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殖民地

2.德国的国际竞争力

3.近五年国际原油价格及美国、香港、中国的油价、黄金、粮食的价格

4.写一篇与金融有关的案例:a.引出一个经济学原理b.用一个故事说明这个原理

英国殖民地

1935年德国原油价格_德国石油价格

英国殖民地从阿拉伯地区的殖民地来诶!

贫血——二战德国的石油工业

“如果我无法得到足够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

“一战”最后两年,德国经历过严重的石油短缺,惟一的来源是奥匈帝国和罗马尼亚,鲁登道夫当时指出:“罗马尼亚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罗马尼亚的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足以改变德国石油短缺的整体局面。”而英国人捷足先登,于1918年8月占领巴库,被鲁登道夫称为“对我们的沉重打击”。

纳粹上台第一年,经济战略专家便指出:一旦发生战争,对原油进口的严重依赖将是制约德国军事行动的一个关键瓶颈。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凯琳大厦”要求1944年初实现石油产量1100万吨,但显然等不到这个时间,他的战略是先通过储备打响战争,然后在战争中解决石油来源。1939年上半年,德国石油进口达到顶点,最大来源是罗马尼亚。尽管9月后欧洲以外的来源断绝,德国当年仍进口石油516.5万吨,比1938年全年还多20万吨。1940年5月27日,德、罗两国签订石油协定,当年德国进口的207.5万吨石油中有.4万吨来自罗马尼亚,另外根据《苏德贸易协定》,进口近65.7万吨。1941年,从罗马尼亚的进口增至100.7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3万吨。

德国在上半个世纪中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自己的丰富能源——煤。在三十年代末,煤约占美国能源总量的一半,但对德国来说,却提供了能源的90%——而石油大约仅占5 %。可是,在1932年已经在为未来筹划,石油对于他的雄心壮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1933年1 月,他成为德国的总理,一年半以后他又攫取了全部权力。他不失时机地发动了一项他称之为“德国汽车交通史上一个转折点”的汽车运动。不受时速限制的单向高速公路贯穿全国。1934年,制造一种新型汽车的开始。它被称为“人民的汽车”,亦即“大众汽车”。

但对于企图将整个欧洲置于纳粹帝国——以及他本人——统治之下的宏伟来说,这些仅仅是枝节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他迅即开始整顿经济,加强国家对大企业的控制,并建立纳粹的战争机器——包括轰炸机、战斗机、坦克和卡车,所有这些都需要石油。因此,法本公司正在进行的合成燃料生产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固体的煤为什么可以液化变成类似于石油的液体呢?这是煤和石油的成分决定的。煤和石油同属化石燃料,煤是由几千万年乃至几亿年前地球上生长的某些树木埋藏在地层中,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过地温、地压等的作用,逐渐变化而来的。石油是由低等的动物经过与煤相似的过程变成的。煤和石油的主要组成元素都是碳和氢,但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构成的烃类小分子,而煤的成分主要是碳氢构成的较大的有机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大约是石油的10倍;煤中氢碳的比值小,大约是石油的一半。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增加煤炭中氢的含量,使煤和石油中碳与氢的比值基本相同时,固体的煤就有可能变成类似于石油的液体燃料。这就是煤炭液化的基本思想,而煤炭液化的关键就是如何将氢加入到煤炭中。

煤炭的液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一般认为,煤首先被分解成—种称为“沥清烯”的中间产物,接着再与氢反应变成与石油的成分类似的物质,由于煤炭中含有杂质,液化装置内的物质是十分粘稠的,经固液分离后,得到的液体即为煤炭液化生成的油类,是一种暗褐色的液体,再经过分馏加工,去除重质部分,就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煤炭液化产品。

煤炭的液化技术,有两种基本方法,即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直接液化是先把煤炭制成煤浆,然后在高温、中压状态,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加氢裂化生成液态碳氢化合物即“合成石油”,直接液化的效率约为65%~75%,每吨煤可生产0.3~0.4t液化油。间接液化是把煤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作用气化,产生合成气(CO,H2等),然后合成气通过催化反应生成性能优良的液态醇类、烃类等。间接液化的效率一般较低。

化学溶解方法在德国,从煤中提取合成燃料的开创性工作实际上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那时,德国已被公认在化学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913年,德国体燃料,大量的氢随同催化剂被注入高温和高压下的煤中,结果制成一种高级液体燃料。十年后,即在二十年代中期,德国人创造出一种叫做“费希尔—特罗普施”的可以与之竞争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时,煤粒在蒸汽下粉碎后再被注入氢和一氧化碳,使之相互作用,最后制成一种合成石油。贝杰乌斯的氢化法被视为两种方法中较好的一种。除了其他产品外,它还能够生产航空汽油,而“费希尔一特罗普施”法则不行。此外,法本公司在1926年取得了贝杰乌斯法的专利权。

法本公司在二十年代对合成燃料产生兴趣,是因为它有同样的预计,认为正在全世界刺激大规模石油开的趋势将会使世界上传统的石油供应迅即枯竭。纳粹之所以提供资助,是因为对外国石油日益增长的需求正在使至关重要而又不足的外汇大量流失。明白,德国将为战争作好准备。必须通过新技术和化学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1936年下半年,取一些决定性步骤武装德国,以便德国可为预计在1940年将发生的战争作好准备。他开始执行一项四年,其中有一个目标是通过新技术和化学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他在提出那项时说:“现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德国的燃料生产。这项任务必须以作战时的同样决心来处理和完成,因为未来的战争行为有赖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他补充说:“这类原料的生产成本是无关紧要的。”

德国确实建立起一个实力非常雄厚的合成燃料工业。到1939年9 月1 日德国入侵波兰、欧洲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止,它已有十四家氢化厂全速运转,另有六家正在建设中。到1940年,合成燃料的产量已有急剧的增长——日产七万二千桶,占石油总供应量的64%。然而,从军事需要方面来看,合成燃料的意义甚至更为重大。贝杰乌斯氢化法提供了德国航空汽油总量的95%左右。如果没有那些合成燃料,德国空军就无法升空。

尽管拥有战争机器的强大力量,也有日益增加的合成燃料可供使用,石油问题却从未使他感到放心。的确,那种担忧曾促使他形成以“闪电战”为基础的基本战略——集中机械化部队实行凶猛而短期的攻击,以便在燃料供应发生问题以前夺取决定性的胜利。最初,无论是1939年在波兰,还是1940年春季蹂躏挪威、低地国家和法国,这一战略都被运用得惊人地出色。西线战役实际上改善了德国的石油处境,因为德国军队掠取的石油储备大大超过了他们在侵略战争中所消耗的燃料。即使随后通过大规模空中轰炸征服英伦诸岛的企图在1940年秋季遭到了失败,德国看来仍然接近于称霸欧洲!

