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水稻价格

2.你的家乡有哪些好吃到爆炸的土特产?

3.油茶种植调查规划

4.食品安全事例有哪些

948水稻价格

汉中市金华菜籽油价格-汉中菜籽油有哪些品牌

近期国内稻米市场动态

近期国内市场稻米价格受小麦收购涨跌影响,进入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有所波动,据权威媒体综合反映总体表现有涨有跌。分地区来看:

一、江苏市场:扬州市粳稻批发价较上周有所上涨,从0.95元/斤上涨到本周的1.02-1.03元/斤,上涨0.05元/斤元左右;粳米批发价由上周的1.35/斤左右,上涨到1.45元/斤,上扬0.10元/斤。导致粳稻米市场价格上涨的原因:一、此时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际,粮源偏紧;二、扬州市城乡居民以粳米为主要食用粮,需求量较大,而可供量减少。目前扬州市场中晚籼稻出库船板价为0.71元-0.72元/斤,但销量不畅。主要是因为7、8月份大中专院校放假,市场对杂交米需求不旺。预计9月开学后市场会有小幅上扬。

宿迁粮食市场稻米价格稳中有涨。全市场中等普通粳稻平均收购价格为1.91元/公斤、出库价格为1.94元/公斤、批发价1.94元/公斤,收购价比上周上扬0.01元/公斤,出库价和批发价均与上周持平。其中宿城区出库价1.90元/公斤;宿豫区出库价1.91元/公斤;沭阳县收购价格为1.88元/公斤、出库价为1.90元/公斤、批发价为1.90元/公斤;泗洪县收购价格为1.94元/公斤、出库价为1.98元/公斤、批发价为1.98元/公斤。全市中等晚籼稻平均价格为1.56元/公斤、出库价格为1.58元/公斤、批发价为1.58元/公斤,价格均与上周持平。宿城区出库价格为1.57元/公斤;宿豫区收购价为1.57元/公斤、出库价1.60元/公斤、批发价1.60元/公斤;沭阳县收购价格为1.56元/公斤、出库价为1.58元/公斤、批发价1.58元/公斤;泗阳县收购价格为1.56元/公斤、出库价格为1.58元/公斤、批发价1.58元/公斤。全市特等粳米平均出厂价为2.90元/公斤、批发价格为2.90元/公斤、零售价为3.09元/公斤,出厂价和批发价均与上周持平,零售价比上周上涨0.06元/公斤。宿城区出厂价为2.90元/公斤、零售价3.20元/公斤;泗阳县出厂价2.90元/公斤、批发价2.90元/公斤、零售价3.00元/公斤;泗洪县出厂价2.90元/公斤、批发价2.90元/公斤、零售价3.06元/公斤。

二、浙江市场:进入本周以来,浙江省稻米市场继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价格走势,即粳米价格继续小幅攀升,而籼稻米价格却是小幅回落。

杭州市场江苏产标一晚粳米市场批发价是2.72元/公斤,较上周的2.71元/公斤上涨0.01元/公斤;安徽产标一晚籼米市场批发价是2.10元/公斤,较上周的2.16元/公斤下跌0.06元/公斤;江苏产特制晚粳米市场批发价是2.76元/公斤,较上周的2.74元/公斤上涨0.02元/公斤;黑龙江产标一晚粳米市场批发价是2.75元/公斤,较上周的2.72元/公斤上涨0.03元/公斤;浙江产标一晚粳米市场批发价是2.68元/公斤,与上周价格持平。衢州市场目前该地区地产标一早籼米市场批发价是1.88元/公斤,较上周的1.92元/公斤下跌0.04元/公斤;标一东北大米市场批发价是2.78元/公斤,与上周价格持平;江苏产标一晚粳米市场批发价是2.86元/公斤,较上周的2.80元/公斤上涨0.06元/公斤;地产标一粳米市场批发价是2.64元/公斤,较上周的2.62元/公斤上涨0.02元/公斤;地产杂交米市场批发价是2.30元/公斤,较上周的2.34元/公斤下跌0.04元/公斤。金华市场目前该市黑龙江产特制大米市场批发价是2.92元/公斤,较上周的2.90元/斤上涨跌0.02元/公斤;江苏产特制香米市场批发价是2.81元/公斤,较上周的2.78元/公斤上涨0.03元/公斤;安徽产杂交米2.20元/公斤,江西产杂交米市场批发价2.26元/公斤,与上周价格持平。

