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两金价值多少钱_民国时期一两金子换多少大洋
1.民国物价
2.古代的钱币是怎么换算的?
3.民国时期1根金条多少钱
民国物价
民国初的百姓究竟活得如何?刚好笔者手边有几本书,其中两本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的回忆录,一位是张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可看出1927年左右平民的生活状况。
纺织女工工资
这两本回忆录对大革-命时代的记述,主要是工-人-运-动,那我们便沿着他们的记述往下看吧:张金保曾经担任过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妇委书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她从鄂城乡下来汉口第一纱厂做工,一个月后,“领到半个月的工资—— 七块大洋,另外半个月的工资被厂里当作押金扣下了。我拿着钱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我每个月可以挣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第二年,张金保一人看管两台织布机,月薪30多块钱。“这样,我的生活好些了,开始有了点积蓄。”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共-安-全-专-家-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有趣的是,这种连纺织女工都不如的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你相信吗?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而在当时,物价低廉,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两百斤;1包面粉,应为44斤。
《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担3到4个银元,老刀牌烟一包3个铜板,剃头8个铜板,绍兴酒1斤1角钱,臭豆腐干1个铜板买两块。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其他城市,大抵如此。
地皮和住房价格
至于地价和住房,除租界和商业区以外都不算昂贵。1928年,上海近郊的高行、陈行和杨行的每亩地售价分别为150-100、100-60、100-300元。1933年,汉口第六区的最低地价为84元1亩,第七区的最低地价为90元1亩。
房租价格:上海的石库门一层楼,有电灯、自来水,月租10块钱;住客栈,每一铺位3角5至6角;纱厂宿舍,月租2到5元不等,两层楼可住10人,自来水由厂方提供,有的还供电,带家眷者,两家分租一层,费用不过1元多;最好的宿舍,为砖瓦结构,铺地板,长宽500立方尺,容积5000立方尺,有厨房、路灯和下水道,月租6至9元;此外,工人也可租地,结庐而住,半亩地年租金200元,21户人家分摊,平均下来每户每月8毛钱,当然,环境极差。
普通居民生活状况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一直到三十年代末,全国物价大体平稳,因粮食丰收,部分农产品还有所下降。工业品方面,由于欧、美、日展开商品竞争,棉布和石油等洋货还降价促销。如在汉口市场上,1934和1935年,100斤麻油分别只有17.90元和14.50元,1斤猪肉分别只有0.29元和0.198元,鸡蛋跌幅最大,几乎跌了一半,而100斤大米也从1926年的7.55元跌倒1933年的4.66元,100斤煤球的零售价,1936年也从过去的1块钱跌到8毛钱左右。如此同时,地价也随之回落。抗战前,江苏镇海县亩产400斤的农田,售价从1928年的140元跌到70元,亩产300斤的农田则从100元跌到40元。
“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资不过二十多元,工龄长、技术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于小工和临时工,那就苦极了,从八九元到十一二元不等,工作的时间除正规的十小时而外,还要给员司和师傅服役。”
“工匠的生活和工作时间与一般机关的中下级职员差不多,比人力车工人、码头工人、纺织工人高得多。小工的工作情况与生活情况就比较苦,他们的工作时间长,收入少,工作还没有保障。”
具体的制度,包惠僧没有多谈,但另一本《中国近代史通鉴》则透露了一些:在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之下,京汉铁路的工人也取得一些胜利,如“每年有十五天官休息,一年有两身工作服,六十岁退休,工资照发”。
