以与拼多多撇清关系,这是十分自然的。●?品牌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商品并不是技术与汽车,而是品牌。技术也好、产品也罢,以及服务、传播,都是为了树立品牌形象而存在的。上市的每一款车型、开发的每一项技术,都是在品牌定位与战略目标之下所作出的决策。事实上,在大多数领域,有一定溢价能力的企业,品牌都是核心,企业所有业务都是围绕着品牌而开展的。 因此,特斯拉不希望与拼多多产生任何关系是很正常的。 另外,业界普遍认为特斯拉几乎不做广告。不过特斯拉只是不做传统意义上的广告而已,事实上特斯拉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做品牌传播。无论是自带话题性的埃隆·马斯克个人,还是SpaceX、The?Boring?Company、Neuralink等其他关联公司,都为特斯拉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甚至“不做广告”这种商业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广告”。特斯拉的“广告”,本质上是对自身品牌价值的塑造,虽然不借用传统媒介,但也是需要巨额投资的。换言之,特斯拉自己就是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传播渠道,特斯拉的“广告”只投放在自己体系内。也正因为如此,拼多多“蹭”特斯拉热度、借用其品牌影响力而扩大自身的传播、甚至希望通过建立品牌关联而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说的严重一些就是直接抢钱了。 因此,从传播的角度而言,特斯拉也绝不可能让拼多多蹭自己的热度。●?销售渠道
特斯拉几乎是第一个成功实现直销的量产汽车品牌。 汽车作为复杂而贵重的大宗商品,销售周期长、交付流程复杂。尤其在没有实现全面信息化的时代,汽车在终端的销售服务并不能做到全国统一标准,车辆价格也无法做到完全统一,因此需要大量的终端销售人员来服务消费者。汽车厂商没有能力建立覆盖整个市场的销售团队,所以必须与各地的经销商合作。经销商不仅可以解决本地化、差异化销售服务的问题,还可以替汽车厂商分担资金周转、商品车库存、备件储备、售后服务等压力,甚至成为汽车厂商调节销量表现的蓄水池。 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当下,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时空差异已经不是汽车厂商扩大市场规模、覆盖终端市场的障碍。并且,汽车的电气化架构也让维修保养变得简单。另外,由于汽车产品价格相对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便宜,买车也成为比较容易的事情。因此,终端零售与售后业务的复杂程度大幅下降,让汽车厂商实现直销成为可能,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服务更加规范化、更可控,而且还可以直连消费者,通过去中间化来节省大量分销渠道的成本。 不仅仅是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也采用直销模式,甚至多数传统车企也都在探索各自的直销模式。不过传统车企之所以没有马上实现全面直销,核心原因恐怕并不在于其售卖的产品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能源汽车,最大的障碍反而是损害了此前与之共同经营、风雨同舟的经销商的利益。 以上是大家在讨论“特斯拉大战拼多多”这一事件中普遍共识的观点——品牌形象与渠道管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仅仅如此吗?让我们结合特斯拉近期的其他几条新闻,从业务布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背后的逻辑。●?出行服务
特斯拉控制渠道,除了保护直销模式外,更重要的是将用户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因为,特斯拉卖给用户的不仅仅是汽车,而是基于汽车的一整套出行服务、以及未来在出行场景中更具市场想象力的其他增值服务。 汽车营销,按照利润主要来源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售卖汽车产品;第二阶段,售卖汽车服务;第三阶段,售卖出行解决方案;第四阶段,售卖基于出行场景的增值服务。当前,汽车市场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售卖汽车服务”向第三阶段“售卖出行解决方案”过渡的初始阶段。 汽车作为硬件,盈利点将越来越少、利润率也会越来越低。而用户购车背后的需求本质是出行,围绕着出行的一系列服务,才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机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电气化变革,让OTA得以实现并逐渐普及。汽车不再单纯由硬件来定义,而是可以通过在线升级来保持最新的状态、拓展功能应用,甚至提升性能。车辆的核心利润将来源于系统更新、功能权限开放、性能升级、应用购买、充电服务等一系列出行场景中的新需求。而这恰恰是特斯拉开创的模式。 特斯拉正不断的压缩硬件成本,在通过不断降低车辆售价来获取相对竞争优势的同时,将自己的利润来源转移至OTA升级、家庭充电服务包,以及超级充电站充电服务等。 因此,特斯拉必须把持住车机入口,将用户及用户的出行消费牢牢握在手中。这也是特斯拉必须与拼多多撇清关系的原因之一。●?自动驾驶