三、东北市场:据市场监测显示,本周虎林粮食市场仍保持上周水平,价格波动不大,其中,2004年水稻价格为0.88-0.90元/市斤,2002年水稻为0.72-0.75元/市斤;优质大米价格为1.27-1.30元/市斤。黑龙江东部佳木斯、鹤岗、双鸭山、富锦、同江、抚远、萝北、绥滨、集贤、宝清、友谊、桦川、汤原、七台河、虎林、密山、桦南、勃利等地、红兴隆、宝泉岭、建三江、牡丹江农场管理局所属农场中等水稻收购价0.85元-0.87元/斤;2004年产二等粳米出厂价1.28元-1.30元/斤,市场零售价1.35元-1.40元/斤;一等粳米出厂价1.33元-1.37元/斤,市场零售价1.45元-1.50元/斤,均与上周基本持平。目前各地水稻收购及大米加工基本停止,多数加工企业仍在检修或放假。吉林市场水稻价格保持稳定,其中,吉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水稻最高报价2050元/吨,最低报价1900元/吨,平均报价1950元/吨。

四、江西市场:据市场监测显示,8月4日,南昌大米市场价格基本平稳。稻谷市场上,由于早稻政策性收购预案的启动,目前各地早稻价格有所上扬,粮食部门按70元/百斤价格收购,市场上个体私商收购价格为65元/百斤左右,水分在15%左右。江西景德镇地区早稻收购市场价格稳中有升,从上周收购价每百斤64-66元略升至68元左右。主要原因:7月28日,国家宣布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各收购点挂牌收购价为70元,这利好因素大大促进了个体加工厂入市收购。另据监测,该地区本周晚稻市场价格平稳,其中2002年产晚稻仓库车板价为每百斤67-68元,04年产晚稻市场收购价为69-70元,均与上周持平受国家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影响,瑞金本地及邻近县市新早稻价格普遍上扬,“政策托底”对早稻价格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个体粮商到农户家中收购早稻价为66~67元(50公斤,下同),比开市价上涨3~4元。由于实行同一最低收购价,会昌、宁都、广昌、黎川等地区新早稻收购价和瑞金市基本持平;托市收购企业成为收购主力军。另据悉,大部分年份此时的早稻价格和晚稻价格非常接近,相差1~2元(50公斤价,下同),老粮市场十分泛力,价格逐渐下行。其中,01-02年早稻跌至62~63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9~10元,比04年晚稻低12~13元,此早晚稻差价从来未出现过;01-02年晚稻跌至71~73元,04年晚稻价格平稳,长粒型晚稻价格为76~77元,短粒型为74~75元。受市场稻谷收购价格走低影响,江西抚州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开始启动执行最低保护价预案,早籼稻收购价略显回升;销售市场上稻谷成交价格基本持平;各类大米市场价格基本处于平稳态势。具体情况:稻谷:早稻收购市场上常规早稻市场价逐渐升至68元/百斤左右,优质稻嘉育948收购价在68-70元/百斤,香两优为71元/百斤,禾盛10号和南极3号收购价格为71元/百斤;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执行70元/百斤保护价政策,挂牌收购早籼稻。从本周早籼稻收购市场的反馈的信息来看:1、目前各地早稻上市已有半个多月,各地早籼稻收购价格基本一直处在低价位上,常规早稻收购价格现仍在65-68元/百斤左右;2、本周开始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进入市场启动保护价政策,在已启动收购预案的地区,指定点的收购价均达到70元/百斤;3、由于目前国有粮食部门按保护价格收购,农户手中的早稻已作为收购的主要入库来源;4、国有粮食企业由于启动保护价收购预案,粮源开始从个体加工企业转入国有粮库,改变了近几年来粮库收不到粮和吃不饱的局面。

五、安徽市场:近日安徽北部地区大米加工厂继续从临近的江苏地区采购粳稻,进厂价为1.00元/500克,粳米出厂价为2760~2780元/吨,均与前一周持平。南部地区普通中籼稻出库价格为0.72~0.73元/500克,标一中籼米出厂价格为2200元/吨,基本保持稳定。截至7月31日,根据对芜湖市粮食市场的跟踪监测,芜湖粮食市场粮食价格上半周仍未见好转,普遍走低,下半周受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正式启动影响,早籼稻收购价和优质杂交稻出库价上涨,较上周末最大涨幅达4%。粳稻因库存量少价格在高位趋稳。具体价格监测如下:粮食零售价格(每500克):标一早籼米1.20元,持平;标一晚籼米1.24元,涨0.01元;标一粳米1.51元,涨0.01元;特一面粉1.25元,四级菜籽油3.00元,一级大豆油3.10元,均与上周末持平。粮食收购价:早籼稻70元/50公斤,涨3.5元/50公斤;晚籼稻和杂交稻72元/50公斤,涨3元/50公斤;粳稻96元/50公斤,持平。近日安徽北部地区大米加工厂继续从临近的江苏地区采购粳稻,进厂价为1.00元/500克,粳米出厂价为2760~2780元/吨,均与前一周持平。南部地区普通中籼稻出库价格为0.72~0.73元/500克,标一中籼米出厂价格为2200元/吨,基本保持稳定。