也正是1940年,罗马尼亚局势岌岌可危,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联都向其提出领土要求,苏联干脆于7月1日出兵强占了比萨拉比亚。11月23日,罗加入轴心国和《产国际协定》,当年德国对罗的石油依赖量达到94%,到次年的“巴巴罗萨”行动时,208.6万吨的对德石油出口比参战的100万罗军更有价值。

德国认为胜利得来不难。所以,当罗马尼亚最大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受到苏联威胁时,将视线向东转到他的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苏联。

从巴巴罗萨开始,占领巴库和其他高加索油田就是心目中的俄国战役中心。一位历史学家曾经写道:“在经济领域中,的目标是石油。夺取高加索油田甚至比攻克莫斯科更加重要!对来说,石油是工业时代和经济力量必不可少的东西。是战争机器的血液!

1941年10月7日,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局长乔治·托马斯再次报告:“目前航空燃油及润滑油产量为28.9万吨,尚可满足年底前的需求,但到1942年初将只有3.1万吨——这是一个危险的水平。到10月1日,只有不到25万吨柴油,按目前消耗,11月底就将短缺2.5万吨。显然,德国已经不能再向意大利每月提供10万吨燃油。”

进入1942年,德国石油储备降至79.7万吨,仅够一个月消耗,合成燃料虽然增长到近400万吨,但这个增量被罗马尼亚石油产量因为盟国轰炸而下降抵消。2月12日,安东内斯库向里宾特洛甫表示:“在原油方面,罗马尼亚已倾其所有,目前惟一的出路就是占领富产石油的地区。”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在欧洲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它使怒不可遏。德军不再处于攻势。“闪电战”阶段已告结束。从此以后,决定性因素不再是闪电式的攻击,而是军用的人力和经济——包括石油在内。

在1943年中,轴心国在俄国和北非都已被击败,德军想攻克巴库或中东油田的企图已成为痴心妄想。因此,德国不得不反过来依靠自己的,此外别无选择。合成燃料将成为它疯狂地力图维持战争机器的中心。在作出这种努力的过程中,帝国表现出它在技术方面的才智和集权政治的强制力。

合成燃料工业像战争经济的其余部门一样,呈现出上升趋势。到1942年,此项工业全面地取得了比三十年代更大的进步——更新生产技术,改良催化剂,生产更优质的产品和扩大多种煤作为原料。而且产量也在迅速上升。在1940年和1943年之间,合成燃料的产量几乎增长一倍,从日产七万二千桶上升到十二万四千桶。人造燃料工厂是燃料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环节。1944年第一季度,其产量占燃料总供应量的57%和占航空汽油的92%。生产还在高速度上升。若按年度计算,1944年第一季度的产量正在以更高的速度增长。总的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合成燃料占德国石油总产量的一半。

可笑的是,1943年德国的石油状况反而有所好转。原因首先在于意大利于9月脱离轴心国,不光石油储备的“下水道”终于被堵住,进占意大利北部的德军反而获得了大量石油储备,德国合成燃料厂的产量也达到历史高峰,超过560万吨。

44年,盟国将对德国轰炸的重点转向石油工业,为了对付空袭。军备部长施佩尔命令迅速修复合成燃料工厂和其他石油设施,或者尽可能地把它们疏散到那些较小的、更易于保护和隐蔽的地点——有些移到被毁坏的工厂的断垣残壁里,有些迁入坑道,有些转入地下。甚至酿酒厂也改产燃料。原至1944年将大幅度提高合成燃料的生产能力,但此时那些为增产而准备的机器部件,不得不拆用来修复现有的设施。三十五万多名工人从事这一忙乱的任务。一开始,各工厂迅速得到修复,但过了一段时间,工厂常会再度遭到空袭,以至于变得更加支离破碎和易受攻击,更加难以修复。产量开始急剧下降。在1944年5 月第一次空袭以前,用氢化法生产的合成燃料平均日产九万二千桶,到9 月份,产量已降到日产五千桶。当月的航空汽油产量仅为日产三千桶,只占1944年头四个月平均产量的6 %。与此同时,苏军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使失去了主要的原油来源。

44年9月,合成燃料月产量下降92.2%,跌至仅1.7万吨,德国空军的18万吨燃料需求只能满足3万吨,已无法正常出动。1944年秋季,恶劣的气候条件暂时缓解了盟军的袭击。11月,德国人设法提高了合成燃料的产量。但在12月,产量又下降了。

德国人如果有更多的燃料,就可能争取到更多时间。从战略观点看,由于阿登攻势的失败,德国的战争努力已告失败。1945年2 月,德国的航空汽油产量刚好是一千吨——1944年头四个月水平的0.5 %。此后就停产了。但德国人争取胜利的幻想仍未破灭。施佩尔追述说,周围的一些人‘在早已绝望的情况下,会默默地聆听他的讲话,当时他继续对那些已不存在的师表态,或者命令因缺乏燃料而已停飞的飞机去给部队提供给养。“

在45年德军最后的时刻,大量的新式喷汽战斗机和重型坦克因为缺乏燃料在地面被盟国 空军炸毁,德军已经回到19世纪而成为骡马和人力运输的部队,当与夫人在柏林地堡自杀时,下命令,要将他们的尸体浇上汽油焚毁,以免落到可恶的俄国人手中。现有的汽油用于执行那道最后命令终于够用了.