再对比当时物价,你相信吗?一个“苦极了“的小工,年薪竟然可以在汉口买1亩地!至于那些“工作时间长”、“要给员司和师傅服役”的问题,自古皆有,这是小工、学徒入门后的传统陋习,如今仍未绝迹。
工人的温饱生活,不是个别现象。二十年代初期,开滦煤矿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最后劳资双方达成协议,日工资由原来的0.90元增至1.26元,即月薪从27元涨到37元以上。即使是未涨工资前,矿工的薪水也大大超过警-察。铁路工人、煤矿工人、纺织工人,都是人数较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工人,他们的收入状况,对于全国工人阶级而言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再看看其他劳动阶层的收入水平:1926年底,武汉国民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筹措教育经费,将小学教师的月薪增至20个银元以上。1933年,湖北省立第一小学的月薪为39至56元;省立第一、二、三中学的月薪多在60—80元之间,可买1两黄金。1935年,汉口的金价最高90元、最低76元,上海最高96元、最低77元。
汉口过去有家悦昌新绸缎局,营业员工资最低10元,最高40元,一日三餐的伙食由店方提供,早上馒头、稀饭、油条,中午和晚上四菜一汤,八人一桌,节日加菜。每年还有两个月例(学徒除外),下江籍的回家,报销车费。穿衣有津贴,每年多发一个月的本人工资。年终如有盈余,则按16股分红,店东12股,经理1股,全体职工3股。
老武汉的叶开泰,待遇也不错:学徒三年期满后,月薪10个银元,第二年15个,第三年20个,全体店员每月发“月费钱”,作为剃头、洗澡、洗衣的费用。每年带薪休72天,如果没请,则多发72天的薪水。端午、中秋有奖金,到年终再以各人薪水为基数进行分红,一般年景,1元薪水可分红四到五毛钱。药店还有基金会,分期存入4个月薪水,切药老师傅吴硕卿告老回乡时,取回本息500多元。
到1933年,上海工人的月工资一般为20元,双职工家庭年收入为400元以上。技术工人、小学教师、医护人员等家庭的月收入超过50元,达到小康水平;中级职员、工程师、中学教员、医生、记者、作家、律师和一般演员的家庭,月收入一二百元以上,则进入中产阶层。
://epaper.newsyc/gxwb/html/2010-12/07/content_20476.htm
古代的钱币是怎么换算的?
正常情况下,一两黄金约可兑换八至十一两白银;一两白银大约可换到一千至一千五百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一贯钱或一吊钱就是一千文。 ?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扩展资料: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参考资料:
民国时期1根金条多少钱
在各种再现民国“精致生活”风格的剧中,闪闪发光的民国金条往往被称为众多影迷羡慕的对象。尤其是1946年末发行的民国金条,有“黄鱼”之誉,以精美著称。这根金条是当时上海外滩造币厂铸造的,分“5元”到“10元”等多种款式。其中,10元金条是民国戏剧中常用的“大黄鱼”。它那金光闪闪的造型,常常让很多“民国粉”们惊叹:你看民国多繁华的人家,金条做得这么漂亮。
这么漂亮的东西肯定很贵。如果按账面价格计算,一条大黄鱼,换算成今天的单位,应该重312.5g,按照今天的品牌金店价格标准,大概是13万人民币。但民国最后几年,这笔账不能这么算。
因为,在20世纪40年代末,这条美丽迷人的“黄花鱼”并不是民国的“盛世见证”。相反,它实际上是新中国前夕国民一场浮夸闹剧的缩影,也是许多中国人难以忘怀的灾难:黄金浪潮。
1946年底,刚从抗日战争的血火中走过来的国民磨刀霍霍准备发动内战,但毒牙一露,就踏入了一个巨大的经济泥潭:经过多年的战争创伤,满脑子都是打仗的念头,国统区经济一塌糊涂,物价一天天飞涨。看到人民的抱怨,掌管国民经济的行政院长宋子文情绪非常稳定:你担心什么?只是为了稳定物价,我们还有黄金!
乍一看,这件事对当时的国民来说,还真不是什么难题:老百姓虽然穷,但当时的国民中央银行的黄金有八百多万两,简直是富可敌国。只要把法定货币卖完,退回去,飞涨的物价就保证砸下来,经济问题不就解决了?
有了这样一颗定心丸,国民立即开始行动。1946年9月,上海证券成立,金条铸造如火如荼。1946年12月23日,热卖的“大黄鱼”高调亮相,以每条400万元的价格售出。上海黄金市场瞬间被炸,金价一天暴跌15%。这种“卖金平抑物价”的套路,效果立竿见影。看来抗战胜利后,一路下滑的民国经济即将“撞”回正轨?