六、湖北市场:湖北安陆稻米市场行情整体季节性弱势局面仍未得到改变,价格稳中小幅波动。目前,市场需求依然低迷,尤其是新产早籼稻已开始大量上市,季节性供应压力有所增强,使得稻米价格弱势走低。随着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的启动以及指定的收储企业大量入市收购,早籼稻市场价格逐渐趋于稳定。本期早籼稻市场已按70元/百斤的保护价收购,目前市场价格已趋稳定,各地价格差异已经缩小直至没有。本期稻米市场继续低迷,中晚籼稻目前市场价格在68元/百斤左右,大米价格在100元/百斤左右。预计短期内以稳中趋弱为主,下行空间不会很大。湖北咸宁今年早稻收购价偏低,平均价格在55-60元之间,最低的仅为53元,最高达到64元。如,有一加工厂到咸安区汀泗桥镇古塘村7组以每百斤55元收购,但是农民不愿出售。赤壁市中伙铺镇种粮大户罗旭希以每百斤64元的价格出售给粮管所(但不是现金结账),小麦以每百斤51元的价格卖到洪湖。嘉鱼县潘家湾镇南河头村赵有根粮贩收购价仅为55-58元/100斤;渡普镇嘉禾粮油加工厂今年收购早稻60万斤,厂内收购,价格为64元/100斤(去年同期收购价为72-74元);潘家湾泰丰米业厂内收购,价格为64-65元/100斤,收购量为20万斤;老官收储公司厂内收购早稻150万斤,价格为63-65/100斤(去年同期70元)。嘉鱼县定点收购的收储公司仅老官一家公司在收购早稻。咸安区贺胜桥镇有粮贩上门收购,价格60元/100斤,但数量不多,还有少量当饲料出售,价格为68元/100斤。

来源:中国谷物网

你的家乡有哪些好吃到爆炸的土特产?

1.牛羊肉泡馍

牛羊肉泡馍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

2.秦镇米皮

秦镇米皮吃起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

3.肉丸胡辣汤

肉丸胡辣汤味道浓郁,八角味道十足,滋味难忘。

4.臊子面

臊子面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

5.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鲜辣爽口,利湿暖胃,深受大家喜爱

油茶种植调查规划

 

第一章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必要性

一、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油茶主产区分布范围

我国油茶主产区集中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云南、重庆、河南、四川和陕西14个省(区、市)的642个县(市、区)。其中,种植面积大于10万亩的县(市、区)有142个,种植面积在5~10万亩的县(市、区)有97个,种植面积在1~5万亩的县(市、区)有142个,种植面积小于1万亩的县(市、区)有261个。 

(二)油茶主产区林地资源现状

根据14个油茶主产省(区、市)林地资源统计结果,我国油茶主产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23067.20万亩,其中有林地148271.40万亩,疏林地5327.10万亩,灌木林地37044.9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620.70万亩,无林地28803.10万亩。在无林地中,有宜林地25692.00万亩,其中适宜种植油茶的面积有5380.7万亩。

(三)油茶主产区油茶种植现状

目前全国14个油茶主产省(区、市)共有油茶林面积4531.2万亩,其中:产前期面积180.2万亩,初产期面积239.6万亩,盛产期面积1977.7万亩,衰产期面积2133.7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97%、5.29%、43.65%和47.09%。受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油茶种植面积以湖南、江西、广西3省(区)最大,分别为1778.0万亩、1120.0万亩和552.4万亩,3省(区)面积占全国现有油茶林总面积的76.2%。2008年全国生产油茶籽97.55万吨,生产茶油26.25万吨,平均亩产茶油5.79公斤。