德国的国际竞争力

自己加工一下吧!

德国经济聚焦工业化生产的货品及服务,生产原料及农业的货品中有一个低的经济重要性。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其它已发展的国家,其中外贸整体达到有大量盈余。最重要的出口货物,德国的又是经济的主要进口货品汽车产品和能源。国内生产总值为 2.404,4 亿欧元 (日期: 13)[2] 2009 年一月 2010年)。

1 经济结构 2 外国贸易 2.1 贸易伙伴和对外贸易统计 2.2 3 Handelsgüter 德国公司 4 当前经济发展 4.1 回顾 2005年至 2008年经济活动 4.1.1 2005年: 弱的增长、 记录失业、 高财政预算赤字 4.1.2 2006年: 更强的增长、 失业和预算赤字落 4.1.3 2007年: 持续上升,但没有使用者恢复 4 2008年: 自 2 Produktionsrückgang。2009 年季 4.2 Outlook / 2010年经济活动 5 经济要求 5.1 研究所 5.2 专家会 6 竞争力 7 经济史 7.1 产业 7.2 世界战争和 interwar 7.3 重建亦见 7.4 双极世界 7.5 回归 7.6 全球 8 9 文学 10 外部

]

服务领域的大部分工作人 (72.3%) 受雇于德国。运输、 酒店及饮食行业、 社会与健康、 房屋和金融业。制造业雇用 2.2%的总就业人数、 渔业、 农业和林业 25.5 % (信息: 2006年)。[] 3

德国 (石头和褐煤) 的矿,煤储备的地区,尤其是有重要矿物质,建材、 石头及地球。此外,天然气位于下萨克森所规管。工业五大能耗 (后美国、 中国、 日本、 印度) 世界各地来的 dichtbesiedelte 是原材料的仍依赖进口。近数十年来,则下跌鲁尔区和萨尔褐煤萨克森和萨克森安哈尔特从国内煤的意义。(2005年是约 47%的电力生产和煤 [4] 总能耗的 24%) 煤、 焦产生它是今天主要是为本地钢铁业和 metal–working 工业的重要性。在德国,赚取 30%的住宅自己油生产要求,现在只有 3%在 20 世纪 60 年代。

农业、 林业和下游工业也在德国的重要基础工业。林做了三分之一的瑞士的表面面积在整个部门林找到 100 多万工人每年的营业额超过 100 亿欧元,德国商会根据森林船东协会 (DW)。

在德国的消费总额 2008年约 1.857 亿欧元,由个人或透过开支 453 亿欧元的 1.404 亿元。[] 2

贸易伙伴和对外贸易统计

德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德国导入和导出自 10Frankreich 原油进口的德国驻的数字。欧元 96,86 有构成在 2008年出口总值亿元的物品总值从进口法国,德国,2008年为欧元 66,71 亿。共 2008年货物总值的 163,57 年更换,两国间亿欧元。荷兰是德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总 2008年产品和服务总值的 137,72 亿欧元德国及荷兰之间更换了一年。而到 72,08 德国进口达欧元 65,64 亿的欧荷兰出口总额亿元。美国第三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合计 117,53 的货物价值交换亿欧元的欧元 46,06 亿欧元 71,47,德国进口亿元在出口到美国。[5]。

共 2008年货物总值的 994,87 亿欧元已导出和导入为 818,62 亿元。这意味着出口 11.3%的升幅及进口增长 11.9 %,较二 ○ ○ 六年。有盈余的欧元 176,25 2008 年毕业的 Au?enhandelsbilanz 亿 (2006年: 162,1 亿欧元)。

强是属于在 eurozone 的国家德国货品显著较昂贵的欧元计算出很少,因为很多的欧盟国家的出口货物。输往欧洲联盟的出口所占了 2008年德国出口总额的 64%。只有 10%的德国出口走去亚洲 [5] 到美国,12%。

出口到德语 21%,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14%进口和国产侧,如此经济操作在家里,65 % 的本地生产总值)。

使用导出 969 亿欧元的价值和贸易盈余的 199 亿欧元德国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再次出口 2007年

此记录贸易顺差 (得多出口比进口) 可见还严重。在的一个因为其出口导向发展海外强烈依赖的德国。[7] 别人批评让,德国通过这帐不平衡的经济防止在欧洲的可持续发展。德国的减薪如果欧洲邻近国家加强其国内的一面,但倒可以邻居不会传播到德国进口其贸易顺差的效益。[] 8

全球贸易的增加会导致劳工,和不只增加产品出口,但进口增加分区。汉斯 · 维尔纳 · Sinn 如一些经济学家,因为这个增幅的外地输入的查看向市场经济的德国 verkommt。

德国出口主要是 (47,2%的总出口 2007年) 汽车、 机械、 化工产品及重型电气设备。大部分的交易活动查找已发展的国家,同一行业或甚至同一公司内而德国 (参见上文) 汽车、 机械、 化工产品也是重要的进口的产品。但显然更多的货物出口德国,导入。[] 9

汽车及汽车零件使其从德国出口的 19.1%、 机器 14.7%和化学品 13.4%的德国出口。[10] 石油和天然气 (比导出) 德国最重要的进口物品 (进口值为 61 亿欧元,2007年)。[] 9

德国公司

2007 年度十大最大德国公司的营业额后下, 表显示有组织。

方公司销售 (以百万欧元) 利润 (以百万欧元) 工人 (1000)

1 民间卡车 113。800 (2008) 4.120369,9 (2008)

2Daimler 95。873 (2008) 3.985273,2 (2008)

3Siemens 77。327 (2008) 3.806428,0 (2008)

4e.on 87.650 (2008) 7.20493,6 (2008)