但正是在“开门红”之后,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从1946年12月24日国民出售黄金的第二天起,黄金市场的短期下跌结果是紧接着突然大火。大大小小的买家蜂拥而至,红着眼睛抢购黄金,抛出去的黄金几乎瞬间被一抢而空。黄金的价格也每天暴涨。一开始只卖出了400万元的金条,仅仅维持了两个多月。到1947年2月,
所谓“卖金还法币”的美好承诺,当然成了一场闹剧。如果说在出售法定货币之前,法定货币的价格在飙升,那么随着黄金的出售,这种飙升就变成了飙升。随着八百万两黄金的售罄,法币的剧烈贬值没有了限度,经济形势岌岌可危。为什么,一个号称稳定经济的“抛售”操作,弄成了这样的局面,因为想浑水摸鱼的“金虎”太多了。
老虎,当时上海人给那些炒金的起的名字。早在“抛售黄金稳定经济”的谣言传出时,国民党各党的“政客”们就像是闻到肉味的野兽。什么国家的经济命运和前途?把这些都扔到一边,你就精力充沛地从它身上抓一块肉。当时上海六十五家黄金屋中,四十四家是无牌“皮包黄金屋”3354,都是为权贵“抢钱”的深水。
于是,当黄金抛售开始时,这些“金虎”疯狂狂奔,一边用生命吞噬黄金,一边想尽办法抬高金价,疯狂抢金的闹剧随即进入高潮阶段。更离谱的是,国民党央行还自己偷东西。在大举抛售黄金的同时,大出风头。最初几天,它每天盈利100亿元。黄金价格飙升到顶峰时,国民党中央银行的利润高达6000亿元。
作为宋子文的铁杆亲信,国民党中央银行行长贝祖义也没闲着。他的亲戚詹连生充当“金虎”,成立皮包公司,利用特权低价吃进大量黄金。仅詹连生本人吞下的黄金就多达120万两。而这个数字只是“公司”里的一个小头。贝祖伊吃了多少?其他高官吃了多少?这都是愚蠢的。
这种操作,在当时的卖金热潮下,不过是普通的套路。当时几乎所有国民党高层政治人物都参与了这场“抢钱”行动。黄金价格暴涨带来了物价飞涨,普通人的财富被洗劫一空。金虎和金虎背后的“金主”们赚得盆满钵满,天天笑着收钱。这整个不要脸的操作,就是民国史上有名的(臭名昭著的)“黄金浪潮”。
国民在几个月内损失了852万黄金后,在内战战场上颜面尽失,经济状况陷入绝境的国民不要脸:先是打着“回收黄金”的旗号,停止黄金交易,以1946年的黄金价格强行从老百姓手中回收黄金。还出动军警组织,以“猎金虎”为名勒索钱财。谁看上了他们的财富,谁就扣上“金虎”的帽子,大肆勒索黄金。又是一轮哄抢。
于是,在当时的上海等大城市,新的闹剧不断上演:很多老实人无缘无故成了“金虎”。在被军警带走后,他们遭受酷刑,财产几乎被抽干。1947年3月,上海警备司令部仅用三天时间,就掀翻了2800多家商店和工厂,甚至200多家妓院。以抓“金虎”为名,毫无压力地把这二十万两黄金和一百二十万块钱揣进了口袋。
真正的“金虎”呢?当然,分钱背后的“权贵”都逍遥法外。冲在前面抢钱的先行者也“运气不好”。比如贝祖义的心腹詹连生,判了12年,但人家瞬间交了2200金,就大摇大摆地出来——“求医”抢钱。为什么这么严肃?
p>
而到了国民党战场一败涂地,开始被人民军队全程吊打的1949年,穷途末路的国民,又开发出了“穷疯了”的“黄金抢钱”套路:上海解放前夜,国民再次疯炒黄金价格,黄金价格每天涨幅百分之五十,轻松搜刮了六十多亿元的财富。六百万两黄金也被国民强行运往台湾,新中国接管的国民党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竟只有6180两。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当时国统区里,已到了水深火热的经济形势。老百姓手里的“金圆券”“法币”暴跌,最大面值的钞票,竟到了一张60亿元。这么一张“巨款”,当时却连一盒火柴都买不了。上海解放前夕,一千亿元的法币,更是连一石白米都买不了。国民党统治垮台前夜,中国老百姓的真实民生如何?看过这些就可以想。那时候的一条“黄鱼”该值多少钱?那更是个不好算的“天价”。
“天价”且精美的“黄鱼”金条背后,却是国民党对中国大陆最后的疯狂与搜刮,是国民几乎深入骨髓的腐败,更是新中国建国伊始,那堪称千难万难的烂摊。看懂这一切,相信就能看懂,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人,一句发自肺腑的心声: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相关问答:清朝一根金条多少钱?大清金库的金条不能按照目前的黄金价格计算,属于古董,具有保值增值和投资收藏价值,因此价位比较高,价位接近80万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