(四)油茶主产区油茶加工企业现状

全国14个油茶主产省(区、市)现有油茶加工企业659家,油茶籽设计加工能力可达到424.83万吨,年可加工茶油110.79万吨,加工能力在500吨以上的企业有178家,具有精炼能力的企业达到200多家,油茶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基础。油茶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进一步成熟,目前可年产茶粕68.39万吨,茶皂素1.86万吨,油茶籽利用程度接近100%,资源利用水平较高。

(五)油茶主产区油茶良种种苗生产状况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食用油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油茶产品市场逐渐升温,特别是油茶无性系品种高产优质特性逐步为社会所认识,油茶主产区特别是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陆续建立了一批高产无性系(品种)采穗圃基地。据统计,目前湖南、江西、广西等8个省(区)共建有油茶采穗圃基地33处,现有油茶良种苗木生产能力13610万株。林业科学研究部门已选育出100多个优良无性系品种,这些良种的测产每亩在35公斤至50公斤,有的亩产茶油已达到75公斤。

1、油茶良种选育状况

油茶主产区14个省(区、市)中,湖南、江西、广西、浙江、安徽、湖北、福建、云南和重庆9省(区、市)通过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油茶良种有174个,其中通过国家级审(认)定的良种54个(详见附件1),省级审(认)定的良种120个。

2、油茶良种基地生产能力

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湖北、贵州、安徽8个省(区)共建有油茶良种基地33个(30个采穗圃和3个种子园),总面积4414亩,油茶良种苗木现有生产能力约1.36亿株,良种穗条现有生产能力约7500万条。

3、油茶良种种苗供应能力

2009年春、秋两季,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9个省(区)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5100万株左右,可供造林约46万亩。其中,春季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约2900万株,可供造林26万亩;秋季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约2200万株,可供造林20万亩。

2009年冬季和2010年春季9省可生产油茶良种苗木1.2亿株,可供造林110万亩。

4、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情况

目前,开展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有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和贵州省。湖南省林科院从2003年开始,收集保存了200多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家系等。江西省林科院收集保存优良无性系和农家品种100多个。浙江省林木种苗站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在浙江金华东方红林场建立了油茶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275个油茶无性系。贵州省黎平县林木良种繁育中心收集保存了75个优树的繁殖材料。

二、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沿革

我国现有油茶林面积4531.2万亩,以普通油茶为主,涉及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4个省(区、市)。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近60年发展变化,曾几起几落, 直到进入90年代,随着人们对油茶认识的提高,油茶科研工作的深入和新成果的逐步推广,特别是油茶优良无性系等良种的大规模示范应用,加之地方政府强有力推动,油茶生产才真正步入了平稳发展轨道。进入21世纪后,产量突破了20万吨。

(一)油茶生产起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始于上世纪50年代。建国前,我国油茶生产处于半荒芜状态。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油茶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一样,得到迅速发展,分到土地的农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发展粮棉油生产。在原政务院《关于发动农民增加油料作物生产》的指示下,各省林业部门制定了各项政策,组织山区群众发展油茶。这一时期,群众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很高,对大面积荒芜的油茶进行了垦复,产量逐渐上升,1952年全国茶油产量为5万吨,1956年茶油产量达到8万吨,比建国初增加了一倍。1958年,全国的油茶产量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一阶段,我国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科技水平低,油茶生产处于原始耕作状态,油茶造林分散,苗木大多为实生苗,经营管理主要靠“人种天养”,以致油茶产量低,平均每亩茶籽产量只有10公斤左右,茶油产量2.5公斤。这是一个粗放经营的低水平生产时期。但是,油茶生产同大力发展的粮棉生产一样,同样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缓解了国家食用油不足的困难。

(二)油茶生产恢复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上世纪60~70年代。1958年以后,受公社化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油茶生产出现滑坡,产量下降。到60年代中期,全国掀起了大面积营造油茶林基地的群众运动,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大片油茶林。十年,油茶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茶山荒芜,产量又一次大幅度下降,1976年产量退到建国初期的水平。从1976年开始至1979年,国家专项拨款1亿多元,用于建设以木本油料为主的基地,推动了新林营造和老林改造,油茶林面积迅速增加,产量稳步上升,“六五”期间油茶籽的产量比“五五”期间增长了23.8%,茶油产量达到11万吨。

这一时期,土地和山场归集体所有,虽然油茶生产有起有落,但是,由于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地块相对集中,抚育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特别是油茶科研的加强,油茶示范场的建立,油茶优树和农家品种选育在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产量也获得较大幅度的增加。然而,产量的提高并没有给广大农民带来经济上的实惠,加上茶油加工产业落后,大规模的油茶基地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得油茶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低微。