5Metro 64。337825242 4

6 德国人发布 63。5121 1、 389475。

7 德国电信 62。516569241 4

8basf se57。9514 2、 06595。

9bmw ag56。0183年 5、 126107。

10ThyssenKrupp 51。7232 4、 102191。

当前经济发展

德国的经济体系的类似减弱,几乎没有其它工业经济增长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包括 2005年。德国经济的所谓趋势增长率下降至约 1.1 % 这期。在欧洲,趋势增长率是反对,即使在约 3%的美国大约 2%。

2006 年及 2007年经济增长德国却明显地吸引,上升增长已获通过,这越来越多来自该公司的投资。德国经济发展主要根据,一般商业周期: 第一次来外部经济增长的冲动。随着产能的使用率增加国内加速 2006 年投资的强烈。改善劳工市场的情况: 减少失业人士的数目,增加劳工的数目。但是,吊臂使私人消费的有实质增长。

2005 至 2008 经济发展检讨

国内生产总值 (本地生产总值) 真正的变化

中个百分点

Jahr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gg 的变化。prev.年。83、 02、 51、 3 6 0、 0-0、 5

来源: 小区诊断 [11] 2009,2010 预测

2005: 弱增长、 失业记录,高财 [编辑]

2005 下降 0.8%为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由外来需求依然穿了经济活动。本地内部需求了一点点。becalmed 的住户消费开支。购买能力的家庭是虽然所得税优惠,受到削弱大力增加的能源价格的加固,但。

失业率上升 2005年至 480.000 其他记录的 4,861 万平均水平。快速增加几乎不循环,在失业统计数字由于社会援助的受助人,erwerbsf?higer 的决心,但远主要初始录制。但是,减少社会保障的规定工作持续了。整体,对劳工市场的平均情况恶化 2005 进一步。

2005 没有很大的进展,已在减少公共财赤。总的国家赤字非常缓慢向该""马斯特里赫特极限"(3 %of GDP),自二 ○ ○ 二年大大超出了" 2005 年,它已降至占本地生产总值的 4%。此,但亦显著不同"特效"贡献,等国家的国民银行付款。

2006: 失业和预算赤字下降

2006 有的与上一年比较,德国经济刺激。增长了两倍仍迅速增长的世界经济环境,达至 3.0%。

与 2005年内部经济玫瑰相比增加本地内部需求上升百分之二点一。首都上升百分之七设备投资增加进一步加快。在 Bauinvestitionen 显著上升后长时间的损失。私人消费虽然收到动力 2007年即将开征销售税上升 3 个百分点,因为购首选,他增加仍然是弱 (+ 0.6%)。

经济转认为劳工市场。率的失业率下降明显 374.000 人 (-7.7%) 4,487 万元,总就业人数上升百分之零点七。

强劲的上升确保 2006年财大有 1.5%的本地生产总值的签名马斯特里赫特边框 (本地生产总值 3%)。

2007: 持续上升,但没有恢复

德国经济增长放缓 2007 只低虽然经济活动受多个因素。本地生产总值的实质增长仅为 2.5%下跌 2007年 (2006年: + 3.0%)。它表示支持继续强劲增长 (+ 6,9%) 设备的投资。Bauinvestitionen 的增长不过,有减半超过 (+ 1.8%)。

财政政策减少本地内部需求。特别是私人消费受影响,增加销售税率。添加了油价和 2007年的过程中,欧元升值再度的增加。在美国,是全球的金融风暴,对德国金融市场表现亦影响房地产危机。

私人消费开支下跌甚至东西 (百分率 %)。2007 做强增值税增加到显著贡献的开始。外贸导致较高贡献比本地内部需求 (1.1%) 增长 (一点四个百分点)。多亏了持续增长低盈余可能记录在国家一般预算中许多年来第一次。

2008: 自 2 Produktionsrückgang。

2008 经济增长放缓至 1.3%。宏观经济生产的其余部分,以增加差饷,每年的下跌后一个异常强劲的增长,在 2008 年第一季。

2008 没有更多来自外贸的增长冲动。反过来说: 外部的贡献减少 0.3 个百分点的增长。这导致较弱的全球经济的增长和欧元升值。你遏抑的飓风德国出口增长的发展。

此外生长的资本再减少 (+ 4.4%)。一个云豹融资条件的企业。对其他贬值机会年底时限制 2007年。

私人消费开支 2008年略有下降 (-0.1 %)。

消费复苏仍出虽然在劳工市场持续改善。失业人数减少对 3,268 万 2008年 (-13%)。

增加了加速已 2007年特别因为销售税增加 2.3 % 的消费者价格 2008 进一步吸引到 2.6%。能源和食品的全球影响显著贡献的价格更迅速增加。能源价格下降一半不从上半年增长带来的第二个。

国家预算 2008年城安 %20...

资料来自德国经济档案网。大手笔翻译。

近五年国际原油价格及美国、香港、中国的油价、黄金、粮食的价格

目前,我国主要粮食和汽油、柴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汽油、柴油价格不到日本、德国等国际市场价格的一半,大米价格则是国际市场的四分之一。我国已成为国际主要粮食和成品油价格的洼地。

为什么我国会成为全球价格洼地?它有哪些利弊?如何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同时,积极稳妥理顺能源和粮食等价格,保障民生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记者近日访了部分生产者、经济学者和有关部门,对“价格洼地”现象进行。

“价格洼地”日益明显

去年以来,国际粮价和国际油价犹如两匹脱缰的野马,持续大幅攀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小麦、玉米、大米等主要粮食价格均大幅上涨。以泰国大米为例,今年3月份平均离岸价每吨500多美元,4月份已涨到1000美元,5月份上涨势头仍处于高位。

粮价持续攀升的同时,国际油价也在飙升。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从年初“破百”,到7月3日突破每桶145美元,半年内涨幅近50%,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与国际价格的飞涨相比,我国粮食、成品油价格涨幅相对较小,国内外之间的价差正在拉大,"价格洼地"现象日益明显。”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说。

鉴于粮食、成品油在保障民生、稳定物价方面的重要性,我国对粮食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储备为辅的购销制度,同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政策;对成品油则取由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相应调整的机制。