在第三阶段的营销竞争中,特斯拉已经取得了先发优势。其他竞争对手都已经在特斯拉的领跑下不知不觉的走进了特斯拉提前写好的“剧本”中。并且,特斯拉已经对未来做好的布局和预案:自动驾驶,就是汽车营销第四阶段“售卖基于出行场景的增值服务”的核心与基础。 未来,不仅包括上网在内的通讯会变成人类的基本权利,出行也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基本权利。享受基本的免费出行服务将是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可能之一。而从提升物流效率、释放人类在途时间、解放生产力的角度而言,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几乎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人类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以及车辆实现自动驾驶带来的大量的在途闲暇时间,将必然需要用各种服务填满,这将是巨大的商业空间。 特斯拉积极推进自动驾驶业务,其目的就在于抢先获取这个巨大的商业机遇,通过先发的时间差,以及独占的车机入口,构建一个价值寻租空间。这样即使在对手普遍进入第三阶段的出行解决方案竞争情况下,特斯拉仍然可以保持领先优势、吃第四阶段的第一口蛋糕,通过在出行场景中的增值服务获取巨大收益。 这么具有想象力的未来机遇,特斯拉怎么可能让拼多多现在就搭上便车呢?●?产品技术
“功能决定形式”。 电气化、自动驾驶的发展会改变车辆的形态结构。虽然当前汽车还处于从E时代(电子时代)向i时代(智能时代)过渡的阶段,但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电架构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车轮四角分布,获取更大的轴距布置电池;A柱前移,提升有效空间利用率;减小进气格栅面积甚至直接取消,获取更优的气动布局…… 不仅仅是造型和结构,生产工艺和材料也发生了变化。 最近特斯拉公开了车身一体成型工艺:采用压铸工艺制造一体化铝合金车身。虽然目前只是用于生产Model?Y的后地板总成,但终极目标是用于除开闭件与外覆盖件之外的整个车身。 当前的车身主要采用冲压+焊装的工艺生产,为了保证各部位的结构强度、刚度等性能,需要进行复杂的钣金件结构设计与大量的反复的CAE计算,难免会造成结构和性能的冗余。如果采用压铸一体成型工艺,车身结构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设计的“刚刚好”,?将底盘空间节约出来用于布置更多的电池。不但可以提高安全性能,同时也能够降低整备质量。另外,没有了冲压与焊装工艺,可以节省模具、压力机、夹具、焊装机器人等大量的设备投入,降低车辆的开发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 另外,马斯克还曾评价过用热处理工艺实现冷轧不锈钢呈现不同颜色的可行性。如果这一工艺能在车身的外覆盖件上实现,那么整车生产的四大工艺基本上就会完全以总装为核心了,生产效率将大大提升。 近期特斯拉还有多项专利披露:采用7nm制程工艺的高效能运算芯片(HPC)、短程运动传感器、新的线束布局架构……可以预见,特斯拉未来的汽车产品将更加智能化,机械结构也更加简洁,甚至可以实现除车门、行李厢、充电口等必要开闭件之外的完全封装化。这一切技术方向都在为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终端化做铺垫。特斯拉未来的产品,将会在性能上保留一定程度的冗余,以便通过用户付费升级和解锁功能来盈利,或者搭载更多功能的车机应用。这也是未来汽车营销第四阶段——“售卖基于出行场景的增值服务”的必要条件。 金融保险 特斯拉近期还有另外一个新闻引起业界关注,那就是在国内成立了一家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特斯拉涉足保险业务并不奇怪。业界喊了多年的UBI保险无法落地,原因之一就是无法获取车主的驾驶行为数据。一方面是因为车辆型号众多、通过车机数据来分析用户的驾驶行为异常复杂,另外自然是因为数据——尤其是车机数据都是车企的命根子,不可能共享。