(三)油茶生产平稳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上世纪80~90年代。进入80年代以后,更多优惠政策被落实,新品种新技术逐渐推广,油茶产量逐年增加,出现了不少高产典型,全国油茶林面积比建国时扩大了50%,一度达到6000万亩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比较效益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油茶生产再次跌入低谷,不少立地条件较好的油茶林,被改种比较效益好的果树或其它经济林、用材林,油茶面积下降。90年代初开始,油茶低产林改造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加大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和良种化的推广应用,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油茶生产有所回升。到上世纪末,由于油茶面积稳中有升,虽然单产没有明显的提高,全国茶油年产量还是稳定在13万吨以上。

这一时期,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加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商品生产在农村得到充分体现,哪样商品赚钱就生产种植哪种商品,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油茶的发展才在农村得到重视。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油茶良种繁育,全国油茶良种繁育协作组在湖南、江西等省选育出大量优良农家品种并进行了区域性试验。但是,由于油茶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建设滞后,其推广应用工作发展缓慢,低质、低产油茶林仍占据着主导地位,难以形成高产油茶林基地。同时,茶油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技术落后,深度开发能力受到限制,以致油茶产业仍处于低水平徘徊局面。

总之,我国油茶产业几起几落,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始终没能走出低水平、低效益、低产能的发展圈子,与油茶生产经营及其管理体制机制性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制约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油茶良种选育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突破性进展和产生质的飞跃,少数省经过努力虽然选育出一些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系),因受资金的限制,在生产中推广和应用缓慢;二是鼓励和扶持政策措施不到位,林地权属不稳定,生产经营主体不明晰,推动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以致大多数油茶林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生产力低下,既形成不了规模生产,也无法产生规模效益;三是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对油茶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又没有形成常态的油茶建设扶持资金,致使前期投入要求较高的油茶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水平。

三、当前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十年来,我国的油茶产业虽然在基地建设方面曾有过几次大的发展过程,但全国油茶产业却一直没有发展壮大起来。综合分析各方面原因,当前制约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

据调查,油茶新造林和老林更新改造的前期一次性投入很大,一般每亩投资约1500元左右;高接换冠,每亩成本约2000元左右;低产林复垦改造,每亩年成本在200元左右。对油茶林新造或改造,如此高的前期投入,一般农户难以承受。虽然在油茶产业发展中各地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多数地方由于财力限制,对油茶的发展未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二)比较效益相对较低

目前,全国现有油茶林大多数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林,亩产茶油一般在5公斤左右,油茶的每亩产值不超过200元。与其它经济林相比,效益相对较低。如浙江省的常山县,其主要的经济林树种一常山胡柚,每亩的产值在2000~3000元,大大高于油茶林。因而,造成了近年来常山县立地条件比较好的油茶林纷纷被改种为胡柚,农民缺少油茶再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是油茶林大面积荒芜,产量下降,限制了油茶产业的发展。

(三)高产优良品种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到目前为止,油茶种植大省中,江西、安徽两省的油茶林大部分还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普通实生苗林,湖南省约有50%以上的油茶林是建国之前就存在的,属于多代萌生,品种混杂,产量极低,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展的油茶丰产林基地建设,到90年代以来的油茶低产林改造,全省使用良种更新造林的油茶面积不足150万亩,仅占全省油茶林面积的8%左右。其它省区油茶良种应用率更低。油茶林品种老化,经营粗放,在油茶主产区是一个共性问题。只有通过大面积的优良油茶品种更新换代造林,油茶潜在的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选育了一系列油茶高产优良品种(系),其中不乏适宜当地的高产优良品种(系),但大面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却不多。原因在于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譬如建设油茶种苗繁育基地、良种采穗圃等,由于投资有限,当前还不能做到大批量生产油茶高产优良种苗以满足生产用苗的需要。

(四)宣传不到位

油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茶油具有优质食用油全部功能特性,其化学组成、脂肪酸比例与橄榄油相似,一些指标还要高于橄榄油。然而,人们对橄榄油特性的认识却远远高于对茶油的认识,一般认为橄榄油是高品质油,而对茶油的认识和了解甚少,只是在油茶主产区人们才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我国北方和西部大多数地区对茶油基本处于陌生状态。我国每年进口橄榄油约4500吨,用汇2000多万美元,除食用外,相当一部分用于制造高档化妆品和保健品,橄榄油的价值十分可观。而全国茶油每年仅有少量出口,国际市场认知度极低,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茶油停留在自产自用和宣传上的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四、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的有效途径