今年一季度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吨收购价格为1582元,同比上涨7.5%,远低于国际约一倍的涨幅。国际米价是国内的四倍,国际小麦、玉米价格比国内高出1%和70%。

从油价来看,自去年11月至今年6月19日,国际原油价格涨幅超过50%,国内成品油价格保持不变。6月20日,国家调整成品油价格,平均涨幅在20%左右。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表示,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仍比国际平均价格低50%以上,比如每升汽油德国大约2.35美元,美国约1.1美元,而中国不到1美元。

谈到国际油价和粮价暴涨的原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认为,油价和粮价的暴涨,虽然与消费需求增加有一定关系,但发达国家对市场的操纵和国际资本的投机炒作难辞其咎。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垄断全球粮食贸易,全球粮食交易量的80%集中在四大跨国粮商手中。国际资本正利用并放大美元贬值等因素进行石油投机交易。一些专家认为,目前2600亿美元的国际商品期货投机资本中,约50%以上资金用于石油期货合约交易。而1亿美元的投机资金,就会使石油期货价格上涨1.6%。

食品危机、燃料危机引发的危机已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开始陷入困境,有的国家甚至出现社会动荡。

与国际粮食、国际油价近乎疯狂的上涨相比,中国的粮食和成品油价格保持着相对平稳,受国际市场价格剧烈变化的冲击也相对较小。

“价格洼地”现象的背后,是输入型通胀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压力,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价格洼地”考验价格调控智慧

6月30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左一)在第19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发言。本届世界石油大会于6月29日至7月3日举行,包括20多位能源部长在内的约4000名官员、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将围绕“世界在变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这一主题,重点讨论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尤其是油气开发和能源供需问题。新华社记者陈海通摄

对我国来说,无论粮价还是油价,都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价格的调整变化需要考虑当时的物价水平,还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价格洼地”使决策者面临两难的抉择:一方面,如果不逐步理顺粮食和成品油价格,将不利于促进生产,保障供给;另一方面,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贸然放开价格,则会导致物价和大部分企业生产成本暴涨,又不利于民生和经济的稳定。

今年以来,我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在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8%的水平上,今年前五个月又高达8.1%。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国际粮价持续高位徘徊,输入型通胀压力日益加大。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我国炼油企业亏损累累。今年前个五月,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由去年同期盈利352亿元转为净亏损443亿元。以山东一家地方炼油厂为例,6月20日上调油价前,每炼一吨油要亏3000元,开工率仅40%。

地方炼油厂因亏损开工严重不足,但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长又超过供应增长速度,一度导致国内成品油供不应求:北京、广东等地加油站油料供应紧张,频频出现加油难的现象。

由于境内外油价悬殊,囤油倒卖、擅自加价、走私出口等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大连、杭州、广州和深圳等地的海关陆续发现不法分子将成品油和粮食走私出境的案件。今年前五个月,香港海关也侦破42宗由内地走私燃油至香港的个案。

“调整成品油和电价形成了新的涨价因素,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持续攀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上涨,通货膨胀预期仍比较强。”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说。

浙江平湖一家箱包出口企业的负责人施纪鸿就对最近的油价上涨很头疼。箱包生产所需要的塑胶、轻纺等原材料源自石油,油价的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今年以来上升了近10%。

油价的上涨还推动了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进而增加了粮食种植成本。山东邹平县种粮大户陈德民告诉记者,尿素从年初一袋100元涨到130元;磷酸二铵一袋从130元涨到280元。

成品油价格如不调整,不但市场供应无法长久保障,反而会鼓励耗费;如调整幅度过大,又可能担心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如何妥善处理"价格洼地",考验价格调控的智慧。”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

寻求理顺价格与减缓冲击的平衡

近50%的进口依赖度,使得我国成品油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国际市场;超过95%的自给率,使得我国粮食价格又可能在立足国内平衡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

“该理顺的一定要逐步理顺,但也不能一切都被国际市场牵着鼻子走,否则社会承担不起。”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成品油价格应逐渐与国际市场理顺,不但可以保证供应,而且可以促进节能减排。但国际市场粮价由发达国家决定,他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十倍以上,中国粮价不能盲目跟着走。

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及其它食品类商品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权重约占三分之一,粮价的变动对全社会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影响很大。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必须保持粮价的基本稳定,同时通过大力增加国家财政补贴等办法保护农民利益。

油价、粮价,已经成为人们对当前价格走势最突出的担心。为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我国把“坚决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保持市场和物价的基本稳定”列为当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扶持粮食、生猪、奶牛、油料生产的政策措施。夏粮连续五年获得丰收,国内粮食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粮食供求关系总体上基本平衡。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及其制品的出口,并加大了打击粮食走私的力度。

7月2日,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我国粮食必须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供给;国家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逐步理顺粮食价格,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

庄健认为,中国逐步理顺粮食和能源价格,及时补助受价格调整影响的城乡困难群体和行业,既兼顾了生产和消费者的利益,又有利于物价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专家们认为,只要坚持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落实各项抑制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我国完全可以实现保持物价基本稳定、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目标。

写一篇与金融有关的案例:a.引出一个经济学原理b.用一个故事说明这个原理

(Z)关于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

所谓的“金融工程”,最初是为了有效管理组合的风险,现在已变为利用金融、数学、物理等知识,处理金融产品的分解与合成。这种技术是洞悉金融商品内部风险的基础,所以,组合的风险管理技术应是

高明投资专家的有效工具。

金融工程师可以处理的是技术活,但很多投资专家处理的却是艺术活。艺术能否与技术完美的结合?并不取决于一些简单的辨证规律,技术可以很美,艺术也可以很美,但成功却还需要部分“运气”。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1998年的故事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常在水边走,哪能不湿鞋”。

一、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背景

1994年2月,John Meriwether创办了宏观数量化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当时的核心人物包括:Did W. Mullins(前美联储副局长)、Myron Scholes(19年Noble 经济奖得主)、Merton Miller(1990年Noble 经济奖得主)。