但特斯拉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掌握自己的车机数据、而且具备自行分析车主行为的技术能力与可行性。虽然特斯拉的保险经纪公司只能代理保险,但它可以有足够的数据资源来左右合作伙伴的保险定价。如果特斯拉能够为自己的车主提供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那么不仅用户可以享受更便宜合理的保险费用,同时特斯拉也能够在以车辆为核心的相关业务中具备成本优势,甚至可以在保险中获得不菲的利润。 另外,前面提到的车身一体成型工艺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是因为铝合金材质的延伸率低、难以焊接,所以可维修性差、维修成本高。不过特斯拉未来的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走类似苹果的“AppleCare+”的路线,以换新替代维修。并且铝合金的回收价值率高,如果特斯拉能够延展回收再制造业务,配合自己的保险服务,将会大大压缩综合成本。 而一旦L5级别的自动驾驶得以实现,甚至取消了方向盘,那么车辆上路的责任认定将完全指向汽车厂商。因此汽车厂商将可能不直接售卖汽车,只提供出行服务。自动驾驶时代的汽车保险将是更巨大的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特斯拉有足够的动机将自己车辆的保险业务握在手中,以寻求利益最大化。 知识产权 早在多年前,特斯拉就宣布将开放专利,供业内免费使用。不管特斯拉此举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品牌传播也好、推动电动汽车发展也罢,显然,真正的核心技术并不会在开放之列。 特斯拉开放专利的目的,个人认为有点像《三体》中的智子:锁对手的技术进步。通过提供免费的专利技术,让一些竞争对手走上“剧本”设计好的技术路线,限制甚至锁竞争对手发展的可能性。毕竟,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而特斯拉则会在这些开放专利的基础上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同时还将带来额外的收益:整个产业都建立在特斯拉标准之上。 由此可见,拼多多蹭特斯拉,可能仅仅是为了借用其品牌影响力。但从特斯拉的立场来看,岂止是蹭热度、破坏渠道,那简直是动了其远大理想、美好蓝图的根基,因此坚决不能妥协。 有道是:“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和板凳的捆绑Play互相推就了几百年,拼多多与特斯拉各执一词的销售渠道之争恐怕一时半会儿也没有结果。那就让我们持续关注吧。(文/汽车之家大数据分析师?刘雪杉)马斯克的巨型机器曝光,造车就像造玩具一样简单
特斯拉正在把造车这件事,变得像造玩具车一样简单。
最近,马斯克与特斯拉拆解专家、美国工程咨询公司CEO桑迪·芒罗进行了一次对话,他透露,特斯拉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每辆车和零部件,都像乐高积木一样精确一致。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就是特斯拉的造车神器——全世界最大的压铸机Giga Press,已有特迷在推特上爆料,称新款Model S/X也用上了一体式压铸车身。
去年,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就部署了Giga Press,Model Y的整个后部车体,包括防撞钢梁在内,都是用这台压铸机一体压铸成型。
去年9月的电池日上,马斯克称特斯拉研发了一种新的底盘结构,整个底盘结构主体,由前、后两部分的单体压铸车身以及一体式的底盘集成电池包组成。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减少370个零部件,在减重10%的同时提升14%的续航。
而马斯克的最终目的,是直接铸造整个白车身,就像造火柴盒合金玩具车那样造出电动 汽车 的车身。
几天前,一位YouTube博主为了打探新款Model S的线索,操控着无人机飞到了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
无人机偶然扫过一幢白色厂方的露天窗户时,却意外发现了那台传说中的巨型压铸机,正在快速生产白车身。
从视频看,Giga Press一分钟就可以生产一件铸件,算上准备运输时间,每小时能制造40-45个,一天就有约1000个。
去年8月,这台压铸机正式进驻弗里蒙特工厂。
马斯克在介绍Giga Press时说,这项压铸工艺可以让70多个零件减少到2个,最终只剩1个。
Giga Press大小与房子相当,长19.5米、高5.3米,重达410吨,零部件运输至少需要24辆平板卡车。
目前,特斯拉至少有14台巨型压铸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工厂里。
弗里蒙特工厂有两台,并且已投入使用,上海超级工厂有三台,柏林超级工厂则接收了八台。