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粮油供给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长期以来,、把发展粮油生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粮油供给能力。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国际粮油价格的上涨压力不断加大,实现粮油长期供需平衡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进口植物油已占国内市场的大部分,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也是世界上油料进口大国。我国有4531.2万亩油茶林,目前的产出水平很低,每亩仅产油5.8公斤左右。如果将现有低产油茶林全部进行改造,再新造近2500余万亩高产油茶林(平均每亩产油40公斤),通过良种和丰产栽培技术应用,使油茶高产稳产,届时茶油产量有望达到250多万吨,将大幅提高茶油在现有食用油供给中的比例,缓解日益紧张的食用油供给矛盾,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

(二)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解决国家耕地资源刚性短缺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耕地刚性短缺已是不争事实,而对耕地的精耕细作程度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粮油单产提升空间非常有限。作为林地资源,在14个油茶林主产省(区、市)现有2.87亿亩林业用地中,适宜种植油茶的宜林荒山荒地面积约为5381万亩,发展油茶有着雄厚的林地(土地)资源基础。

经多年的科研和实践积淀,油茶单产大幅度提高存在巨大空间。经测算,油茶林地的产出水平可以在现有水平上增加10倍左右,油茶籽的产油水平基本相当于同等种植面积的油菜籽。发展油茶具有不与粮食争地的显著特点,不仅不占用耕地,还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大大缓解国家耕地资源短缺的压力。因此,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国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国69%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全国有56%的人口居住在山区,发展山区经济,解决农民群众增收问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油茶主要栽培区基本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油茶又是这些地区最具特色的林业资源,发展的基础条件好。规划实施后,仅油茶正常经营管理一项,即可长期解决近200万农民的就业。农户种植10亩优质油茶林,稳产期每年收入可达2万元。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是振兴我国山区经济,促进油茶主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山区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优化食用油消费结构,提高国民膳食健康水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食用油消费主要是豆油、菜籽油等普通油品,高档保健食用油消费比例很低。茶油号称“东方橄榄油”,是我国的特产。从其食物功能看,其色清味香,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长期食用茶油,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已将其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油。因此,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提供品质优良的茶油供应市场,满足国人对高档食用油的需求,有助于改善国民食用油消费结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五)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加速国土绿化、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油茶属于常绿树种,四季常青,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适生范围广,生态效益显著。大力发展油茶,能够绿化荒山、保持水土、防火防虫、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同时,由于油茶适生区域大部分又是集体林权改革省份,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于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对广大农民来讲,获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把包括油茶在内的木本粮油等林业产业发展起来,农民才有经营山林的积极性,林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才能长久巩固。据统计,我国油茶林面积仅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73%,充分利用山区林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提高现有油茶林经营管理水平,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绿化了国土,又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山区面貌。

食品安全事例有哪些

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或称2008年中国奶粉污染事故、2008年中国毒奶制品事故、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故)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安徽劣质奶粉事件(大头娃娃事件)。从2003年5月起,安徽阜阳地区相继出现婴幼儿因饮用劣质奶粉而腹泻,重度营养不良的情况。

福寿螺患者,即指因食用生的或不彻底加热的福寿螺而患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患者。福寿螺,于1981年引入中国,现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海南毒豇豆、毒节瓜事件。海南“毒豇豆”事件再敲食品安全警钟,反季节果蔬,农药残留,水胺硫磷,检测设备,日至。豆角有毒,节瓜农药超标,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反季节果蔬供应基地。

咸鸭蛋含有苏丹红。有关方面已对检测确认含有苏丹红的咸鸭蛋生产企业立案调查,并监督销售单位采取召回措施,对不合格产品实施销毁。

扩展资料:

食品安全事故,是指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食品卫生安全是保障人类和公共卫生的重要课题。随着在乳制品中出现三聚氰胺造成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以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对于食品特别是乳制品中的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的应用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已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强制应用于相关行业并相继制定了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作为法律依据。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4日公布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抽检结果,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致癌物,具很强致癌性。

昨日,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牛奶中含有黄曲霉毒素,主要是因为奶牛食用了含这种物质的饲料所致。据介绍,即使是牛奶加工中用高温的巴氏杀菌法也无法清除黄曲霉毒素。

SN/T 1632.3-2005 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检验方法 荧光PCR方法,ISO22174-2005 食物病原体PCR检测方法,以上方法均为当前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提供了检测参考依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食品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