当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主要投资者是欧洲最大的银行瑞士联合银行(UBS)和美林证券(Merry Lynch),成立时,总资产为13亿美元,投资期限不少于为3年,就是说,客户在三年内不能赎回。1994年到19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年

19.9% 42.8% 40.8% 17.1%

到19年底,资产增值为75亿美元,在19年12月,客户赎回了27亿美元,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19年底,实际管理资产为48亿美元。

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

1.资金放大(高财务杠杆)

投资人总希望用最少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投资报酬,故对于利率市场的投资品种而言,用高财务杠杆战术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由于资产管理人的品牌声赫加之往年的绩效卓著,LTCM获得各家银行机构给予最高等级的优惠,对于其所提出的担保品,往往给以100%的融资额度。就是说LTCM在金融商品市场所取得的资产,可再进行的100%融资,这表示理论上LTCM的放大倍率可以是无穷大,或者说其融资额度几乎是无限大。于是,虽然LTCM资产总值不到50 亿美元,却向各银行、券商机构借贷了将近1250亿美元,负债与资产的比例高达20多倍,最后,LTCM的财务杠杆比率甚至高达26倍。

2.投资品种与相对价值套利策略

LTCM利用上述融资手段得到的庞大资金主要在利率互换市场(interest-rate swap market)做风险中性套利策略(market neutral arbitrage),即买入低估的有价证券,卖空高估的有价证券。

首先,我们看一下利率互换市场的特点与在该市场中的套利策略,定某公司现在想发行一笔长期的浮动利率债券,由于现在利率处于低谷阶段,如果预期未来市场利率可能会上升,将来该公司支付的利息将会增多,显然未来该公司的利息成本将会加大,该公司如何规避其利率风险呢?如果该公司在发债时,同时买入一份利率互换和约(利率的衍生工具),就可以转变为支付固定利率的利息(不用担心利率上涨的风险了)。(1)利率互换和约

接上例,该公司通过利率互换和约转嫁了利率上涨的风险,该和约把浮动利率掉换成固定利率,这种标准的利率互换和约是一种协议,协议一方为“固定利息支付方”,另一方为“浮动利息支付方”,双方约定利息时,利息支付日和名义本金均约定好,特别是双方只交换利息,而不进行本金交换。

下图1给出和约双方的现金流量,图中实线表示固定利息支付,虚线表示浮动利息支付,箭头向上表示现金流入,箭头向下表示现金流出。

图1:双方典型的现金流量

(2) 风险中性套利策略

上述标准互换协议的任一特征可以发生变化,从而创造出非标准的互换协议。LTCM的互换协议就是典型的非标准的互换协议:

LTCM与其交易对象签约,如果发展中国家发行的债券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国债之间的收益率差距(yield spread)在未来变大,就必须支付对方一笔金额。反之如果利率价差变小,对方必须支付LTCM一笔金额。

LTCM认为在1998年初的时候,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流动性较低的债券(例如发展中国家发行的债券)与流动性较高的债券(如美国国债)之间的收益率差距过高。LTCM预期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将逐渐恢复稳定,市场会走向平稳,届时二者的利率差距也就会缩小,LTCM的交易策略将因此而从中获利。上述策略的本质就是赌收益率价差变小。

关于收益率价差概念见图2。

三.市场不测与LTCM的投资风险分析

1. 市场不测

在1998年初,LTCM从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买价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约70%是属于利率互换。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差距些微的缩小,都会给LTCM带来巨额的获利。同样的,利率差距些微的增加,也会让LTCM立即破产。

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卢布用大区间浮动汇率(1美元兑换6.0~9.0卢布),直接导致卢布剧贬,叶利钦宣布无限期延缓债务清还,引发信用风险,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债券无人问津,收益率差距也急速增大。见图3的信用风险变化示意图。LTCM由于利差的快速扩大,导致投资损失呈几何级数増加。到了1998年9月中旬,LTCM的损失超过40亿美元,资产总值只剩下6亿美元。

图2:信用价差(收益率差距)示意图图3:信用风险变化示意图

2.风险分析

(1)组合仓位

1998年初,LTCM管理的衍生商品达到约12000亿美元,其中利率交换为60亿美元,其他期货为4710亿美元。

(2)高杠杆风险分析

资本市场是高风险的,但未必是高利润,高杠杆是两面刃,这正是LTCM失败的主因。LTCM由于从创立以来持续的辉煌业绩,以及拥有数位知名的人物,故能轻易的获得的援助。于是LTCM利用这些借来的资金,从事巨额的金融衍生商品的买卖。透过利率交换协议,使得LTCM可以利用少量的资金,从事大量的交易活动。

* 利率上升将会导致整体债券价值下降;

* 流动性降低造成债券价格下降。

事实上,LTCM手中的俄罗斯债券因流动性的下降(债券市场最终因卢布贬值而停止交易),造成剧烈亏损。例1:俄罗斯债券的价值仅为原来市价的1/3。

(3)流动性风险分析

亚洲金融风暴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成为LTCM破产的导火线。源自19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到了1998年春,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稳定。LTCM在此犯下更致命的错误,其持有的资产当中,有许多部位是流动性不大的金融商品,甚至LTCM本身就是该商品于市场中之最大的持有者。因此一旦LTCM必须变卖资产来偿还损失时,LTCM本身的资产总值也会跟着急速缩水,亦即变现行风险。1998年8 月,俄罗斯卢布发生,引发信用风险,使得国际投资者对于发展中国家债券投资风险意识提升,要求更高的内部收益率,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发展中国家的债券无人问津。

例2:LTCM持有10多亿美元商业不动产抵押债券,1998年不动产行业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导致这种债券价格的大幅下跌。

(4)817俄罗斯卢布对于套利策略影响

LTCM早期观察德国国债利率偏低,其他欧元国家利率偏高,两者的收益率价差过大,LTCM卖空德国国债(因利率偏低,价格偏高),买入其他欧元国家国债。显然过高的收益率价差将会走向回归,LTCM预期德国利率回升,其他欧元国家利率下降。如果预期正确,过高的收益率价差将会回归正常收益率价差,上述套利将会成功。