还未建成的德州超级工厂,已有三个安置机器的区域,目前已有一台安装完毕。
“在柏林和德州工厂运行起来后,Model 3也会采用一体压铸,但今天Model 3是最走量的产品,产线一直在高速运转。你很难给以80英里/小时高速行驶的大巴换轮胎。”马斯克说。
此外,特斯拉皮卡Cybertruck的整车式后车底也会用到压铸机,而且是更大的机器。
“Cybertruck卡车底盘很长,将使用8000吨级的压铸机铸造,而不是Model Y用的6000吨级机器。”马斯克说,“世界最大”压铸机的头衔很快就将易主。
压铸,是一种金属铸造工艺,原理类似于注塑成型,对融化的金属施加高压,注入模具铸造出需要的零部件形状。
该工艺多用于铝合金车身制造,如凯迪拉克、宝马、奥迪等车型都采用过铝合金铸件,但Model Y的铝铸件覆盖了后车体的大部分,是目前最大的铝合金车体铸件。
而马斯克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压铸机一次成型压铸出整个白车身。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伦敦的火柴盒玩具工厂,就用类似工艺制造锌合金玩具车。
设计师先画出车身细节图纸,雕刻出木制模型,精确尺寸后,再由工人切割出钢模形状。
接着,把钢模装进铸造机,舀一勺融化的金属注入机器,几秒钟就可以压铸出一个玩具车身。
一台铸造机,每天可生产约7000辆合金玩具车。
传输带旁,一群女工会挑拣出不合格产品,回收废料,继续融化使用。
在塑料玩具大规模普及之前,这种相对简单的方法,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各种类型的玩具。
现在,马斯克要把造玩具 汽车 的概念带到现实世界中来,大大简化白车身的制造工序。
传统车企,都是按照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的步骤制造 汽车 。
而我们之前说过(传送门 《马斯克喜提造车神器,不到20万的特斯拉要来了?》),马斯克热衷于压铸工艺,是因为Model 3的白车身工艺过于复杂,严重影响了车辆自动化生产效率,所以在设计Model Y车身时进行了大幅改进。
车身一体压铸成型,意味着特斯拉超级工厂不再需要管理大量的白车身冲压件,也跳过了焊接涂胶等工艺环节,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缩短了车辆下线时间。
而且,传统冲压工艺会产生大量废品残渣,Giga Press可以像造玩具车那样回收废料,原材料利用率几乎达到100%。
此外,一体式压铸件减重30%左右,有助于提升续航能力,同时还增加了防撞梁作用面积,提高了车身刚性,碰撞安全性提高了20%以上。
然而,其他车企很难效仿特斯拉的创新。
首先,压铸机和压铸模具非常昂贵。
特斯拉发布Q4财报时,首席财务官科克霍恩专门解释,第四季度利润率大幅波动,是因为受到了Model S/X生产线更新、部署Giga Press等新设备的影响。
如果没有大批量生产带来的规模效益,车企很难分摊压铸工艺的综合成本,可是全世界只有特斯拉能卖出几十万辆钢铝混合车身 汽车 ,没有之一。
再者,Giga Press是特斯拉和压铸机厂商联合定制,深度参与了软硬件的设计制造,别人买得到机器,也买不到技术配置。
最重要的是,特斯拉的铝合金材料是独家配方,没有这种材料,拿到Giga Press也造不出体积这么大的铝铸件。
早在2016年,马斯克就挖来了苹果合金专家查尔斯·柯伊曼,同时领导特斯拉和Space X的材料工程团队。
柯伊曼在苹果的成名作,就是Mac电脑的一体化铝合金机身,在同等密度下,材料强度比标准铝合金高60%。
在 汽车 产业供应链高度发达的今天,有多少车企会为了改进生产工艺,专门开发自己的铝合金材料?
从这个角度说,特斯拉市值做到行业第一也不是全无道理,至少,它真的带来了许多革命性的创新。
参考资料:
teslarati:Tesla begins Giga Press manufacturing at Fremont factory, first sighting in action
insideevs:Tesla Fremont Factory Flyover Reveals Massive Giga Press In Operation
insideevs:Watch Tesla's Huge Giga Press Being Put Together
teslarati:First look at Tesla Model S and X front ‘megacasting’ from Fremont Factory
teslarati:Tesla Model S and Model X refresh official webpages hint at potential ‘megacast’ use
Teslarati:Tesla Cybertruck to use 8k-ton casting press for its single-piece rear underbody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