俄罗斯卢布发生后,欧洲大量资金逃到安全性高的德国债券市场,导致德国国债价格上升(不是预期的下跌),内部收益率下跌(不是预期的回升)。

例3:1998年8月17日前,意大利10年期国债利率比德国同期利率高30基点(base point),卢布贬值后,欧洲资金流到德国,导致德国利率下跌,意大利国债利率与德国国债利率差距扩大到50基点,导致LTCM的套利严重亏损。

1998年8月,LTCM的基金共损失44%,其中82%是做利差套利造成的。

(5)方向交易失误

交易,更多的是基于判断,方向判断失误,将导致致命的错误。

例4:LTCM预期欧元整合后,丹麦偏高的利率将会因之下降,预先买入丹麦的抵押证券,如果预期正确,可以获得价格上升的资本利得。俄罗斯卢布发生后,国际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内部收益率,导致丹麦的债券仓位损失很大。例5:LTCM预期美国利率将会上升,债券价格将下跌,所以用了卖空美国债券的策略,但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导致美联储调低利率,债券上涨,结果LTCM放空债券,损失巨大。

四.美联储的技术手法与警示

1.美联储(FED)伸出援救之手

LTCM的巨额亏损,严重影响了许多金融机构,所以美联储必需设法解决此问题。在资产管理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一支基金能像LTCM一样,几乎亏损了所有的资本,其欠下的债务,甚至比很多国家的债务还多。该公司积欠的债务,高达800亿美元,并与银行及券商间有订立复杂合约,所以没有人能准确计算出其衍生债务之规模,甚至有估计可能累积达一万亿美元的债务。因此,FED的副总裁Peter Fisher,于1998年9月22日,在其纽约自由街的总部内召开会议,包括旅行家、UBS、Merrill Lynch、J.P. Morgan等主要金融机构首脑均列席参加。结果最后大家同意出手拯救,由16家公司组成的银行团,同意增资36.25亿美元给LTCM,而避免其倒闭。

以下为1998年9月流水记录:

(1) 1998年9月初,(2) LTCM公司致电FED官员Mc Donough,(3)申述其公司困境。

(4) 1998年9月18日,(5) LTCM无法取得其所需资金;

LTCM 致电FED官员Mc Donough,请求其安排召开会议;

Mc Donough联系上FEDAlen Greenspan和美国财政部长Robert Rubin。

(6) 1998年9月20日,(7) FED官员Peter Fisher带队造访LTCM总部,(8)考虑LTCM的潜在部位平仓对于市场的影响。

(9) 1998年9月22日早上

Peter Fisher会晤Goldman Sachs、Merrill Lynch、J.P. Morgan,? 随后UBS加入讨论;

在评估了平仓对于市场的影响后,? 各投资银行被迫援救;

1998年9月22日晚

四大券商在纽约FED开会讨论援救方案;

13家券商随后开会,? 通知LTCM准备? 文件。

(10) 1998年9月23日,(11) LTCM获得增资36.25亿美元,(12) Mc Donough宣称这是为了避免基金破产及全球股市崩溃的唯一方法。

2.LTCM的启示

启示1:银行与其说救人不如说是自救。

若无人出面拯救LTCM,而放任其倒闭,会发生什么状况呢?首先,LTCM必须被迫变卖其资产以偿还亏损,且扩展到所有与LTCM从事交易的对象。因此无可避免的,将导致这些资产价格剧跌。于是其他与LTCM持有相同资产组合的投资人(如银行、避险基金等),则会因这些资产价值缩水而蒙受损失。最后,所有借钱LTCM的法人以及其交易对象,也会因为LTCM的倒闭而面临破产威胁。拯救LTCM的行动,其实就是银行机构不得已的自救方案。

启示2:计量化管理工具的缺陷

LTCM的投资策略,还是非常杰出的,卢布导致的“运气”上的问题,使其损失难以控制住。然而其战术使用上,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高杠杆操作同时,甚至买入流动性不好的金融商品。价格风险虽然可以利用软件加以分析,但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却很难评估。当整体市场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原先对应的避险策略,都被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所抹杀。

从俄罗斯经济崩溃到LTCM的衰亡

从俄罗斯经济崩溃到LTCM的衰亡,看似是两样毫不相干的事情,近日当几个朋友重新整理思路的时候,却发现了惊人的联系,我们不的不做出"一切都是美国的阴谋"这一令我们自己都惊讶的结论,结论之所以惊人并不是因为又一次揭露了美国为了维系霸权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打垮敌人的行为,而是这个阴谋确实太大太大了.

LTCM全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gagement),曾经与量子基金(Quantum Fund)、老虎基金(Tiger Fund)、欧米伽基金(Omega Fund)并称当时国际四大"对冲基金".而他的管理层更是令人瞠目,也许你不认识这些名字,但仅仅是看见这写头衔,你会有什么感觉:华尔街债务套利之父梅里韦瑟(Meriwehter),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Robert Merton)和舒尔茨(Myron Schols),前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及美联储副莫里斯(Did Mullis),还有前所罗门兄弟债券交易部主管罗森菲尔德(Rosenfeld).

在这样一芝"梦幻团队"的领导下,LTCM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1994年成立之初,其资产净值只有12.5亿美元,而到19年末,却已经上升到 48亿美元,净增长达到2.84倍.1994到19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28.5%、42.8%、40.8%和17%.甚至19,股市每一美元票面上的红利达到2.82美元.

但这个辉煌的金融帝国主义崩溃也只在一瞬间. 1998年LTCM把一项赌注下在美国30年国库券和29年国库券的价格收敛上(卖空前者,买入后者),本以为可以不论价格升降都稳操胜卷。不料,亚洲和俄国的金融危机使惊恐的投资者一窝蜂地涌向似更安全吉祥的30年国库卷,结果造成30年国库卷和 29年国库卷的价格发散,而非收敛。类似的其它几个“收敛交易”,也都以发散而告终,故“长期资本”这家著名的对冲基金不得不求助于美联储的“软预算约束”以免破产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1998年秋,LTCM步入险境。LTCM原以为风险股票与低风险股票之间的差价会缩小,加大了豪赌的力度。但事与愿违,受俄国债务危机影响,两者间的差价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加大了。8月,LTCM持有的各类股票价值下跌44%,价值约20亿美元。9月13日,LTCM 的股本金 43亿美元几乎全部赔光。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安排,以美林、摩根为首的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了LTCM的90%股权,共同接管了该公司,从而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

也许我们可以把一切归咎于风险,归咎于对冲基金的本身就只能算是投机而不是投资,我甚至用巴林银行的例子安慰自己,但是我们不难在LTCM的兴衰过程中发现一些很细微的值得我们感兴趣的东西。

LTCM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公式的基础上的,这就是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从广义上说,这个公式为整个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定下来了基调,试图将金融衍生品分析与交易系统化,计量化,理性化.这个看似优秀的公式也使他的创立者获得了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一个问题立刻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本质是什么?是投机,是,当的结果可以预期的时候,本身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朋友一句话,令我猛醒:"格老(美联储格林斯潘)为什么任凭他们胡闹而不制止?"何止是一个不制止啊,当时波恩女士曾警告过柜台外交易的风险,格林斯潘和莱维特(当时美国交易中心)却一直以市场已经有了足够的监管为理由要求波恩女士保持缄默,要知道这位波恩女士也不是一般的人,除了身为美国商品期货交易会之外,她还和格林斯潘,莱维特,美国财政部长鲁宾,都一起在总统的金融工作小组里任职,格老为什么要这样?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看俄罗斯的经济.苏联解体了,庞大的帝国噗哧一声消失在地球上,渐渐演变成了历史书上的一个"前"字.美国的经济学家们曾经自豪的说,我们没有使用一枪一弹就剥夺了一个大国的行动自由.是啊,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了休克疗法的阵痛,确实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乌克兰的独立使俄罗斯被挖去了欧洲左心,剩下的圣彼得堡到莫斯科这根脊柱和乌拉尔工业区这个右心支撑着俄罗斯这个欧洲病夫,在这个时候外汇成为了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相比东南亚国家能喊出:"牺牲一带少女的青春,换取国家经济的腾飞"的口号,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俄罗斯在一九九七年中经济逐渐转好之际,曾吸纳巨额的外国投资,外国对俄罗斯持有债务和股票超过两千亿美元,其中主要债权人是德国,瑞士与美国的银行,当时俄国所积欠的外债超过一千三百亿美元,短期的就有六百亿美元,光是要支付利息,每年所需要的资金就超过二百亿美元.可是外汇,谈何容易啊.

据资料记载,当时的俄罗斯, 80%的外汇来源来自于武器和石油的出口,前者属于特殊产品,受制于显而易见原因,其出口的规模受国际政治风云变换的影响很大,而靠出卖也不是长久之计策.我们无法想象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艰难前行的苦痛,要知道俄罗斯石油开成本也已经达到了 12至18美元每桶,也就是说俄罗斯现在的石油出口价格应该高于25美元每桶才能赢利.而1998年1月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原油平均价降至每桶14.69美元,比该组织规定的每桶21 美元的内部参考价低6美元以上.俄罗斯的工业完了,1996年,俄罗斯石油产量达到创记录的最低点3.1亿吨,即使相比于1991年的5.16亿吨也是少的可怜的,但是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却是在增加的.......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你能理解俄罗斯的痛苦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另一条消息袭击了俄罗斯,美国人宣称,石油的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犹如晴天霹雳,然而仿佛美国人先知先觉,国际原油价格在1998年5月 28日得出的上半年加权平均价格仅为717.58元/吨(不含税),跌破每桶12美元,12美元每桶的原油价格俄罗斯当时连起码的粮食进口都不能满足了,只有中国处于人道主义以及地缘政治的考虑,当时紧急向俄罗斯输出农产品.

一个曾经如此横行的帝国竟然破落成此番田地,怎能不让亲近者珊然泪下呢?何况也许这个帝国在19年还看见过复兴的火焰.

从19年到1998年,我们以俄罗斯经济崩溃为目标,很清晰发现许多"巧合":当俄罗斯最需要外汇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一跌再跌;武器出口也一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挠.1998年01月01日,俄罗斯新卢布开始流通,1月底,因为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下跌造成俄罗斯财政状况急剧恶化,为弥补财政赤字,国家发债规模急剧膨胀,致使股市和债市引发又一轮下跌行情,继尔就发生了货币大贬值.俄罗斯再度爆发金融危机。回首看看从94年LTCM成立到98年卢布崩盘,其间有多少千丝万缕的联系啊.俄罗斯缺少外汇,石油,武器挣不着钱,美国佬就把一个用"完美"公式建立起来的投机公司摆在他面前,本身是,但是现在的已经能稳操胜券了,谁不会动心呢,何况还是手上缺钱的人.但我想问,这个世界上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谁制定的? 操纵金融危机的是些什么人? 能操纵石油价格的又是什么人 请问,现在还有人怀疑这仅仅是一场巧合吗?

LTCM输了,表面上,他输在理论出现漏洞,小概率发生的时候,也就是预测失败的时候.但是为什么美国明知道理论有漏洞,明知道公司终有一天会衰亡,却不制止. 原因很简单,可怜的LTCM从一开始就是吸引俄罗斯上钩的诱饵,它用足够吸引力的期望值吸收了俄罗斯那可怜的为数不少的最后一点美元储备.等到卢布崩溃, LTCM的存在价值也就消失了,而最终摆脱不了垂死的命运.

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波恩女士的警告,因为作为阴谋,这套崩溃俄罗斯经济的太庞大了,作为金融顾问的波恩女士不可能不知情,她的警告无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美国的清白罢了.

1998年09月30日,克林顿宣布,在于今年9月30日结束的1998年财政年度里,美国联邦财政预计将出现约700亿美元的盈余。这是美国自1969年以来首次实现财政盈余。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是其他国家人民的血汗